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整体作用于部分。
但是,我们正在建立的统一理论在这里是说“向下”的因果关系,不仅指从生态系统到有机体,也指从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到其微小的量子。传递因果效应的机制是亚量子全息场,更确切地说,是亚量子全息场的变形结构。亚量子全息场动力学假说更新了生物学以及整个经验科学中“向下传递”的观念。
小 结
亚量子全息场动力学假说表明,即使有机体不像量子那样彼此密切联系,它们也不是分立的实体。生命联系将有机体从表层关联的个体转变到一个巨大的超越空间和时间局限的关系网中的内在关联的要素。
用更精确的术语说,单个有机体被限制在物质—能量的立体动态构型里,而这种构型又经常跟这些有机体相适应的频谱图像相联系。一只昆虫、一棵树和一个人一样,是连续地由外界场“内构成”的,这时的外界场不仅是一个局部的生物场,而且是高度谐调的宇宙潜在能量场。
说明有机体与场之间连续的相互作用,就能选择东方哲学广泛使用的一个形象——有机体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在这个形象中,来自有机体的振动与周围场的振动相互作用,有机体从而经常被场的振动“调谐”,所以场和有机体也和谐地振动。用谢尔德雷克的术语来说,“形态共振”加强了生命机体及其自身物种原初类型的一致性。
然而这一形象也是一个类比,不应该从字面上来理解,比起振动中的共振这种说法来,全息传递过程的说法要详细和精确得多。全息传递过程也能产生真正的进化发展,而不仅仅是加强已出现的那些东西。因为从亚量子全息场反馈来的图像是多维的,所以不仅有更大的可能性重新出现有机结构,而且新的有机体会与其外界环境一致地进化。由于ψ效应,有机体的形态经常被调谐,以便与整个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动态结构相一致。
有机体与亚量子全息场之间的永久联系为困惑生物学一个多世纪的一个两难推理,即“机遇对设计”的两难推理,提供了新的解释。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基于纯粹机遇的过程只有很小的可能性遇到一个可行的子组合——它由可能存在于有机系统中的数不清的原子和分子复合体构成。另一方面,借助于“构造计划”或“心理蓝图”又表明,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为过程定向的先定的设计,而这个观念在科学上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对机遇的选择不是设计,而是关于某种图景 (这种图景一旦产生,就会引导进化展开的过程)的一种内在产物。那个20个问题游戏的“惠勒说法”就是一种对这个道理的生动说明。
A·哈迪 (Alister Hardy)推测,一个“心理蓝图”会被一个特定物种的成员们所共同拥有。但是,由进化过程产生的图像比“心理蓝图”更加复杂——它是多维的,因而不仅被某个特定物种的成员们所共同拥有,也由这个物种及其环境共同拥有。而且,既然这个环境也包括其他一些物种,那么这种图像也应当由不同的物种所共同拥有。由于这种复杂图像同时在许多层次上“内构成”进化过程,所以反馈把一致性和秩序赋予整个自然界。
我们无须再为一些主要物种类型中的机体形式的一致性而惊讶,也无须为生物圈里的局部和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统一秩序而惊讶,归根到底是生命及其物理的、生物的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指示,所有的生态系统、种群和有机体通过这种提示去适应地球上生命的进化网。
4 意识世界中的相互作用效应
在考察了奇异的宇宙、物理世界和生命领域的一系列微妙现象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一个最迷人的领域:思维和意识世界。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觉察到亚量子全息场和量子真空相互作用的其些要素或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亚量子全息场和量子真空相互作用对量子和有机体的显著影响,如果人类的思维会不受其影响,这似乎有点难以置信。
其次要弄清楚人类的大脑何以能接受来自亚量子全息场的信号。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必须通过我们的感官,这正是经典的经验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的,也是西方的常识同意的,但是,经验主义或常识都不能完全把握真理。尽管大脑是我们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关键器官,但不能由此认为,大脑仅仅局限于五种感官所传递的信息流。经典的经验主义和常识都认为,大脑的感觉必然主要来自电磁场传递的视觉信息和大气层传递的听觉信息,但实际上大脑也许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信息。
这里,我们尝试以亚量子全息场和量子真空相互作用假说为基础,给出关于各种心灵和意识现象的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4。1 关于精神的开放概念
在宇宙之舞中,生命来自于非生命,精神来自于更高级的生命领域。精神一出现就成了宇宙之舞的一个整合要素——它被它与宇宙的其余部分的关联所塑造定形,反过来它又塑造定形宇宙的其余部分。
这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新的包装中它又复活了。几千年来,哲学家对宇宙中心灵的位置感到困惑,理论倒是很多,但是真正进行思考过的理论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要理解什么是新的和什么是老的概念,我们应当概述几个主要的理论。
理论1.精神是大脑的产物,更严格地讲,精神是大脑为有机体生存而履行存活功能的副产品。随着有机体变得更为复杂,它们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机”去控制它们,以便它们能获得为了生存和繁殖所需的食物、配偶和有关的资源,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精神出现了。所以说,精神在现实世界中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在那些具有足够复杂的大脑的实体身上才出现的一种副现象,这是经典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理论2。精神是终极实在,物质仅仅是由人类精神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幻影。在宇宙的进化中,精神是起始,而且它还是首要的 (也许是唯一的)实在,物质的宇宙仅仅是人类在思考周围的世界时它的精神的创造。这种描述是由来已久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理论3。 精神和物质两者都是基本的,但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对人类而言,它们与大脑相互联系在一起。精神的显现不能用显现它的系统来解释,甚至也不能用人类的惊人复杂的大脑来说明。对人类而言,精神与物质的大脑相关联;但是大脑仅仅是精神的住所,并不与它同一。当把物质和精神这两者分离开来进行认识时,我们就获得了二元论的观点。
理论4。物质和精神构成了一个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事实上都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完全不同 (由笛卡儿引进西方思想)不是真实的,在最终的分析中物质和精神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必须如此地接受这种观点和处理它们,无论它们在哪儿显现出来或以什么形式显现。这是一个相对比较近期的观点——一种整体主义观点。
理论5。物质和精神都是实在,但它们不是基本的:它们都是从更深层次的实在中进化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根延伸到实在的更深层面,而这一层面本身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
这最后一种观点 (理论5)是科学上现在正在出现的图景的核心内容。这是一种还没有很好确定名称的新观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进化论的观点。当然,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把实在“降低”为惰性的、非生命的物质 (像唯物主义那样),也不把它同化到一种神秘的、非物质的精神中 (像唯心主义那样),这两者都是真实的,但是 (与二元论不一样)它们并不能被看作是基本的实在要素。物质与精神一样是从一种完全不寻常的共同母基——宇宙量子真空的零点能量场——进化出来的。
进化论的观点可以被详细阐述。当自我创生的宏大过程在进行时,物质和精神就一起进化,向越来越高的,越来越复杂的形式进化。即使基本粒子也具有 (现在仍具有)某种形式的最原始的精神,随着“携带”它 (指精神)的物质系统 (原子、分子、细胞和有机体)变得更加复杂,这种精神就在复杂性和有形性中得到了。人类由于我们个人的意识,因而体验到了高度进化的,与其复杂的大脑一起进化的精神,尽管在这一行星上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