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夫迷失自性太久,佛菩萨、祖师大德常讲,无量劫我们在轮回里面循环打转,迷失自性太久太深,所以养成烦恼习气。这种烦恼习气,世间有些圣贤把它称之为禀性,也有道理。而在佛法里面,它不称禀性,它称为俱生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是你前世带来的。俱生跟着你出生一起带来,过去生中的烦恼习气愈染愈深。要知道本性里头没有,习性里头有,这是属于过去生中的习性,贪瞋痴慢疑恶见是俱生烦恼。现前的烦恼,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顺着自己的意思就生欢喜心,诸位要知道,欢喜也是情执,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起瞋恚。欢喜起贪心,就贪,希望得到,不欢喜的希望离开,这是什么?这是造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什么念头?分别执着,他就造业。造业就会有果报,为什么?果报是从心想生。你心地善、善良,善良是什么?善良的人不为自己,为别人。真正立志,觉悟了,我这一生到这世界来,不为自己,我要为众生服务,全心全力奉献给众生,这是菩萨行,不为自己。学佛的人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这是菩萨,这不是普通人。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己从什么地方做起?从持戒、修定、开慧,“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从这里做起。修戒定慧就是对付贪瞋痴,不是别人,自己的事情。贪瞋痴是无量劫来习染的恶习气,必须认真努力去修戒定慧,养成一个与自性性德相应的善法,把这些妄心里面不善的恶习气,把它淘汰得干干净净,这就成功了。

  ‘应当具足持净戒’,“应当”是劝勉我们,“具足”是圆满的,不是做一半,做到位还不行,得圆满到位,这个很重要。戒律清净了,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能帮助自己提升灵性。诸位要记住,提升灵性要靠智慧,不再造罪业。没有智慧的人,你用的是妄心,也就是说烦恼习气当家做主,它叫你做恶业,不是叫你做善业。再看看下面一句,大师引用《梵网经》上的话:

  【梵网经云。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这个‘是’就是戒律,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修菩萨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个地方用‘微尘’来形容,“微尘”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由此可知,佛菩萨多,太多太多了,他们能成菩萨、能成佛果,靠什么?靠戒律。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靠《弟子规》,靠《感应篇》,靠《十善业》,我们决定不能轻视。大家在一块共修修什么?就修这个,生活在一起,天天在一起,历事炼心。特别在人事环境里面,大家在一块相处,修清净心,学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总纲领。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十善业一展开,你看看前面大师告诉我们,“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小乘人讲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十善业道来的。十善业道归纳起来十条,展开八万四千,再展开无量无边,十善全包了。修行行门里面抓到这个纲领,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们再看,底下引用《起信论》:

  【起信论云。以知法性体无毁禁。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

  ‘以知’,这个“以”跟已经的意思相通。我们在经教里面听到佛菩萨的教诲,知道法性是圆满的,法性就是本性,就是自性。菩萨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的什么性?就是见的法性。真正知道‘性体无毁禁’,“毁”就是毁犯,“禁”就是禁戒,法性体里面有没有?没有。这两个字也可以代表法性里面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过失,找不到,没有丝毫缺陷,它是圆满的。惠能大师见性了,告诉我们,“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大圆满,这里头没有一丝毫不善。所以菩萨‘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尸”是尸罗,印度话翻成中文就是持戒。梵语“檀那”,中文翻成布施;梵语“尸罗”,中文翻成持戒。所以持戒是随顺法性,好!随顺性德。下面具体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

  【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

  法性里头没有‘杀’的念头,也没有杀的这种行为,自性里头不杀,自性里头没有‘盗’,自性里头没有‘淫’,自性里头没有‘妄语’。这四条叫四根本大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是根本戒,性德里头没有。

  【远离贪瞋欺诈谄曲邪见。】

  这四条自性里也没有,我们现在有,这是从哪里来的?杀盗淫妄、贪瞋痴慢从哪来的?习性,不是本性,本性里没有,习性里头有。这个东西要舍掉,你要不舍掉它,它是障碍你修行证果的关卡。你为什么不能够修行证果?根本原因在此地,所以修行人必须要把它放下。放下有困难吗?没困难。困难在什么地方?困难在你没觉悟,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是本性本善,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什么是本善?没有这些东西叫本善,有这些东西就不善。底下这四桩事情都属于贪瞋痴的,讲一个‘贪’,讲一个‘瞋’,‘欺诈、谄曲’,欺诈是欺骗人,这里头有贪、有瞋;谄媚,委屈自己巴结别人,这里头有贪瞋痴。‘邪见’就是愚痴,这个自性里头没有,必须要知道,都是习性,无始劫来在六道里头染的这些习气。一定要知道我们过去生中在天上生活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我们都住过,说不定也做过天王;往下去看,畜生、饿鬼、地狱,我们也去过。不但去过,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细心想想佛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在六道,没出离六道,你肯定是在下三道住的时间久,上三道住的时间很短。

  这话我们想想真有道理,为什么?看看我们这一天当中,从早到晚,你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不就明白了吗?善念多感应三善道,恶念多就是三恶道。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想想自己念头。什么是恶念?自私自利就是恶念,自私自利一定牵连着损人利己,他就造恶业了。特别是《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诸位拿来一对照,我们马上就能发现,这是找个标准。没有标准,我们愚痴,我们没有办法见到自己的过失;有标准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些我触犯了,明了之后要改、要忏悔,再小的动物都不能杀害,蚊虫蚂蚁不可以杀害。我们也曾经做过蚊虫蚂蚁,业报,不但不能杀害,对它还尊敬。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起一个念头,占他一点小便宜,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盗,盗心不能有。人生在世间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我们念佛才能生净土。如果还有这些邪念,还有这些不善的心行,佛号念得再好,极乐世界没分。为什么?佛在《弥陀经》上讲得很好,那个世界里面的居民都是上善之人,“皆是上善俱会一处”。那个一处是极乐世界,我们不是上善,你怎么能去得了?佛号念得再多,我们的心行不善就去不了。我们的心行善决定得生,心行善是什么?心里没有这些东西,杀盗淫妄没有,不但没有这个行为,念头都没有,“贪瞋、欺诈、谄曲、邪见”也没有,这个人决定得生净土。下面这几句说得好:

  【亦应远离愦闹。少欲知足。】

  繁华的地方、热闹的地方要知道离开,为什么?那个地方磁场不好,不清净。我们自己没有功力、没有定力,常常在这些地方,你能不造业吗?现在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信息便捷,交通便捷,佛经上讲的“阿兰若”,在现在几乎找不到。深山里面电视、网路都能收到,这里面的内容跟此地讲的愦闹是ㄧ个意思。所以真正修行人不需要知道世间这些事,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远离是什么意思?少烦少恼。‘远离愦闹,少欲知足’,热闹的场所,修行人要知道远离,为什么?这些磁场不好,我们自己定功不够,肯定要被染污。佛经里面常说的“阿兰若处”,现在这个世间找不到,为什么?科技发达,交通方便,旅游的人也太多。由于媒体的进步,卫星、网路,高山、深山里面都不例外,真正修道人要想得个清净修行的处所,你不能不知道,要远离。从前寺院丛林都建在深山里面,朝山的人从山下走到道场,要走一、二天才能走到,这上山没有车、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杂志,所以他心得清净。现在困难,寺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