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年代出现了艾略特,30年代有奥登,40年代和50年代分别以迪兰·托马斯和拉金为代表,60年代的代表人则是特得·休斯(1930)。他深受叶芝的影响,在剑桥大学接受的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对他诗作的题材和风格很有影响。他以粗犷、时而断裂的诗行描写动物的狡诈和凶猛,写人的诗则强调人性本能和兽性的一面。他的第一部诗集是《雨中鹰》(1957),一开始便以强烈的感情、出色的想象显示出与50年代“运动派”诗人截然不同的风格。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州人内心的混乱及动物和人身上表现出的盲目、狂烈的本能力量,成为他诗作两个重要的主题。他的第二部诗集《卢泼卡尔神》(1960)诗题来自罗马神话中牲畜之神,表现动物狂暴的世界及人在忍耐极限时的野蛮,情感狂放而诗风明晰连贯。1961年,他与诗人托姆·盖恩合作出版了诗集,自己又独立完成了一些诗作。1970年出版的长诗《乌鸦》采用民间文学素材,诗中的乌鸦聪慧、强悍,能战胜一切灾难,而另一角色上帝有时是乌鸦的伙伴,有时又是敌人和对手,常常是被动的。长诗表现在无情、敌对的宇宙和社会中人们艰难生存,悲观色彩浓郁。

  特德·休斯的诗作影响很大,一些年轻人模仿他的诗题、诗风,形成了“特德派”。还值得一提的是休斯的妻子西尔维亚·普拉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于1963年自杀。她的悲剧色彩的诗与休斯的诗有密切的联系。

  托姆·盖恩(1929)是60年代仅次于休斯的重要诗人。他的早期诗作曾收入“运动派”诗集,赞美人与命运斗争的勇气、精神,诗的风格上具有男子汉气概。《我的悲哀的船长》(1961)开始诗风发生变化,进取的纠纠雄气减少了,代之以细致的思索,显示出美国诗人威·卡·威廉斯和马里安·莫尔的影响。《魔草》(1971)是他的优秀诗作,取材《奥德修记》中尤利西斯凭借魔草战胜女妖魔法的故事,表现人性内在的,具有心灵洞察力和生动、成熟的风格。盖恩长期居住美国,作品中包含两种文化,许多评论家把他称为“盎格鲁——美国”诗人。

  三、戏剧的再次振兴

  1、“愤怒的青年”戏剧

  1956年,英国上演了一出新戏: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这是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戏剧家、小说家中的重要作品,也标志着本世纪英国戏剧第二次高潮的开始。“愤怒的青年”是本世纪50年代英国文坛上重要的文学运动,反映战后英国社会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苦闷,年轻一代不满足于光是生活好一些,他们期望社会能够提供更好的结构形式,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现实让他们失望了。青年作家们由不满而痛苦,由痛苦而愤怒,以小说和戏剧作品来抒发,这场运动随着《愤怒的回顾》的出现达到了高峰,“愤怒的青年”剧作不仅反映了一代人积聚的不满情绪,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戏剧方向:即写反映下层阶级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有的将它与舞台上流行的起居室为背景的喜剧相对,称为“厨房水槽”剧。剧中以工人阶层的人物为主角,反叛社会中上层资产阶级,但他们表达的情绪不限于工人阶级,而是整个英国社会青年一代的不安、躁动和挫折感,向社会提出情感强烈的抗议。1956的以后,剧坛呈现活跃景象,许多剧作家写作现实剧、荒诞剧,或二者因素兼而有之的戏剧。英国戏剧至今仍是西方戏剧中最有活力和影响的部分。

  约翰·奥斯卡(1929)出生于大危机开始的那一年,12岁丧父,母亲是酒吧女侍。他先是为杂志工作,但在戏剧事业中找到志趣和才能所在。《愤怒的回顾》上演引起观念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战后成长起来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们产生很大的共鸣。主人公吉米·波特出身工人家庭,在战后接受了高等教育,尽管他有才能,但他明白上层社会总是在他们上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他只有向出身中产阶级的妻子艾莉森发泄自己的沮丧和愤怒,作者在剧中恢复了忽略已久的戏剧手段:激烈的长篇演说,借人物之口抨击时政,表现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一代人的焦虑心理。戏剧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手法,全剧主要是主人公独白,略加上其他角色的话。《演唱者》(1957)中的音乐厅演唱者阿基莱斯也是生活道路上的失败者,在时代的重压下苦苦挣扎,父子两代喜剧演员的命运成了摇摇欲坠的帝国的象征,他的历史剧《路德》(1961)享有盛誉。奥斯本60和70年代创作的剧作都不如他作为“愤怒的青年”戏剧代表时的创作受到热烈欢迎。

  阿诺德·威斯克 (1932)也是“愤怒的青年”的代表性剧作家,对50年代戏剧更新作出了贡献。他常以伦敦东头的犹太家庭为题材,表现个人与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 《大麦鸡汤》(1958)从犹太人观点向分崩离析的英国社会提出抗议。战前,穷苦的犹太工人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法西斯主义的仇恨而团结在一起。战后,年轻一代发生了变化,比他们的长辈更个人化,到60年代,已长大成人的青年们有的致富,只顾自己;有的仍然受穷,失去了社会主义信仰。只有30年代的老共产主义者还坚守信念,但他们已老弱,徒劳地劝说儿辈去关心整个社会。这部剧作与《根》(1959)、《我在谈论耶路撒冷》(1960)构成了《鸡汤》三部曲,1960年上演时给观念深刻印象。作者把戏剧看作使人们逐步觉悟的手段,把工人阶级从怠惰漠然的状态中唤醒过来,引向社会主义,从目前的困境中解救。威斯克非常熟悉社会俗语和地方方言,戏剧对话采用通俗语言,后来的剧作在现实主义手法上又加上了寓言色彩。

  2、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于50年代初出现于法国。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等剧作家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借助各种舞台手段,揭示人生的荒诞性、人类存在的虚无性,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反映荒诞的世界和人生。合乎逻辑的传统戏剧结构被杂乱无章,几乎无情节的表现方法所取代;具体的时间、地点不复存在;稀奇古怪的舞台形象、机械可笑的动作、灯光和音响的特殊运用,文不对题、毫无意义的语言,共同体现人生现实的不合理性。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从50年代后期起传遍西方。

  塞缪尔·贝克特 (1906—)是法国籍的爱尔兰人,用法语写作,又把自己的大多数作品译成英语。他学生时代游历巴黎时,曾担任现代派作家乔伊斯的秘书,深受他的创作的影响,1936年后定居巴黎。他从20年代末开始写作,最初写诗歌、小说和评论文章。他的现代主义诗作《婊子镜》(1930)比艾略特的《荒原》还要晦涩难懂。在1946—1950年之间他写了三部曲小说

  《马洛依》、《马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他的代表作是剧本《等候戈多》(1952),这也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戏没有什么情节,两个主人公在一条村路上自称等待戈多。第二天枯树长出了新叶,两人还在苦苦地等待。他们胡言乱语,行为荒廖可笑,等待戈多是唯一的生活内容和精神支柱,可是就连虚无飘渺的希望都“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没有剧情的发展,没有戏剧冲突,出现的是乡间荒野枯树和似乎失去正常思维、语言能力的人物,正是在这混乱、荒诞中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境地”。在《最后的一局》(1957)、《啊,美好的日子》(1961)等剧作里,人物不是轮椅中的瘫痪者,垃圾桶里的残废人,便是浑浑噩噩的混世者,他们身残志缺,精神空虚,没有希望,在啰嗦的废话、无聊的举动中苦捱时光。

  哈罗尔德·品特(1930)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伦敦东部哈克尼一个犹太穷裁缝家庭,在二次大战阴云下度过青少年时期。1948年他在美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演过戏,1957年写出他的第一个剧本《一间屋子》。在法国荒诞派的影响下,他进行新的戏剧实验,创作了《生日晚会》(1958)、《升降机》(1960)、《看管人》(1960)等著名剧本。他深受贝克特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等人的影响,表现荒诞派戏剧共有的主题:外界荒诞不可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