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贵金属,但是,黄金和炼矿却由政府管制,交私商开采。计有金矿十四座, 
  雇工1,223人,每人每月向政府交黄金三分。这样,政府每月的黄金收入就 
  有36。69两。铁矿和锡矿(主要用于造子弹)也曾开采;在十九世纪头十年, 
  准噶尔的铜矿也开始被采掘,主要是供伊犁铸币厂使用。 

       伊犁的农业人口在行政上由驻新疆的将军管辖,但是驻乌鲁木齐都统管 
  辖的东部地区的汉族农民、工匠、商人和矿工,归甘肃省政府节制。治理他 
  们的是驻在乌鲁木齐的镇西 (巴里坤)和迪化(乌鲁木齐)道台,他负责三 
  个行政分辖区的军政事务:镇西府、迪化独立州和吐鲁番厅。 
       来自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中国穆斯林被东突厥斯坦人称为东干人,他们 
  占操汉语的移民之绝大部分,仅在新固勒扎一地就有一千五百户。东干人是 
  逊尼派 (正统的穆斯林),他们有些法官是属于哈乃菲法学派,有些是属于 
  沙菲伊法学派。苏菲教团(神秘兄弟会)也在他们的宗教生活中起重大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有纳赫什班迪派的“老教”或“旧教”(库菲亚,即“静默” 
  兄弟会),他们同十八世纪早期的传道者马来迟有关系;还有马明心 (1781 
  年去世)的新教,这是纳赫什班迪派的另一支,人称札里亚派,即“口传” 
  兄弟会。东干人读阿拉伯文祷告书,用汉语传教和解说。他们过着严格的生 
  活:剃须、戒烟酒、不食猪肉。他们逐渐离开镇西、迪化和吐鲁番屯区,不 
  久就在伊犁和塔尔巴哈台成为主要的居民。尽管清政府禁止向东突厥斯坦移 
  民,他们还是有许多人来到天山南部的绿洲,在那里开饭馆和贩茶叶为生。 
       不过,东干人的穿着同汉人一样,很不容易同东突厥斯坦人和其他中亚 
  穆斯林相混淆,因为后者都把东干人看成异己和入侵者,容易把东干人看成 
  一般汉人。然而,不论东干人走到哪里,他们的经商才能及其处于汉文化和 
  穆斯林文化之间的中介地位,使得他们在商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所有非 
  穆斯林的汉人实际 上都是陕西人或甘肃人,大多数属于绿营兵。其他汉人则 
  是书吏、商人、工匠,当然还有农民。因为东干人操汉语,所以他们能与那 
  些人打交道,这就使他们得以接近政府的低级官员,并能加强他们自己同熟 

①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第275—278、282 页;但第280 页又说近十四倍,此数同第278—280 页 

附表的数字不符。 

… Page 45…

  练的汉族工匠和中国本土商号的联系。东干族男子通常也娶汉族妇女。因此, 
  通过婚姻纽带进一步扩大了商业联系,并且通过用伊斯兰宗教灌输子女而扩 
  大了穆斯林团体。又因为许多东干人会讲一点鞑靼语,所以他们也能在伊犁 
  和塔尔巴哈台同哈萨克人作买卖中沾光。当地戍军看中东干人不贪污受贿, 
  便宁愿使用东干人而不用其他少数民族成员充任警察。随着时间的推移,东 
  干人的人口、经济势力以及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增长。① 

                                         东突厥斯坦 

        东突厥斯坦,即小布哈拉,位于天山之南,由东北区和西南区两部分组 
  成。东北区旧称维吾尔斯坦,西南区即塔里木盆地,比东北区大得多,称为 
  六城或喀什噶里亚;有时六城或喀什噶里亚之称也表示整个东突厥斯坦。在 
  维吾尔斯坦和六城两地区,居民几乎全部操突厥语。只有少数人还懂得塔吉 
                                                                                           ② 
  克语这种中亚形式的新波斯语,而到十九世纪,懂塔吉克语的人就更少了。 
  在宗教方面,东突厥斯坦人是逊尼派穆斯林,奉哈乃菲派法律。他们虽然不 
  无自己的文化特点,但仍是中亚突厥…伊朗文化的一部 分。如果不算外国人 
  和外国人娶当地妇女所生的子女,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口大概不到三十万,其 
  中百分之七十以上住在塔里木盆地的西端,即喀什噶尔地区,东部的维吾尔 
                                           ① 
  斯坦人口仅约占此数的十分之一。从1759年到1820年代清朝进行征服期 
  间,东突厥斯坦的人口和耕地似已增加一倍。 
        作为一个整体,东突厥斯坦人除了耶里克 (意即“本地的”)以外没有 
  一个共同的族称。他们分别用所在绿洲的名称来称呼。在喀什噶尔的本地人 
   自称喀什噶尔人,在吐鲁番者自称吐鲁番人,余类推。甚至外国穆斯林也不 
  把东突厥斯坦人视为单独的人种集团,例如十九世纪头二十五年内曾在新疆 
  经商的西伯利亚鞑靼商人穆尔塔德·法伊德·阿丁·玛尔真就曾混淆东突厥 
                                                                    ② 
  斯坦人和西突厥斯坦人,而统称之为“乌兹别克人”。 
        但是,也有几个人种集团不同于绿洲操突厥语的一般居民,例如焉耆、 
  库车、阿克苏、乌什吐鲁番和叶尔羌等地区的刀朗 (多兰)人。他们讲突厥 
  语带有自己的口音,他们的妇女则象柯勒克孜人用白巾裹头。在阿克苏和乌 
  什吐鲁番地区,他们饲养那种厄鲁特人普遍饲养的羊,还为新疆驻军管理驿 
  站。乌什吐鲁番地区还有一种牛盖特人,显然是柯勒克孜人血统。他们夏居 
  毡帐,冬返定居点,依靠饲养牲畜为生,专司为清政府扫除木扎提山口的冰 
  雪。英吉沙尔和叶尔羌两地之间的居民中,也有这种夏居帐篷冬返村居的人 

① 见瓦里哈诺夫:《全集》,卷2 第340—341 页,尤其是注3;又见涅波尔辛:《俄国的中亚贸易概述》, 

载于1855 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论丛》,卷10  (1855 年),第341—342、347 页;又见贝柳:《喀什噶 
尔史》,载于福赛思:《1873 年出使叶尔羌报告》,第201 页(其中的“沙菲派”,即指沙菲伊法学派)。 
② 沃森: 《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载《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卷4 第48 号 (1835 年12 月),第 

662 页。 
① 佐口透:《东突厥斯坦社会史研究》,第197—198 页;又见瓦里哈诺夫:《全集》,卷2 第342 页。 
② 见涅波尔辛:《俄国的中亚贸易概述》,第345、347 页;赫尔麦森编:《关于基发、布哈拉、浩罕和中 

国西北的报告》,载《俄国与亚洲邻国知识》,第1 及第2 辑 (1839 年),第95—97 页;沃森:《中国 
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662 页。赫尔麦森和洪堡德把法伊德·阿丁记作萨伊夫·阿丁和“塞伊夫林”, 
见上引《关于基发、布哈拉、浩罕和中国西北报告》,第89 页。 

… Page 46…

       ① 
  群。罗布泊地区的定居者多少不同于其他东突厥斯坦人,他们可能并不都是 
             ② 
  穆斯林。在1800年,除了少数例外,乌什吐鲁番的居民似乎不是当地土著, 
  他们的父祖是大约三十年前被清政府从塔里木盆地各地迁来这里的。远至东 
  部的甘肃肃州还通行突厥语;过了肃州,中亚商人就需要会讲汉语的译人了。 
  ③ 

        在塔里木盆地的西端,主要是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一带,有一大 
  批外国商人,其中包括一些与外商有联系的工匠和越来越多的混血儿。清政 
  府曾于1795年禁止外国人娶当地妇女为妻,但这禁令难以贯彻,天长日久, 
  外国穆斯林 (主要是浩罕属民)与喀什噶尔妇女成婚者越来越多。他们的子 
  女被称为察尔虎特,尽管其语言、住地和文化不同,但仍随他们父亲的国籍。 
  这种混血儿所生子女同样被认为是察尔虎特,不算清朝属民。旗人也有娶当 
  地妇女为妻者,不过法律是禁止清朝官吏娶东突厥斯坦妇女的。这类婚生子 
  女则被认为是当地人。 
        在喀什噶尔地区的塔什密里克居住着柯勒克孜的土拉吉尔钦察部,该部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约有五百户。这是清政府唯一允许住在东突厥斯坦而与 
  绿洲定居居民同等看待的柯勒克孜人。在叶尔羌地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