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宝嵌”是将镶嵌和雕琢结合起来的一种装饰方法,诞生在江苏
杨州。它是明末最杰出的创举,著名艺人周翥和同行们一起,在创作实
践中发明了这套复杂而又完备的工艺,涌现出不少名家和杰作,因周翥
的成就最大,故又有“周制”之称。钱泳《履园丛话》载:“周制之法,
惟杨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珍
珠、珊瑚、碧玉翡、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螺钿、象牙、蜜
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
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槅、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
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可见其用料之昂贵,工
艺之精密,成果之显赫了。
(5)织绣创出佳绩
明代的织绣,在宋元成就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提高,元代的丝织
工艺已使用了捻金、印金和片金等加金技术。纹样多为矩形、长方形的
形式。题材包括祥云、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等多达百余种。明代的苏
州、杭州、嘉兴、太湖、南京等地和山西潞安一带,已成为繁荣发达的
丝织中心,其产品名闻中外。大量用金和丰富的装饰艺术是这一时代的
工艺特征。并充分地表现在广泛的题材上面。在纹样上,明代艺人创造
了一套全新的规格花式,包括八达晕、六达晕、大小各式团花、灯笼锦
等,这是明代丝织工艺的一大成就。在题材构思上,所有图案都含有吉
祥的寓意,例如,茶花的花心绘为“太极图”,牡丹花的花心用石榴,
而且结合得和谐自然,组织得紧凑活泼,配色富丽明快,都显现出别具
匠心,巧夺天工的造诣。
明代的宫廷刺绣增加了“洒线绣”和“美术绣”两个新品种。北京
… Page 87…
艺人创造的“洒线绣”,针法整齐平匀,配色华丽鲜艳。制作时以方目
纱为地,用五色彩丝拈线铺绒而成,不露一点底子,故又称“满地绣”。
“美术绣”则以名家的书画作品为绣稿,摹制维妙维肖;宛如宋元墨迹。
民间刺绣以山东的鲁绣、上海的顾绣最见风格。鲁绣的特点是色彩
浓丽,花纹苍劲,质地坚实。名闻遐迩的顾绣,出自嘉靖间顾名世家的
女眷之手,其次子顾寿潜的妻子韩希孟,是顾绣中的杰出代表。顾绣的
特点是以唐宋的传统绣法为基础,针法复杂而富于变化,配色则突出中
间色的运用,绣丝杂用发和真草,这些都是顾绣的首创。由于顾绣更加
名贵,影响也大,广为艺人师从,到了清代进一步发展为湘绣、川绣和
苏绣三大流派。
4。明代八朝的建筑艺术
一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到了明清之际已经进入它的尾
声。较之唐、宋、明代建筑在创造性上似难相提并论。但它全面继承和
发展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在诸多建筑领域普遍开花结果,客观
上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荟萃和集大成者。
(1)明代八朝的建筑成就
明初建都南京,又建中都临濠(今安徽凤阳),两座都城都有大规
模的城垣和宫殿。明成祖迁都北京,对元大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形成了以紫禁城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以完备的坛庙体制、街道体
系、民居体系相配套的宏伟都城规模,其基本面貌保存到20世纪中叶。
明代的藩王,也都根据相应的定制建造王府,致使城市建筑遍布华夏九
州。
为了江山的巩固,明永乐始在北方沿边设9镇,筑边防城堡,并陆
续完成了万里长城的修建,将一些土筑城墙统统改为砖石结构,重要关
口均设有关城,今天见到的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均为明代所建。
沿海一代则修建大量的海防卫所,宁波的镇海卫和山东蓬莱水城即是这
类建筑的优秀代表。
明代的园林建筑,出现了皇家和私家之分。北京城的“三海”,是
皇家园林的明珠;上海的“漪园”和“豫园”,苏州的“拙政园”和“留
园”都是私家园林的经典。它们的成就,均达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峰。
明代的寺院佛塔星罗棋布,各领风情。北京的妙应寺白塔,正觉寺
金刚宝座塔、四川的平武报恩寺、陕西的延安宝塔、山西五台山的大白
塔、湖北襄阳的金刚宝座塔、山西广胜上寺的飞虹塔、西藏日喀则的扎
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等宗教建筑,都是享有盛誉的佳作。
明十三陵是现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其中那条统一的神路,神路
南端的石牌坊、规模宏大的长陵“棱恩殿”,备极完善的定陵地下宫殿,
都是古代陵墓建筑上的奇迹。
桥梁建筑在明代也有壮举。明代曾架设长江大桥,《明史》有“蜀
人设锁桥”的记载;现在,瞿塘峡两岸仍留有铁柱、石孔等遗迹。成化
年间 (1465—1487年)在云南永平县建造了雯虹桥,继承和发展了古代
铁链桥的创举。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对广济桥的多次重
… Page 88…
建,使之加入了中国古代“十大名桥”的行列。
明代的民居建筑已成为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浙江的东阳卢宅、安
徽的徽州住宅、山西的襄汾住宅,都是民居建筑艺术的优秀代表,形成
了典雅稳重,做工考究、装饰精美、雕刻细腻、彩画明快的明代民居特
色。
在林林总总的明代建筑艺术中,黄色璃琉瓦和青砖的大量采用是明
代的特色。五台山、峨眉山和武当山的“金殿”建筑,则强烈地反映出
明代的建筑和冶铸艺术的高度水平。同时,蒯祥等工匠也以其卓越的贡
献,成为明代杰出的建筑艺术家。
(2)天坛和祈年殿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天坛及祈年殿是象征中国古代宇宙
①
观最伟大的建筑。”这座伟大的建筑,至今仍是无与伦比的。
明初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为新都的北京城,有一条和子午线
重和的中轴线,其南端为永定门,北向依次排列着正阳门、大明门 (已
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后三殿”、神武门、地
安门、鼓楼和钟楼。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通称前门大街,天坛就座落在
这条大街中断的东侧。
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称天地坛,建有大祀 殿,
是明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嘉靖九年(1530年)为了分祀天地,特建
成祭天的圆坛,即现在的圜丘。嘉靖十九年又在原大祀殿的位置建筑大
享殿,即现在的祈年殿,专作祈谷行礼之用。至此,天坛的规模得以形
成。
天坛内外建有两重围墙。外墙南北长1650米,东西长1725米。内
墙南北长1243米,东西长1046米。正门设在西面,以直通前门大街。
内外墙的南面两角都是方角,北面两角则呈圆形,以符合“天圆地方”
的古代宇宙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置于偏东部位,以南北轴线为骨干建造圜丘、丹
陛桥、大享殿三大建筑体。中间的丹陛桥连接南端的圜丘和北端的大享
殿,其长度为359米,高处离地面约1。5米,通体以青砖彻筑。在第二
重墙西门内的南侧,建有祭前斋戒居住的斋宫,此外则遍植翠柏。而圜
丘、丹陛桥、大享殿都高出地面;透过矮墙,人们可以在林表之上看到
建筑的顶部,展现出一种与天相接的效果。为了象征苍天,主要建筑物
都取圆形建制,覆盖蓝色琉璃瓦顶,与浓郁苍翠的柏叶相辅相成,形成
了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
圜丘是冬至祭天之处,全部用汉白玉石料彻筑而成,通体白净圣洁。
形制为露天园坛,上下3层,环以石雕栏杆。园坛下层直径54。7米。中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