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論
第一節  中觀與中論

悟入緣起中道的方法論,即中觀與中論。

先說中觀:觀即觀察,此名可有三種意義:一、指觀者說,即能觀的主體。
約觀者的總體說,即是有情;約別體說,即與心心所相應的慧心所。佛典所說的
止觀,即是定慧,故知觀體即是慧。二、指觀用說,從觀慧所起的能觀察用,即
名為觀。用與體,佛法中常是通用的,如說:「思量為性相」,「了別為性相」
。性即是體性,相即是用相;即是在思量或了境的作用中,顯示其體性。今也是
依觀察、思惟等作用,顯示觀慧的體性。三、指觀察的具體活動說,這包括的內
容很多。說到觀,即是依所觀的對象而起能觀,以能觀去觀察所觀,所有的觀察

方法,觀察過程等等,同為相依相待的緣起。這在『般若經』中,曾分為五類:
一、觀,二、所觀,三、觀者,四、觀所依處,五、觀所起時。若離了這些,觀
就無從成立了。所以,依於緣起的相依相待法則,才有內心的思惟與考察的中觀

再說中論。論有兩種:一、語言的文字,依音聲的「語表」來論說的。二、
「表色」──間接的文字,即一般的文字,依形色的文、句、章、段以論說的。
兩者都名之為論,都是論述內心的見地,表示而傳達於他人的。觀與論,同是對
於事理的記錄,但觀是內心的思想活動;不僅是記錄正理,而且是以種種方法去
發現事理的深密。論是思想活動的方法、過程、結論,表現於聲色的符號,以傳
達於他人、將來。雖各有特長,而觀察與語文的對象,大體是同一的。因此古德
說:「存之於心為觀。吐之於口為論」。

中觀與中論,同是以中道為對象的:用觀察的方法去觀察中道,即中觀;用
論證的方法來論證中道,即中論。中觀與中論,同為研求發見中道的方法。然而

,無論是觀察或論證的方法,都不是離開中道──真理,懀约旱那橐娙ビ^察論
證的。觀察與論證的法則,即為中道諸法最高真理;為中道本有的──法性,必
然的──法住,普遍的──法界,我們不過順著中道──最高真理的常遍法則,
而觀察探求,去發見諸法的真理──中道。所以論證與觀察的方法,都是中道的
。觀、論與中道,是相依相待而非隔別的。離中道,即洠в兄姓撆c中觀;離了觀
與論,也無法發見中道、體驗中道。這點,中觀學者必須切實記取!

第二節  因明與中觀

中觀與中論,是觀察中道、論證中道的方法,是體悟中道實相必不可無的方
法。所以中觀與中論,是中道──真理的方法論;用世間的術語說,即是論理學


一般所說的印度論理學,稱為「正理」,淵源很早。梵語尼夜耶,譯為正理
,正理即是真理;後來,即轉用為論究考察真理的方法,成為印度論理學的專稱

。這和西洋的邏輯,從邏格思的術語變化而來一樣。印度的正理學派,約成立於
西元之初。其後,佛教學者也加以採用,特別是法相唯識學,即發展為著名的因
明。正理學派的論理方法,總凡十六句;他的論式,是五分論法。到世親及弟子
陳那,把五分論法加以改善,成為三支論法。因明是佛教所用的術語,因為考察
事理真相的三支論法,主要是以理由──因支來證明宗義,因支特別重要,故名
因明。然也洠в型鼦壵硪辉~,如陳那師資所著的『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
正理門論』等是。

現在說中觀,中論即是中道的方法論、論理學,這不但事實如此,在名稱也
是如此的。如正理是真理,在印度早成為論理學的專名,而龍樹的『中論』等五
部論典,即被稱為『五正理聚』,這可見中論等即是以論理方法探究真理之學。
又如『菩提道次論』,即每稱中道觀察為「正理觀察」。法相唯識家的因明,與
龍樹學系的中觀,雖同為論理方法,而因為中觀本源於佛陀的緣起法,因明卻僅
是正理學派方法──可說是常人的方法論的修正。所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對究竟

實相的中道,也不免有所不同。這也是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所以要特別的揭
示出來。中國的古三論師,並未使用因明式的方法。到了唐代的新三論宗,即賢
首承日照三藏的學系,也採用了因明(不過,也說他是不究竟的),如『十二門
論宗致義記』所說。中觀學在印度,龍樹論是洠в谐姓J正理學系的方法論的。到
了清辨,大概是為了爭取唯識學者的同情,完全採用因明的論理法,造『般若燈
論』及『掌珍論』等。這是洠в写_見中觀的深義所在,難怪為月稱所破。為了辨
別論理方法的不同,從二方面來說明:

一、中國古三論師教導學人,有入門的「初章義」與「中假義」。初章,譬
如讀書的先學字母,就是第一課的意思。要學中觀,第一步必須明解初章,即破
斥外人的立義;然後進一步修學中觀家的正義──「中假」。常人、外道,有所
得小乘,以至有所得大乘,對於諸法都有一根本的錯铡挫洞朔N錯铡绊
一切思想學說,無不成為錯铡摹7菍⑦@一根本錯铡瞥遣荒苷_的理解中
道,進而體悟中道──中觀的。初章,為一根本而共同的錯铡恼撟C法。今舉「

生」「滅」二名而論:「他有生可生,有滅可滅。有生可生,生不由滅;有滅可
滅,滅不由生。生不由滅,生非滅生;有滅可滅,滅非生滅。生非滅生,即是自
生;滅非生滅,即是自滅。自生即是實生,自滅即是實滅」。他,即是中觀者以
外的一切。他們認為某一事理的存在,是有它的獨立存在性。如生,即不是由於
滅、不離滅而有此「生」的,所以說他不由滅而生,不是待滅不離滅的生。這樣
,即摺淳壠鸬南嘁老啻械恼胬恚蔀榉淳壠鸬膶嵱辛恕T谌搸熣f的實
生實滅,即是不合佛法的倒見。實體的生滅,即說明他的生滅反真理而不能成立
了。反之,中觀的正義,即中假義,論說的方法如此:「今無生可生,無滅可滅
。無生可生,由滅故生;無滅可滅,由生故滅;由滅故生,生是滅生;由生故滅
,滅是生滅。滅生即非生,生滅即非滅。非生非滅為中道,而生而滅為假名」。
今,即是中觀者。無生可生,無滅可滅,即本著中觀的畢竟空義,否定有「生」
「滅」的自性,也即是不執有實性的生滅。因此,生是由於滅、待於滅、不離滅
的,是依於緣起法的相依相待而成立。即生的滅,即滅的生,即否定「生」「滅

」的實性,契人非生非滅的空性──中道,因而成立「生」與「滅」為因緣的假
名。初章與中假的要義,在指出外人與中觀者,對於一切的一切,有著根本上的
認識不同,而成為方法與結論的不同。如上所說的生滅,中觀宗徹底的確立,緣
起法是即生即滅的,這是『阿含經』的根本論睿ぉな巧彩菧纾幌鄬π耘c內在
的矛盾性,為緣起法的根本性伲H贿@在中觀以外的學者看來,是難得理解的。
中觀以外的佛學者,以及一般人,他們以為:生是生起,滅是消滅;生既是生,
即不是滅;滅既是滅,即不是生。生與滅,簡直是隔別無關的。佛說的「即生即
滅」,是怎樣的困惱他們!

本來,這是世間普通的思想方式,和西洋三段論法的形式邏輯相同。如生是
生非滅,滅是滅非生,這近於形式邏輯的同一律與矛盾律;不許生而可滅滅而即
生的;即是排中律。這種含有根本錯铡恼J識及其方法論,西洋的形式邏輯如此
,印度的五分作法以及三支論法都如此,都不過是庸俗的溡姟H粢乐杏^的論理
說:生是生,也可以是滅的;離了滅是不成其為生的。滅是滅,也是生,滅是由

於生,離了生是不成其為滅的。這從無自性的緣起法,說明如幻的生滅。這種論
理方法,近於辯證的邏輯。(自然有他根本的不同點)。古三論師的初章、中假
義,是明顯地劃出二種認識的不同;因認識的不同,所以論理的方式與結論也不
能相同。主張有自相的學者,雖也明因果,說緣起,而因他們不能如實的明見緣
起與依據緣起法則,故結果不免於反緣起而流於斷常二邊。所以要如實的體達中
道,對於這種反緣起反中道的認識與論理法,必先加以破斥,纔能引生如實的中
道。這二種認識方法的不同,也即是空宗與有宗的方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