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村社头头的个人相互关系作为纽带。民团的首领通常要负责征集名目繁多
的额外税收和维持地方治安。防御事务和民团的费用由“捐”(非正式税的
一种)来提供。只要民团保持非职业性及其领导听从官管,它们就可受到官
方理论的认可。当然,就其为官方所认可的形式来说,这种“团练”与两代
人以前抗击白莲教的行政官员所创置的、以保甲制为基础的地方官办体制并
无二致。但时世艰危往往导致民团更大程度的职业化及其首领更大程度的独
立性。只是由于乡绅和官僚制度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才使无政府状态得以
避免。象江忠源这样的上层名流,他有社会的显赫地位和与官方的关系,是
可以调整民团与地方当局的关系的,因而民团头目们的权力一般都能及时得
到地方行政当局的承认,被视为合法。
就江忠源来说,他同时拥有与官方的关系和作为地方领袖的地位,这使
他佼佼然与众不同,使他成了十九世纪中叶及以后的绅士军事家。由江忠源
的团练发展起来的民团在击败雷再浩和李沅发的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851年江忠源本人成了新受命镇压太平军的钦差大员赛尚阿的入幕之宾。
不久他便认识到靠现有的清军击败叛乱是毫无希望的,于是征召了一支由新
宁人组成的精兵开赴广西。这支军队不久发展到一千人左右,证明很有战斗
力,激励他们的是靠赏赐钱财和掳掠,也靠亲族关系和士兵对绅士恩主的矢
… Page 190…
效忠诚。江忠源在叛乱蔓延时出征过北方,太平军早期在蓑衣渡遭到的挫败
就是他一手造成的,此役几乎使叛军全军覆没。江忠源开始他的军事生涯完
全是为了应付地方上的威胁,而现在他坚决投身于规模更大的抗击太平军的
战斗了。
当江忠源通过他在当地的社会地位致力于军事活动时,另一湖南人胡林
翼(1812—1861年)则以贵州一知府的身份同时从事军事活动。胡林翼在贵
州征募了一支人数不多但经过精选的雇佣兵跟当地叛乱者作战。即使他为贵
州的各种起事所紧逼,他也念念不忘故乡湖南发生的事件。有一次太平军从
广西越过边界,胡林翼决定参加对他们的战斗。由于胡林翼有许多机会目睹
清帝国军队的无能,他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需要动员一支新式军队,宁重军队
的质量和纪律,可以牺牲数量。胡林翼一旦有了这样一支军队,便热切地响
应他的老上司、湖广总督吴文镕的号召于1854年初向东开拔,赶赴前线。吴
文镕的另一个门生曾国藩此时也已完全投身于新式军事事业中去了。①
湘军的发展
1852年7月曾国藩要求在督察江西乡试结束后的回返途中,获准巡访故
里湘乡。这次巡访计划已久,现因太平军侵入湖南而更加迫切。此时曾国藩
一心惦念的事情显然就是巡视自己家 乡的地方防务;但一次次事件很快就使
他卷进了全省、而后是全国范围的事务。他的假期批准得比预期的要快,因
为在南方的路上他获悉母亲亡故,于是他直接回里服丧。在湘乡,他发现已
有强有力的地方防御措施,以生员王鑫和王的老师罗泽南 (1808—1856年)
为首的地方名流在太平军北伐时期已动员了数支乡勇,这时正伺机要远出迎
战。曾国藩本人现在已受命负责军事,因为朝廷在1852年12月任命他为“团
练大臣”以协助湖南巡抚。当然,朝廷并不想授权搞什么新的军事计划,而
只想通过一名受到信任的京官对已在进行之中的地方军事化加强控制而已。
不久在其他省份也颁布了同样的任命。
不过曾国藩知道团练完全不足以应付太平军的挑战,他稍事犹豫便决定
以新办法来利用现有资源。他把湘乡雇佣兵召到长沙,交由罗泽南统领,作
为湖南省职业军的核心。不久,湖南其他地方的队伍(包括江忠源的新宁军)
也并入湘乡军。曾国藩决定任命江忠源为整个军队的战地统领,但江忠源的
队伍在组织上有若干缺陷,这很快使曾国藩认识到只能由他本人直接指挥。
曾国藩的进展十分缓慢,因为他首先要将湖南境内的地方叛变者肃清,建立
一个地方控制和团练兵员补给的体系,而后才能把他的军队投入大规模的战
斗。直到1853年夏,湘军的几支大部队才出现在湖南,同太平军交锋。
湘军的兴起代表着非正规的组织形式的出现,它隐隐地含有对清帝国权
力的高度颠覆性,不过由于它仍以正统观念为掩饰,所以还能够与清朝的既
成秩序和平共处。湘军的一些组织原理导源于戚继光(1528—1587年)的军
事著作;这位将军在明朝正规军事系统以外另行创建了一支私人的“戚家
军”,同日本海盗及其在沿海省份的土著帮凶作战。罗泽南和王鑫在湘乡本
① 关于正统反对派的改组,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569—592 页(论唐鉴部分)。沈陈汉音
(音):《曾国藩在北京》,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7 第1 期(1967 年11 月);何贻焜:《曾国藩评传》,
第25—30 页。库恩:《中华帝国后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135—148 页。
… Page 191…
地训练乡勇时,都袭用了戚继光的某些思想。戚的著作被十九世纪初期的经
世派广为传布。虽然湘军后来比戚家军大得多(后者开始只有三千人),但
在编制和训练上曾国藩都采用了戚继光的模式。其一,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指
挥体系 (戚继光称之为“束伍”)。其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为营官,领六百五
十人 (五百名士兵和一百五十名夫役);营官上面为统领,控制二至十几个
营。营官对他的五名哨长负有完全的责任,每名哨长监管一百人。整个队伍
实际上都靠私人关系维系。营官自选哨长,哨长自选什长,什长则按惯例凭
私人关系召募十个人供他差遣。营官在正常情况下也隶属于某一个统领。曾
国藩规定每次任命一名新营官时,该营所属官兵都要更换,重新挑选。这种
私人联系使湘军取得了绿营军及其雇佣附属军所缺少的聚合力。曾国藩的新
军并没有完全超出旧体制的范围,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奏请给湘军军官授以绿
营军衔。不过他在培植其军队的官兵之间个人相互义务时,着重利用既存的
同族和同乡关系,这在绿营军上下级官员之间是不予鼓励的。
湘军的体制是与清朝军事体制的官僚政治原则格格不入的,因为个人关
系被后者认为是个威胁。但是,这种关系非常适合于把一支支由绅士领导的
非正规队伍变成中央指挥的部队。曾国藩清醒地意识到这项新军事计划潜在
的冲突,尽力消释皇上的疑虑。湘勇最初是曾国藩运用团练大臣不明确的权
力动员起来的。建立一支职业战斗部队当然不会按官方的团练规格去做,因
为后者强调的是一种低水准的军事化,所以官方的方案迅速被弃置一旁。曾
国藩很注意安抚满人的感情,他把一位地方的在旗官员塔齐布安置在一个重
要的指挥岗位上。但是归根到底,清帝之所以能够接受曾国藩的新军事组织,
原因在于他本人是一个受到信任的京官以及他在京师广为结识的各种关系。
在以后十年期间,曾国藩能够指望取得象文庆和肃顺一类满族大员的支持,
因为他们懂得要使王朝幸存,需要把一些非正式权力授与地方的汉族军事首
脑。这些满族权贵的支持抵消了祁寯藻(1793—1866年)等汉族在朝官贵的
敌意;祁寯藻是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的继任者,他认为这种地方军事权力是
危险的,不能予以接受。
在以后几年,这支军队在营以上又精心建置了分统、统领和大帅,分别
由曾国藩信任的助手任职,他们多数是取得低级文官功名的人。这一新编制
的军事价值姑置不论,曾国藩的新军制表明它对清帝国的未来具有重大政治
意义。曾国藩的私人幕僚和将官班底成了输送行政干才的温床。其中涌现出
许多第一流的地方官员,他们将在十九世纪的后来年代里控制中国的军政大
权。早年,曾的官员队伍主要从文士中遴选,这种做法符合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