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篇中主要和孟子谈话的人物,都称死后溢号,不是当时所记。以下六篇中还出现
诸侯和孟子的对话。还有些是孟子和门徒论政的对话。《论语》里的孔子和孟子
一样应对诸侯或与门人讨论政事。一在春秋,一在战国,形势有异问题不同,记
录时都已在其末期。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当宾客,
住“上宫”,待遇不好便拂袖而去,自己没做过官,架子比官还大。孔子做了一
任官也不久,游说外国没有孟子阔气,还厄于陈蔡,“畏”于匡人,不大顺利,
多半是在鲁国讲学。有门人在鲁为官,还常向老师请教。门人说志愿也多是要做
官。不愿做官的如曾点是难得的。用现在话说,孔子是办了一所政治大学,或者
说是一家政治咨询服务公司。孟子好像主要是“行商”。孔子兼“坐商”。总而
言之,《四书》本是向帝王诸侯作对策的议论,同时是读书(不限于书本,那时
书很少,礼乐不是书本,孔子只讲“为学”)做官的道路。《五经》不是这样。
《礼记》是文集。虽还有《大学》、《中庸》以外的同类文章,但主体还是规定
礼,和《周礼》、《仪礼》是一类。《易》、《诗》、《书》、《春秋》更不是
策问的答卷,一望而知。
这样来看春秋战国的书,五经除外,诸子,包括《论》、《孟》,差不多都
是对策一类。直接间接多多少少都是“应帝王”的著作,都是当时游说诸侯或讲
学受咨询的人所作,或自己出面,或托名他人。陆续辑成定本,都在汉代。诸子
大多不像孔孟那样明显列出问答双方面而只出现答问者的备咨询的手册。如《老
子》、《荀子》,虽仅有答案,而问题自在其中。所有秦以前的“应世”之作都
指向一个结果:秦汉的一统天下,即初步的“平天下”。《四书》更加显著,但
无人合编,其中说的话,从汉到唐、宋、辽、金,还用不上,靠这个做不了官,
朝廷不用。元代达到了更深一层的大统一。南宋时辑成的《四书》可作新解,便
走时了。对策起作用了。这是背景,现在只论文体。
这种对策文体可以《论语》、《孟子》为代表。诸侯或宾客或门人提问题,
老师答复。像孟子和告子,庄子和惠子,那样的平等讨论很少。孔子的门徒也有
反驳老师而进行讨论的,但仍是“不违如愚”的颜回为最好的门人。
汉代开始有了应考的文章了。汉文帝时贾谊的《治安策》是博士大夫上书陈
政事。汉武帝下《求贤良诏》,还是要求州县推荐,即汉代的“选举”。《贤良
诏》就是召“贤良”而“策问”了。其中明确提出考题:上古天下大治,“何施
而臻此乎?”“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休业洪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要求
“贤良(受举荐应考的人)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答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
联亲览焉”。这正好是《论》《孟》中的“问政”。于是出来了董仲舒的《贤良
策》。两篇诏书都当作文章收在《文选》中。贾、董的两策没有收。但是其他的
还有。且看看这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里收的文章中的(不算诗、骚)策问和
对策,即君上对臣下和臣下对君上的政治对话。
两篇《贤良诏》以外,还有三篇《策秀才文》。(那时“秀才”的地位仿佛
明清进士。对策是殿试,仿佛进行答辩。)一是南齐永明五年的策问题五首。一
是总题,此外有一题问农,一题问刑,一题问财,一题问历法。问刑题之末说
“朕将亲览”。又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总题之外,一题问任官职,一
题问任地方官吏,一题问农、武、学、文即内政,一题问遣使即外交。又南朝梁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三首。一题问财政即民富,一题问风俗即劝学,一题问求
言。这第三题最有意思,不免录下。
问:朕立谏鼓,设谤木,于兹三年矣。比虽辐凑阙下,多非政要。日伏青蒲
(天天有人伏在青色的地上。典出《汉书》),罕能切直。将齐(南齐)季多讳,
风流遂往?将谓朕空然慕古,虚受弗宏?然自君临万寓,介在民上,何尝以一言
失旨,转徙朔方(充军去边地),睚眦有违,论输左校(论罪派去左队劳动),
而使直臣杜口,忠谠路绝?将恐宏长之道别有未周。悉意以陈,极言勿隐。
这是梁武帝亲自出的题目吗?不是的。《文选》是当时编定的,标明是会作
公文的任防的文章。话说得很恳切,要臣下“谏”,甚至“谤”,提意见批评可
以“极言”,叫人“勿隐”。这里说前一代南齐朝“多讳”,忌讳多,以致“风
流”的名士放言高论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前面的两篇齐朝的《策秀才文》也说得
很恳切,还说是“朕将亲览”,“尔勿面从”,皇帝会亲自看答卷,你不要当面
唯唯诺诺随着皇帝说好话。可是那两篇也不是皇帝写的,标明是王融的文章。于
是显出了对话文体中除对答外还有代言。不是本人说话,靠不住。
文章都是一种对话。这是不分中外的。中国古代文章的特点不在于有问有答、
无问自答等体式,而在于答的对方或明或暗往往都是皇帝或朝廷而且无论问答都
可以代笔。代言之风起得极早。从甲骨金文起,那些卜辞铭文中的神谕和王言恐
怕多半是别人的代言。八股达到了极峰。所“代”的是古圣人孔子,所“对”的
是今圣人皇帝。这些在《四书》中都有了。孔子自己回答王公大臣的那些“子曰”
中恐怕有不少是别人代言。有一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门人不懂,问曾
子。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这就是代老师说话。
忠恕是二,又是一,曾子的话成为孔子的话,这里是明白记出了。孔子教门人
“洒扫、应对、进退”。这成为子夏和子游讨论圣人之道的题目(《子张》)。
“应对”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也成为学习的项目。读《诗》也是为了学讲话。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若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学得再多也没有用(《子路》)。学《诗》和内政外交有什么
关系?大有关系。孔门弟子有“言语”一科,以宰我、子贡为首(《先进》)。
春秋时,口头上各国语言不同,书面上刻竹简不便,所以着重学讲话,以《诗》
为标准语,以后写在竹帛上便成文章。自己说话是应对,同时也要学习代言。八
股是代言的应对,应对的代言,所以可以说是传统古代文体的极致。句句是自己
说,又句句是替别人说;仿佛是自己说,实在是对别人说,特别是对在上者说;
这就是奥妙。至于这样是好是坏,评价如何,那是另一问题。这里只讲文体。
《文选》的开篇是后汉班固的《两都赋》。赋是不是应对?《序》中说得很
明白。前汉到武帝、宣帝时期才“崇礼官,考文章”,于是有了一批“言语侍从
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大官们也“时时间作”。前者是专业作家,后者
是业余作者。这些都是“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用对话
之文体,通“上下”之心意,归结到忠孝。到成帝时集起来,“盖奏御者千有余
篇”。不过几代就有这么多献给皇帝看的“大汉之文章”,也可说是当时的八股。
班固作《两都赋》,把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相比,是回答那些“盛称长安旧
制,有陋雒邑(洛阳)之议”。这篇赋是扬东汉而抑西汉的应时政治文章。赋中
列“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的对话。一主一宾,地位有别。全文是班固代言,
代他们二位,实际是代朝廷中的两派意见。内容是政治的。文体是代言的对答。
《文选》编定时南朝偏安,京城不是中原历代帝王之都,所以也需要扬新都而抑
旧都。选此篇为首可能还是昭明太子主编要借班固之文代言己意的。这以下各类
的赋差不多都是这样有用意有听话对象的。有些好像是说自己的话给自己听的,
但也不见得纯粹。当时人明白,现在事过境迁难以查考。又如宋玉《高唐赋》、
《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是作为宋玉和楚襄王的回答。曹植的《洛神赋》
好像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显示文才,可是引言中说是他“感宋玉对(答)楚王神
女之事”才作的。为什么作?作给谁看?当时的人大概不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