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剧中沃多雅多上校一家,虽然有贵族身份,但是没有地位,没有财产,他们的思想行为表明,他们实际上属于市民阶级。作者通过沃多雅多上校一家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的命运。沃多雅多上校正直、刚强,鄙视宫廷的荒淫无耻,力图保持道德的纯洁。由于统治阶级的力量过于强大,沃多雅多不敢与他们作正面斗争,最后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保护了她的贞操。爱米丽雅的悲惨结局,表明了新兴市民阶级在精神领域远比封建君主高尚,暗示了市民阶级在道义上的胜利,同时又充分显示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作者试图通过悲剧的结局,唤起整个德国民族的觉醒,起来推翻产生这类悲剧的社会制度,因此,歌德称这个剧本为“激起对暴虐的专制统治的道德上反抗的决定性一步”。

  在艺术上,这部悲剧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真切、自然,成为德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欧洲各国的启蒙主义文学,由于各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们又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

  启蒙主义文学具有鲜明倾向性和教悔性。由于启蒙作家往往又是启蒙思想家,他们把文学作品当作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启蒙主义文学都以直接表现启蒙思想为其内容。启蒙作家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注重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提高人们道德素养方面的作用。因此,启蒙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启蒙作家以理性作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揭露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如孟德斯鸠的 《波斯人信札》,尖锐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腐朽堕落。卢梭的《新爱洛绮丝》,通过“自然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尖锐冲突,大胆地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启蒙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社会政治的理想蓝图,唤醒人民对理性王国的向往。如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对“穴居人”、伏尔泰在《老实人》中对“黄金国”、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对“大人国”的描绘,就是启蒙思想家设计的理性王国的美丽图景。

  启蒙主义文学否定了古典主义以王公贵族作为作品主人公的创作原则,把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古典主义要求悲剧表现“崇高”的感情,反映王公贵族的生活。启蒙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的宫庭倾向,着重描写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启蒙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资产阶级和平民的形象,把他们作为正面人物加以歌颂,而王公贵族、教皇、教士往往成为嘲笑和批判的对象。比如,笛福笔下的鲁滨逊的形象,就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把他作为英雄人物来歌颂,表现了作者鲜明的阶级立场。博马舍在《费加罗的婚姻》中,把法国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和贵族阶级的矛盾冲突搬上舞台,仆人费加罗身上集中体现第三等级的特征,他对伯爵的胜利,意味着整个第三等级的胜利。

  启蒙主义文学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八世纪初,古典主义仍然统治着欧洲各国文坛,在启蒙运动的初期和中期,不少启蒙主义文学作品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深入,古典主义的缰化原则已经不再适合表现变革中的社会生活。启蒙作家开始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寻找新的创作原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启蒙作家注重文学的真实性,他们不再通过传统的题材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狄德罗主张,作家应当深入现实生活,他曾经这样说:“我的弟子,如果你们想认识真理,那么到生活中去吧……去熟悉各式各样的社会情形。”博马舍认为,只有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用真实而自然的手段来打动我们……给观众的脸上带来了同情和快乐”,“并且由于它直接感染我们,所以它在舞台上的力量也来得更大”。

  为了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启蒙戏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游记讽刺体小说、教育小说、抒情小说等。在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中,最能够体现启蒙思想的是启蒙戏剧和哲理小说。

  启蒙戏剧又称市民剧、严肃、正剧,它是由法国的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的。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等著作,为这一新型的剧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们的戏剧理论的指导下,狄德罗写了《私生子》和《一家之长》,博马舍写了《塞维勒的理化师》和《费加罗的婚姻》,莱辛写了《爱米丽雅·迦洛蒂》等戏剧作品,这些都成为了市民剧的典范。

  哲理小说是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以阐明某种哲理为目的。哲理小说通过虚拟性和真实性相结合的故事情节,表达作者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具有较强的哲理意味。哲理小说的代表作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拉摩的侄儿》等。

  由于启蒙主义文学大都正面宣传启蒙作家的学说和主张,文学作品往往成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的图解,因而带有鲜明的哲理性。启蒙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忽视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的代言人,具有“席勒式”的倾向,即“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在哲理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伏尔泰和启蒙主义文学“正如十七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十八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伏尔泰评传》一书中这样评价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享有崇高的声望。无论从活动时间之长,活动领域之广,还是从思想影响之大来说,伏尔泰都堪称当时欧洲思想界的泰斗,正如维克多·雨果所指出的那样:“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伏尔泰的生平

  伏尔泰 (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1694年11月22日,伏尔泰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户人家。这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全家共有五个孩子,伏尔泰是其中最小的。也许是由于父母老年得子的缘故,伏尔泰自小体质孱弱,这对他日后敏感、聪颖的性格的形成不无关系。

  伏尔泰七岁的时候,他母亲不幸离开了人世。十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进了圣路易中学。这是一所由耶稣会主办的名牌中学,在当时仍然保留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子弟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特权,出生于资产阶家庭的孩子则遭受歧视。小小年纪的伏尔泰,第一次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渐渐埋下了反对封建特权的种子。

  在圣路易中学学习期间,伏尔泰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宣传自由主义思想的书籍。一位名叫比埃尔·贝勒的法国哲学家的著作,引起了伏尔泰强烈的兴趣。贝勒是启蒙运动的先驱,因为反对教会,曾经被路易十四放逐。贝勒在他的《历史批判辞典》和其他一系列著作中,对宗教狂热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贝勒的观点,使年轻的伏尔泰受么了极大的震憾,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的形成。

  从圣路易中学毕业以后,迫于父命,伏尔泰进入了一所法科学校。枯燥乏味的拉丁文法典没有引起伏尔泰丝毫的兴趣,他渴望早日结束这种单调、呆板的生活,立志成为一名诗人。伏尔泰的父亲见此情景,不禁大为恼火,于是想通过金钱为儿子买下一个荣誉的官职,用以装点门面,结果遭到伏尔泰的坚决反对,伏尔泰充满自信地告诉父亲:“买来的荣誉我不要,我自己会得到荣誉。”

  离开法科学校以后,伏尔泰在法国驻荷兰使馆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秘书,回国以后,又担任了法庭的书记。就在这个时候,伏尔泰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主要从事讽刺诗的写作。当时,伏尔泰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混迹于贵族纨绔子弟之间,以自己犀利的谈吐和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