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动机与人格 作者:[美]马斯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的饥饿后,可能愿意找回工作,甚至不惜牺牲自已的尊严。
    6.对于表面的最次颠倒的另一个不完整解释是,我们一直是从意识中感觉到的需要或欲望的角度而不是从行为的角度来讨论层次优势的。观看行为本身可能给我们带来错误的印象。我们的观点是,当一个人同时缺乏两种需要时,他会想要其中更基本的一个,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按照自己的欲望行事。让我们再次强
调,除了需要和欲望,行为还有许多的决定因索.
    7.也许比这些例外都重要的是那些涉及理想、高尚(high)的社会准则、高尚的价值观等等的例外.具有这类价值观的人会成为殉道者,他们为追求某个理想或价值可以放弃一切。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基本概念(或者假设)来理解这些人。这个概念可以称为由于早期的满足而增强的“挫折容忍力”(furs’brationltolerance)。在生活中基本需要一直得到满足,特别是在早年得到满足的人似乎发展了一种经受这些需要在目前或将来遭到挫折的罕有力量,这完全是由于他们具有作为基本满足的结果的坚固健康的性格结构。他们是坚强的人,对于不同意见或者对立观点能够泰然处之,他们能够抗拒公众舆论的潮流,能够为坚持真理而付出个人的巨大代价,正是那些给予了爱并且获得了充分的爱,与多人有着深厚友谊的人能够在仇恨、孤立、迫害中岿然不动。
    以上所述抽掉了这样一个事实:所有关于挫折容忍力的全面讨论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习惯问题。例如,那些习惯于长期忍受某种程度的饥饿的人也许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忍受食物的匮乏。对于形成习惯的倾向如以往的满足哺育了现在的忍受挫折能力的倾向。我们应该在二者之间做一个怎样的平衡呢?这仍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我们可以假设两种倾向都在起作用,二者并行不悖,因为它们并不互相冲突。说到增强的挫折容忍力这种现象,最重要的满足似乎很有可能是在生命的头两年中提供的。这就是说,在生命的早年就被培养成坚强、有信心的人往往在后来的任何威胁面前仍旧保持这样的性格。
相对满足的不同程度
    到此为止,我们的理论性讨论可能造成一种印象,这五个层次需要的似乎是按下面的关系排列的:如果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另一个需要相继产生。这个说法可能会造成这样的虚假印象:一个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其全部基本需要都部分地得到了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要想更加真实地描述这个层次序列,就应该在这个优势层次序列中逐级减小满足的百分比。例如,为了说明情况,我可以任意假定一些数字,或许一般公民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10%的自我实现需要。
    至于说到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这一观念,这种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逐渐到有。比如,如果优势需要A仅满足了10%,那么需要B可能还杳无踪影。然而,当需要A得到25%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显露出5%,当需要A满足了75%时,需要B也许显露出50%等等。
需要的无意识特征
这些需要既不一定是有意识,也不一定是无意识的。然而从整体来看,在一般人身上,它们经常是无意识的。在这一点上,没有必要查找一大堆证据来表明无意识动机的绝对重要性。目前单纯以优先为根据,可以推测无意识动机总的来说比有意识动机重要得多。我们称之为基本需要的东西,通常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虽然对于富有经验的人(sophisticated),借助于恰当的方法,它们可能变为有意识的。
需要的文化特性和普遍性
  基本需要的分类还试图重视具体的欲望在不同文化中新表现的表面差异后面的相对统一性。当然,任何具体文化中的某个人的有意识动机的内容通常会与另一个社会中某个人的有意识动机的内容极为不同。然而,人类学家的共同经验是,人们之间,甚至不同社会的人们之间的相近程度远比我们首次与他们接触对产生的印象要大得多,并且随着我们对他们的了解的加深,我们似乎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共同点。于是我们认识到,最惊人的差异不过是表面的,不是根本的,例如,发型和衣服款式的差异,对食物喜爱的差异等等。我们对基本需要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试图解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表面的多样性后面的这种统一性。但是我们无意强调这种统一性对于所有文化来说都是绝对的。我们的观点仅仅是,它比表面的意识欲望相对更加重要,更普遍,更根本,并且更加接近人类共同的特性。基本需要与表面的欲望或行为相比更加为人类所共有。

行为的多种动机

这些需要绝不能被理解为某种行为的唯一的或者单一的决定者。举例说,任何看来是由生理需要促动的行为都可能有多种动机,如吃东西、性享乐(sexualplay)等。很久以来,临床心理学家发现,任何行为都可能是多种冲动发泄时渠道。或者换句话说,大多数行为都由多种动机促成。在动机决定因素(motivationaldeterminants)的范围内,任何行为都往往由几个或者全部基本需要同时决定,而非只由其中的一个决定。由一种动机决定的情况往往是例外。吃东西可以部分地是为了填饱肚子,而部分地是为了安抚(fort)其他需要,改善其他需要的状况。一个人进行性行为,可能不仅出于性欲发泄的目的,而且还要确立自己男性的自信,或者是为了一次征服,获得强者的感觉,或者是为了赢得更基本的感情。作为说明,我想指出,如果不是在实践上,也至少是在理论上对某人的一个单一的行为尽可能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表现。这一点与特质心理学(traitpsychology)中更幼稚的一派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用一种品质或者一个动机来解释一种行为,即,一个进攻性行为的根源仅仅是一种进攻性的特质。
行为的多种决定因素
    并非所有行为都由基本需要决定。我们甚至可以说并非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除了动机以外,行为还有许多决定因素。例如,有一类重要的决定困素是所谓外界。至少在理论上,行为完全可以由外界决定,甚至由具体的,孤立的外界刺激决定,如联想.或一些条件反射。如果外界给予“桌子”一词作为刺激,我立即感觉到记忆中桌子的形象,或者想起一把椅子,这种反应当然与我的基本需要毫无关系。
    其次,我们可以再次提请注意有关与基本需要接近的程度或者动机的程度的概念。一些行为的动机非常明确,另一些行为的动机不甚明确,还有一些行为则根本没有动机(但是所有行为都有其决定因素)。
    另一个要点是,表现性行为与应对性行为(机能性的努力,目的性的追求)之间具有根本的区别。表现性行为并不试图做什么,它只是人格的反映。蠢人言行愚笨,并不是他想要或者试图这样做,不是他有这样的动机。而完全是由于他就是他。同样。我说话时用男低音而不用男高音或女高音也是一个道理。一个健康孩子的漫不经心的动作,一个愉快的人独自一人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健康者走路时脚步的轻快和他站立时挺直的姿态,这些都是属于表现性的,非机能性的行为。另外,一个人言谈举止的风格,无论有无动机,几乎总是表现性的(8.486)。
    那么,是否所有行为都表现或者反映了性格结构呢?答案是否定的。生搬硬套的、习惯的、机械的或者随俗的行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与刺激物相关的行为就属于这种情况。
    最后有必要强调,行为的表现性和行为的目的性不是两个相互排斥的范畴,一般的行为通常兼容两者。
以动物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
  这个理论是以人类.而不是以任何低级的、并且可能是更简单的动物为出发点的。在动物身上所获得的很大一部分发现被证明只适于动物而不适于人,研究人的动机要先从研究动物开始是毫无道理的。对于隐藏在选种貌似简单、普遍的谬误后面的逻辑,或更确切地说,对逻辑的背离、哲学家、逻辑学家,以及科学家在各自的多种领域内都巳给予了足够的揭露。就象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