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谷”的个中蹊跷(见第二章第七节)、解读汉文帝和赵佗之间往来书信的微妙衷曲(见第六章第二节)等等,不胜枚举。
我最喜欢的是本书第六章。这不仅是因为过去对陆贾了解较少,个人觉得本章的知识含量最高,更主要的是这一章结构特别清晰合理:第一节用毛泽东和刘渊两个重量级历史人物的话为引子,概述陆贾的功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二、三两节各述一事,浓墨重彩地介绍主角儿建功立业的具体过程,把当时该事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关节要害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主角儿的关键作用和精彩表演又波澜曲折跌宕有致,故事和人物相得益彰;第四节夹叙夹议,着眼于介绍陆贾的思想贡献,又能兼顾叙事的故事性,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作理论介绍的同时,保证了全文的可读性,颇见匠心;再引用《汉书》、《论衡》、《史通》和《文心雕龙》等巨著,要言不烦地揭示陆贾《新语》的学术思想地位,加深了读者对该书和传主的印象。首尾呼应,浑然成篇。我甚至认为,如果全书能遵循这样的体例,或许能使《大汉开国谋士群》的架构显得更加精当?
若对全书求疵的话,我对写随何的一章略感不满,觉得结构上有喧宾夺主之嫌。或许这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传主,史载事迹太少,作者将《诸王的末日》穿插进来,多少平衡一下各章的篇幅?民国初年写历朝通俗演义的蔡东藩说,他写那些演义的选材,“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不知梁由之兄肯借鉴否?
本书“后记”有这么一段夫子自道:“我执意选择了一种最不省力的写法……不是小说,不是‘历史大散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评传之类。我有意把它写成一个非驴非马、不三不四的东东。在表现形式上,求新求变,不拘一格,争取写出若干新意和亮点。”话说得不温不火,兼有作者的自信和谦虚。而我读完全书的感觉,则宛如一首生命和历史的交响诗。六位谋士如金石丝竹,演奏着各自的华彩乐章:张良清亮飘逸,萧何沉稳滞重,陈平幽深柔美,郦食其活泼激越,随和的闪现如穿云裂帛的大镲,陆贾的流转如温润灵幻的竖琴;那些“秦末汉初主要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则如合成的乐队,为之渲染衬托,与之混响呼应;而“大汉开国”的主题回荡其间,在不同音色、不同风格的生命之间跌宕起伏,回环穿行,完成了生命和历史的交相辉映。
这很符合我读历史的胃口。因为,从个体生命的立场来看,历史也是表演的舞台。各种各样的生命,各秉天赋和修炼,与时代风云遭遇,在展现自己的同时,也化为历史的一部分,或慷慨激昂,或扑朔迷离,或交相激荡,或浮雕一般凸显在历史的记忆里。这种生命和历史的交响诗,当然超越了个体生命本身,也超越了一段具体的史实。它是人类文明最精彩的组成部分,让后世为之激动和赞叹、悲喜或惊奇。正是因了这些生命的演出——无论是辉映青史还是垂范后世,哪怕只是让一阵空忙留下千古叹息、把一腔热血化为人间悲情——过往的历史才不会因平淡而湮灭,后来的生命才会有所记取,有所借鉴,人类才会在代复一代的生老死灭中积淀起不断升高的进步的阶梯。梁由之兄苦心孤诣的谋篇,也由此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去。
20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