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对齐国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将治理这个最大诸侯国的重任交给阿肥,只不过是因为他在诸子中年岁稍长而已,实属无奈,并不能让人放心。那么,为他选配一位得力的相国,代行镇抚治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几经斟酌,刘邦选中了曹参。
作为新手,曹参上任伊始,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邀请齐国数以百计有名望的“长老诸生”,前来共商治国之道。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才是真正的高人,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老先生请来。盖公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无为,尽量让百姓自治,社会就会安定,经济就会繁荣,国家就会富强。这与曹参的想法不谋而合。曹参正是这样想的,不过没有如此明晰而已。经此点拨,醍醐灌顶。他喜出望外,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厅给盖公居住,请他做自己的政治高参。此后,曹参治理国家就一秉黄老之术,主要是推行以轻徭薄赋、节俭省刑为核心内容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与民休息。齐国很快走上了稳定发展的正道,曹参也成功而迅速地完成了角色转换,“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高祖的眼光果然了得。
有意思的是,曹相国与那位我们已经很熟悉的蒯彻筒子也颇有渊源。他很看重蒯彻,曾礼聘他为高级幕宾,协理政事。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密谋举兵反叛,劫持齐国士人参与,不从就杀掉。齐国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遭田荣劫持,只得免为屈从。后来田荣败死,两人幸免于难,自惭形秽,一同跑到深山隐居不出。
有人对蒯彻说:“先生深受曹相国礼遇,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都凭你说了算。梁石君和东郭先生是齐国的拔尖人才,世俗之人莫能望其项背,这你应该是知道的。先生为何不将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
蒯彻说:“很对。”随后讲了一个饶有意趣的小故事:
乡里间有个妇人,平素与邻居们相处得挺不错。一天,这个妇人家夜里丢了一块肉,婆母以为是她偷走的,就要将她赶出家门。妇人凌晨起身离家,向隔壁邻里辞行,顺便说起被逐的原因,并感谢大家平日的关照。有位老婆婆说:“你走慢点,我有办法让你家里的人去追你回来。”于是抓了一把乱麻,去丢肉的人家借火,编了一套话说:“昨天夜里,几只狗争抢一块肉,咬死了我家的狗。我来引一把火,去炖狗肉吃。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回见。”丢肉的人家赶忙去赔礼道歉追回了媳妇。
拿这事来说,乡里婆婆并非舌辩之士,乱麻乞火也不是还妇之道。然而事物可以类比,道理都是相通的。我趁便就去向曹相国说说,你等着瞧就是。
稍后,蒯彻面见曹参,说:“妇人有丈夫死了没几天尸骨未寒就忙不迭改嫁的,有幽居守寡闭门不出的,如果让相国选择,你会要哪一个?”
曹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无困惑地回答:“当然要守寡的。”
蒯彻笑道:“对头。其实,用人也是一样道理。象东郭先生和梁石君,都是齐国一等一的俊杰,隐居不仕,不曾卑辞屈节刻意求官。愿相国派人以礼相请,量才委用。”
曹参这才明白究竟。他早就听说过这二人的贤名,于是也笑着说:“恭敬不如从命,就按先生说的办。”于是迎请出东郭先生、梁石君,待为上宾。两人的才能也都得到发挥的机会。
当初,蒯彻还与齐人安其生友善。安其生曾游说过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策,却要封他们做官。蒯彻和安其生都没有接受。
蒯彻深入研究过战国策士们的权变之术,并阐发自己的见解和评论,编成《隽永》一书,凡八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载有《蒯子》5篇,收归纵横家(共12家,包括苏秦、张仪、庞湲、李斯等)。今皆已失传。
曹参离开临淄前往长安。临走前,他语重心长地嘱咐专门前来请教的继任齐相傅宽说:“对于那些教唆犯罪、包揽词讼、资助盗贼以及投机商人聚集的场所,要慎重对待,不要轻易搅扰。”
傅宽有点不解,问道:“政事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曹参解释说:“这倒不是。这些场所善恶并容,可以藏污纳垢。如果你严加治理,就会使奸人无处容身,四处作恶,那就麻烦了。所以我特别重视这个问题。”这表面谈的是治安问题,其实是敲打后任不要改变他根据黄老之学制定的宽松政策。
傅宽也不是等闲角色,此公很有来头,且与曹参颇多相近之处:名将出身,获封阳陵侯,在功臣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他做齐相也能胜任愉快。
升任大汉王朝的第二任相国后,曹参“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他从各郡和诸侯国中专门挑选那些质朴厚道讷于辞令的人来担任相国的属官。官吏中那些擅长文辞、深文周纳、琐屑苛刻、好大喜功的人,则往往被斥退,砸了饭碗。曹参自己整天饮酒高卧,不理政务。公卿大夫和宾客们看到曹参这个样子,心里头都有些发急,想试探劝说他一番。可这些人一来,曹相国就请他们喝酒,绝口不谈国事。有的人还想说点什么,曹参就又让他们再喝,喝好,喝痛快,直至喝得酩酊大醉,始终没有开口的机会。大家慢慢也只好习惯了。
相府的后花园靠近官吏的宿舍,官舍里成天饮酒高歌,大呼小叫,沸反盈天,不亦乐乎。相国的随从官员很厌烦,但又无可奈何,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希望相国大人眼见心烦,出面制止。谁知曹参看到后,笑逐颜开,居然责骂:“如此好事,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嗯?”随即让人取来好酒,摆开坐席,加入狂欢并掀起高潮。如果谁犯了一般性过错,曹参也总是睁只眼闭只眼,不加追究。相府平安无事。
相门之子曹窋在朝廷中任中大夫。惠帝心里对相国不理政事感到些许不快,以为曹参是因为皇帝年轻而怠慢自己。他就吩咐曹窋:“你回家去后,私下试着问问你的父亲:‘高祖刚刚去世,惠帝很年轻,你作为相国,成天喝得醉醺醺的,不向皇帝请示汇报,如何考虑国家大事呢?’不过不要说是我让你去问的。”
曹窋假日回家时,觑个空子,把惠帝的意思换成自己的话,质询了一番老爸。不料曹参听了很生气,一反常态,大发雷霆,亲自动手打了儿子两百大板,喝道:“畜牲,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履行公务去,天下大事不是你这等黄毛小子所应该与闻的!”
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是我让曹窋去问你的。你为什么打他?”曹参先是免冠谢罪,进而辩解道:“依陛下看,圣明英武你比得上高祖吗?”
惠帝说:“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呢!”
曹参又问:“那陛下看我的才能贤德比得上萧相国吗?”
惠帝顿了顿,回答:“似乎也有所不及。”
曹参说:“陛下说的很对。高祖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了明确的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清静无为;臣等谨守职责,各尽本分;只须遵循先帝和萧相国的法令而不妄加兴革,按既定方针办,不也挺好吗?”
惠帝说:“没错。没事了,你去休息吧。”
曹参执政三年,把自己相齐时遵奉并行之有效的黄老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方针,不显山不露水,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标新立异,对汉初的政治稳定、社会平安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和武帝时期“外攘夷狄,内兴功作”的鼎盛国力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萧何一秉大公,一切从国家的长治久安着眼,不计较个人恩怨;曹参相信萧何的人格,深知萧何不会以私废公,并竭力保持了萧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千秋贤相”的政治品质和风度,是后人应该引以为愧并深思效法的。
“萧规曹随”,成为千古佳话。
第二章 张良
一。帝者师
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
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
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
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
都未是,平生意。
……
这是素有清代首席词人之称的金风亭长朱彝尊的名作《水龙吟。谒张子房祠》的前半阙。
如果说萧何、韩信是刘邦的左右手,曹参、周勃是其爪牙,樊哙、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