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圓滿頓悟說,禪宗是約眾生初學的直悟本來說。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眾生最初發心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薩證悟以前,
要有長時的漸修。唯識宗說:要於資糧位積集福德智慧無邊資糧。龍樹說:「若
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洠в懈V琴Y糧的積集,即夢想悟入空性,
這是不可能的。資糧不足,悲心不足,常會落於小乘的但空偏真。這還算是好的
,墮於無想外道、空見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經論,說廣積資糧到無生法忍,
在七地;唯識家與後期的中觀師,說在初地。此時,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
味相。空無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則一切了,故此也稱為頓悟的──中國稱之
為小頓悟。此頓悟空性,重在離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體驗,而巨細無礙的緣起事
,功德無邊的悲智事,此時都洠в袌A滿。更依此頓悟的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
上進。這與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稱為緣修,悟後修可稱為性修,即與般若

──稱法性慧相應而修。如達到性修不二,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
。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規:因事修而起頓悟,依真悟而起廣行,頓悟在實
邸^程的中心。至於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頓悟,是末後的;禪宗的不重事修而先
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規。

從凡入拢聪葟氖滦薅崛胝嫖颍虻睦硎鞘颤N?這可安立為悟圓中與
悟偏真的兩種。上面曾說到,西藏傳有二宗:一、極無戲論,二、現空如幻,天
臺宗也說有偏真與圓中兩類。唯識家說真見道證真如而不見緣起,月稱論師也不
許可見道的悟圓中理,但他們皆以究竟圓悟中道為成佛。中國的三論宗,不承認
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圓中的,二諦並觀的。考龍樹『大智度論』,是有偏真與
圓中二類的,如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由般若慧泯絕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從空出有,才能行莊嚴佛
土、成熟眾生的廣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見道的實相慧,『智論』說:「慧眼於
一切法都無所見」,此即與藏傳的「極無戲論」相合。然論中也曾說:「慧眼無

所見而無所不見」,這即泯絕一切而顯了一切,顯了一切而泯絕一切,即悟圓中
的根據──此處龍樹所依的『般若經』,與玄奘譯不同。天臺宗引『智度論』說
:「三智一心中得」,依此說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三智,一念頓了即空
、即假、即中,即是圓觀圓證。考『智度論』卷二十七原文,不是三智一心中得
,是「一切智一心中得」。「道智是行相」,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所以智
論的「一切智」,指二智而非三智。二智如在菩薩位中,即道智,道種智;佛果
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切種智。三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姑且不談,
總之是圓證的。一心中得,龍樹菩薩引述的解釋,可有三說:一、一心,還是有
次第的,如一剎那中有先生後滅;依此,可解說為先般若智證真,後方便智達有
。二、一念心中得,雖頓得而用不妨前後起,即頓得而漸用。這是說:悟理時,
不能說但得般若或但得方便。雖圓滿證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側重此而後側
重彼的不同。如一時得到多少枺鳎梢郧搬崾褂茫槐卦谕粫r用。此有類
於薩婆多部的或得而現前,或得而不現前。三、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三

論宗以為:「發心畢竟二不別」的,從最初發心到最後證悟,是相應的,同一的
;佛果既一心中得,菩薩也應該是圓觀中道的。經中有處說:根本智證真如,後
得方便智起化用,這是無差別中作差別說,約偏重說,是約頓得漸用說。所以初
修觀行,緣起性空是要圓觀的;悟證時也必是圓悟的。三論宗否認大乘學者有見
偏真的;但證偏真,是小拢捻鹉壳姟N鞑貍饔卸讴ぉぷC偏空與圓中,但宗
喀巴繼承月稱論師的傳統,不承認有見道頓證圓中的,與唯識家說的根本智見真
如略同。但以為緣起性空的無礙觀,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見;觀空性是不能
離開緣起而別觀的,要於緣起而觀察性空的。同時,性空也是不壞緣起的。這即
有而空,空不礙有的中道觀,是從初修到實證間的加行觀。如實悟證時,必須破
除眾生的妄執實有性,所以必是離一切戲論的。我覺得:中觀的修行者,不必自
誇為圓證,或以為惟自宗能離一切戲論。總之,行者的悟證,首先要得空有無礙
的正見。這是三論、天臺以及藏傳中觀者所公認的。此時,若功德不足,方便慧
不足,即證畢竟空性,極無戲論;若功德深廣,方便慧善巧,即能頓悟圓中。二

者同依空有無礙的正見,同得性空寂滅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徑與目標,可說是同
一的,不過因眾生根性利鈍不同,有但證偏真與圓中的差別。月稱論師等不承認
見道能頓見圓中,此即主但漸無頓。然藏傳的寶鎧『律生疏』,也分明承認有頓
漸二機的。但漸無頓,與龍樹『智度論』(釋往生品)顯然的不合。依龍樹意,
眾生根性有利鈍,有發心後久久修行始得無生忍的,有發心即得無生法忍,廣化
眾生的,甚至有發心即得無生忍,現生成佛的。這種思想,見於大乘經的『入定
不定印經』,龍樹菩薩不過引用經義而已。但此所說的利鈍二根,是以未證悟前
有無積集福智資糧而分別。未廣集福智資糧的,或悲心不充,即須長時修習始得
無生法忍。有因過去廣修眾行,福慧圓具,悲心充沛,故一見佛聞法,即悟無生
法忍,甚至有證得圓極的佛果。龍樹以為釋迦佛是鈍根菩薩,七地得無生忍;由
此可見鈍根菩薩,即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利根是極難得的,是極少數的。故
月稱約一般說,但承認見道的極無戲論,也就是約大乘正常道說的。反之,天臺
、賢首家,發摚A觀圓證,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也不能不說圓漸的修習。

禪宗的祖師禪,本是主張一悟百悟而徹底圓滿的;但結果也還是安立三關,次第
悟入。故見道的圓證空有無礙是可能的,而事實是不易做到的。玄學家每輕視直
證畢竟空寂,大談理事無礙,體用不二,何曾知道實邸氖聦嵢绾危贿^徒懀
想的或增上慢的錯覺,和人爭勝而已!

第二節  緣起空有

體悟中道,要先有緣起空有無礙的正觀,這已如上所說。但於緣起正觀的修
習,從來的佛教界,有兩大類:一、『阿含經』等,要先於緣起因果,生死還滅
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後從緣起相有而觀察性空。如經說:「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為門,所以發心即觀八不,如禪宗有先
悟本來的主張。大乘佛法的發心即觀八不,觀諸法本不生,依中觀者說,性空要
於生死輸迴──緣起因果中去了解,要從即空的緣起中去觀察即緣起的空,決非
離緣起而談不生。若於緣起洠в猩羁痰牧私猓蚪饪招允遣豢赡艿模脖厥遣徽

確的,會發生極大的流弊。我在重慶,曾與太虛大師談及:一般學佛者談悟證,
每以為悟得清淨解脫,於因果事相,視為無所謂,陷於「不落因果」的邪見。大
師說道:普陀山從前有一田雞和尚,極用功禪觀,而每天必吃田雞。別人責他不
該殺生,他即答以:我一跏趺坐,即一切都空。但田雞和尚到底是錯的,一切皆
空,為何吃田雞的惡習不能空?我說:依阿含經意:「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修行取證性空解脫,必需依世俗而入於勝義,也即龍樹菩薩所說:「若不依
世俗,不得第一義」。田雞和尚對緣起因果缺乏正確的勝解,所以不能即緣起而
觀空,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緣起,墮於邪見。他那裏能正見空,不過是落空的邪
見。大師以為:確乎如此,但大乘者所以特地先修理觀,因為生死輪迴的因果道
理,不容易了解。如有相當禪定的體驗,即使不能正確,也可以使之於因果緣起
深信不疑。不過,弊從利生,一般從空而入,每每忽略緣起,流弊極大。關於這
,佛法的正常道,應先於緣起的因果善惡得善巧,再依緣起而觀空;或先觀性空
不礙緣起,即緣起而觀性空。總之,「不依世俗諦,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