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史官记朝廷大事,周王及各国都有。独有鲁国的一条一条竹简归了孔子一派的
儒生(知书识字的人),又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秦始皇焚书,各国史书都烧了,
偏偏他所最不喜欢的“颂古非今”的鲁国儒生没绝后。人坑了,书没全焚掉,真
是奇事。论述《春秋》最早的除《传》外只有《孟子》和《史记》。《孟子》传
自战国,后汉才有赵岐注,写定大约在前汉时。司马迁作《史记》时用《春秋》
经传资料及其他书编了《十二诸侯年表》,好像是《春秋》的提要。一《经》一
《表》现在就是《春秋》的文本,都是分年序列。大概《经》是简书,一条一条。
《表》是帛书,一卷一卷。
从《春秋》文本和两千多年的种种解说看来,我们可以说,《春秋》本是新
闻纪事档案,成书后便已成为中国人的一部符号手册,和《易经》的卦爻辞同类。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传统”(从古至今传下未断的统)来源在文献中有很
大一部分在这两个文本及其解说之中。另有一部分见于《诗》、《书》。此外大
都是比这些较晚的文献遗留,当然甲骨金文不在其内。不论原本原义,对这些文
本的符号解说的历史表示了中国人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易》乾卦开头是“
乾、元、亨、利、贞”。五个字都有可供各种解说的意义,以后许多卦中也屡次
出现。《春秋》开头是“元年、春、王正月”。六个字也都有可供索取的意义。
《易》是卜卦之书。《春秋》是经世之书。一通宇宙,一通天下,又俱可为立身
之用。历代贤豪的解说都挂原书牌号发挥自己当时当世的思想意见。对原来文本
说,都“伪”。对解说者的时世说,都“真”。以古说今,千篇一律,符号之妙
就在于此。
现存最早的对《春秋》符号的总解说见于《公羊传》和《孟子》,两家几乎
一样。
《孟子·滕文公》总结为一句话: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离娄》之说《春秋》和晋国及楚国的史书是“一也”。又说: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突。
《公羊传》在昭公十二年下说:
子日: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其辞则
丘有罪焉耳。
两书未必互相抄袭,有共同传说来源的可能性更大些。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
分析出了书中内容分几项。史、序、会、辞和事、史、文、义。这是把辞和义、
史和事分析开了。这恰恰是一种对符号的看法,由此指彼。把辞和义加在孔夫子
名下也是取一种符号意义,挂上一块金字招牌。从此《春秋》和《易经》一样成
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作种种解说的符号大全。论述诸侯本是史官在天子符号下
做的。所以是“天子之事”。孔子没有天子招牌而行天子之事,没有名义符号,
所以是“有罪”、“窃取”了。因此,孟子又用孔子的嘴说:“知我者其惟《春
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大有含义。
不仅内容和文辞,便是年数也可以有符号意义。《春秋》记二百四十二年。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加了年数。从封侯前后算起,是“共和元年”庚申(前
八四一),在平王东迁(前七七O )以前七十年,在《春秋》开始的鲁隐公元年
(前七二二)以前一百二十年,而终于周敬王四十三年(前四七七)甲子,即孔
子卒后两年,总共恰恰是三百六十五年,合于一年四季的天数,也就是《书。尧
典》说的“期(太阳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阴阳合历年)”。
《史记》表列年数就是与一年(四时年,太阳年)的日数(三百六十五日多)相
合,表示这是“天数”。这是秦汉方士与儒生相结合时所熟悉而惯用的手法,以
后也有传承,看古书时常会见到。
再看《孟子》第一篇《梁惠王》,其中说到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
得闻乎?”孟子说:“仲尼(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
未之闻也。”这不明明是和他自己不止一次讲《春秋》桓、文的话不合吗?紧接
着第二篇《公孙丑》一开篇就讲管仲。这不是齐桓公的宰相吗?这一篇中又讲齐
桓相管仲“不劳而霸”。到《告子》篇又大论五霸,说“五霸,桓公为盛”,还
具体说到葵丘之会的盟约五条。《论语》中也有孔子赞管仲,赞齐桓“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的话(《宪问》)。孟子不知道吗?当然可以解释说,这是不同弟
子所记,传了几代,有增减,而且答齐宣王时为了要讲“王道”,所以不谈“霸
道”,以及齐鲁所传有别,等等。可是为什么“五霸”只讲桓、文,而说的事中
又有桓无文?以桓为“猫”的代表也就是以植为符号。所以孟子是以人(齐桓公)
和事(桓文之事)为符号说明《春秋》是“天子之事”,由此发挥自己尊“王”
道抑“霸”道的政见的。孟子是把《春秋》作为符号书的。庄子以“寓言”作符
号而暗示。孟子以真人真事为符号而明言。两位大师的思想路数一样,都属于中
国人以符号推演的非数学的特殊数学思维的传统。
不妨再看看公羊的《传》和司马的《表》怎么阐释《春秋》。《毅梁》可算
齐国公羊的鲁国分支。《左传》晚出,内容须经过层次分析。
现在不考古代经解,何妨作今天的符号解说?先试提几个问题:秦汉之际史
官怎样看当时的天下大势?桓、文有什么大事?现在可以从里面看出什么古人没
说明而现代可解说的意义?为什么晋文流亡十九年在位只九年竟能和在位四十三
年的齐桓并列?他有什么伟大业绩?其中有什么现代可看出的意义?五霸中还有
三霸,而且吴、越也是霸,实为七霸,何以不提?“霸”是不是开国际结盟大会
当主席而且动不动就发兵打别国干涉内政?这几个问题能不能有相连贯的解答?
区区小文只当闲谈,不能也不必旁征博引劳神伤力去回答问题。不过近来想
到这些,不免觉得多少年多少人费力去演算论证的大多是真、伪,正、误,是、
非,善、恶之类解经说史问题,是古人为古人而作。现代人可不可以提出现代的
问题,问一问现代人才会注意的问题?这样,既不是跟着古人跑为古人服务,也
不是要古人跟我们跑为现代服务,也不是显工力,露才华,只是对某一点或方面
提问题,试作少许现代的探索和认识,也就是对古代符号作一番现代解说。前面
提出的间题不过是继续中国人的传统思路,以《春秋》为符号书,再探索一次所
记符号的意义。自己回答是办不到的。问题依然太大,太麻烦,还得分析,引证,
若是作新《东莱博议》似乎不必。以下谈点闲话,起个话头,只算是〃 人话〃 而
已。土里土气,更说不上引什么eti 。 ,emic, ethos, eidos等等已不算新鲜
的洋玩意儿来壮胆了。
话说周平王为西戎所逼东迁洛阳之时(前八世纪),现在中国版图内已经明
显形成几大文化“场”,也就是说,同种族以及不同种族的人有共同生活思想习
惯及生产与文化知识技能而聚居的大片小片地区。首先是中原或黄河流域文化,
或说殷周文化,有通行语言(雅言)及文字和较高的生产生活水平。周围其他族
文化比不上中原,因而不能不时常来抢劫,还利用各种机会移进来定居,也不能
不学习中原的优越的文化通行语和文字,同时也把自己的风俗习惯和骑射等特长
带进来。东边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本有夷人,现已在殷商占领下化为齐国领域。
东夷此时只是指徐、淮以至东南的吴、越。至于南蛮、西戎、北狄各是统称。他
们不止是一族,各自有文化,但缺少统一语言和文字,这只有向中原学习。物质
文化可以边学习边发展。精神文化必然是随语言文字渗入。因此,见于文字的文
化记录便不能不以中原为主。实际上人早已混杂了。从周武王伐殷纣起就不纯了。
秦本是周的挡箭牌,在霸西戎以后成了大敌人。晋与北狄交往频繁,晋文公重耳
的母亲就不是同族。他一逃难就去狄人处。周游列国时还到处结婚又抛弃(名言
是:“待我二十五年而后嫁。”),也不合中原文化习惯,楚更是将长江流域的
人及文化联合起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