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大速度回航,那湿冷湿冷的风却忽然停息了,雨也渐渐变弱,海面慢慢平
缓舒展开来,铅灰色凝重的天空也变得有些稀薄,军舰也不再那么颠簸起伏、
蹒跚而行了。几个海军军官正引领着一小堆人在甲板上缓缓而行,参观着这
条战舰,时而评说着、指点着。我站在后甲板上,回首望着我刚才还在那里
亲手撒过一把外公骨灰的神圣的去处,现在却显得那么迷茫、遥远,不见边
际,不知踪影,被快速行驶着的军舰无情地抛在看不清的远方。好像一个曾
被你触摸过、了解过的未知数,你似乎已经知道了它的答案,却又为它的本
来面目和意义所迷惑。外公早已离开了活着的人们,变成了灰,又被我们抛
撒到海的深处,他消失了。但却又有一个影子总是若隐若现地浮现在眼前的
海面上,他是谁呢?曾有先哲说,为人民的事业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因
为他的灵魂不死。那么他的灵魂又在哪里呢?我该怎样去认识他那不死的灵
魂?!

当海岸线远远地出现在视野中时,阴云开始逐渐退向苍穹的四围。蓦地,
灿烂的阳光冲过云隙一缕缕斜斜地俯洒向海面,这时还看不见太阳究竟躲藏
在哪里,那银白色晶莹透亮的光柱有如锋利无比的刀剑从天空中直插进远处
的海里,像是要阻挡我们前进的屏障,又像是引路的航标,让我们迎着自由
和光明的召唤,摆脱开海的羁绊。在阳光照耀下,映衬着天空中正加速消散
的铅灰色的阴云和墨蓝色的深沉的海洋,远远看去,海平面光滑如镜,一片
银白,磷光闪烁。它似乎是沉静凝固的,又似乎在轻快地跳动着。远处的陆
地似乎也被阳光托起,使它像是海市蜃楼般地悬浮在海面上,越来越近,轮
廓也越来越清晰。大约下午3 点半钟,军舰回港停靠在码头上。这时天空已
完全放晴,明丽的太阳高悬在头顶,慷慨地向人间播撒着生命的火花。下军
舰前,我扬首向天空中望了望,天上几乎找不到一丝云、一丝风了。这景色
真令人难以相信、难以重述。在一天之中,在几小时之内,天公竞做如此变
幻。你可以说那也许是巧合,但当我们从北京飞往青岛途中,飞机上曾报告
青岛天气情况时说的却是:“晴无风。”你也可以说那不过是自然界的偶一
变化,只不过没有被人测得罢了,但在我们下飞机时,高空中才只有难以辨
识的几丝薄薄的云,而到我们登上军舰、离开港岸时,天却开始变了,到了


撒骨灰时就开始下雨了,回航时雨渐渐减弱消失,到靠岸时又重播晴空于世,
大白天下。这自然界的偶然变化竟将它的时间表安排得如此准时!与人们的
意愿竟会如此巧合!以至当我把这段航程中无意中发现的天景的几次变化告
诉周围的人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去想象着:难道天亦有情、天亦有眼吗?!
我将这天公有情挥长泪、海天一色送英灵的往事记述在此,奉献给死者和生
者。

1988 年11 月


刘少奇在1966—1969

黄峥

讨论通过《二月提纲》

蜚声中外的北京中南海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始建于辽、金并历经
元、明、清各朝长期修缮而成的古典园林,而且还因为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在地。所谓中南海,当然并不是真正的海,而是两个占
地700 亩的城市湖泊,一曰中海,一曰南海。刘少奇居住的福禄居,就坐落
在南海西侧,怀仁堂的后面。

在这以前,刘少奇一家住在中南海西楼的甲楼。那是一幢灰色小楼,没
有围墙,结构类似公寓,办公室、卧室在楼上,会客室在楼下。这种布局无
论对已经60 开外的刘少奇本人,还是对来办公室谈工作的干部,都很不方
便。加上这期间西楼一带几次发生小孩子在各楼乱窜,警卫部门感到不利于
安全和保密。坚持要刘少奇搬出西楼。正好原来林伯渠副委员长居住的福禄
居,自他1960 年逝世后长期空着,中南海行政管理部门便安排刘少奇一家在
1963 年夏天搬了进去。

福禄居是一所有着两迸小院的老式庭院,全部平房。从大门进去,一转
弯就进了前院。北房一排平房,做了刘少奇的办公室和卧室。西厢一间较大
的房子,改成会议室兼会客室。平时由刘少奇召集的小型会议,包括中共中
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大多在这里举行。东西厢还有一些零星用房,是秘
书、警卫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沿东侧走廊可以通往后院,那就是孩子们住
的地方了。

1966 年2 月5 日下午3 点来钟,几辆红旗、吉姆轿车先后开到福禄居大
门外,轻轻停下。从车上下来的人陆续进了福禄居前院会议室。他们是:彭
真、陆定一、康生、吴冷西、许立群、胡绳、姚溱。不一会儿,周恩来、邓
小平也一前一后进了会议室。邓家和福禄居是同一个巷子,只相隔几十米,
所以邓小平是走着来的。

这个会议室不大,但光线很好。这是因为它的整个东壁是一排玻璃窗。
室内陈设简单:西壁一排放满了书的书柜,南面靠墙半圈沙发,北面一张会
议桌,桌边摆了几十把椅子。

来开会的人在会议桌边坐定之后,刘少奇宣布开会。

这是一次研究日常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议程是由文化
革命五人小组汇报当前学术讨论方面的问题。

学术讨论问题为何要拿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来汇报讨论?此事说来话
长——

自从长篇小说《刘志丹》被康生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发难批判之后,
文艺界以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便不得安宁起来。

先是昆剧《李慧娘》被拉出来开刀。这个剧本的作者孟超和为它写了一
篇题为《有鬼无害论》赞扬文章的廖沫沙受到公开批判。批判文章是江青在
上海组织人写的,登在了1963 年5 月的《文汇报》上。文艺界的阶级斗争空
气于是越发紧张。

康生、江青并未就此罢手。众多的文艺作品在他们的策动下一部接一部
地遭到公开批判,光电影就有《早春二月》、《北国江南》、《舞台姐妹》、


《逆风千里》、《林家铺子》、《不夜城》、《红日》等等十几部。

批判浪潮愈演愈烈。到了1964 年,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始遭殃。杨献
珍的“合二而一”哲学观点,孙冶方的经济学观点,翦伯赞的历史学观点,
以及文艺界代表人物夏衍,田汉、阳翰笙、邵荃麟、齐燕铭等等,都被当作
修正主义大批特批。

这场批判运动得到毛泽东的支持。1963 年12 月和1964 年6 月,毛泽东
两次批示,尖锐批评文艺界已经“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对一些作品和
观点进行公开批判,也经过他的首肯。

江青这期间异乎寻常地活跃起来。她到处搜罗材料,寻找茬子,同康生
一搭一档地批这批那。1965 年,她又跑到上海同张春桥(当时担任中共上海
市委书记处书记)密谋,组织批判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写的京
剧《海瑞罢官》。文章由姚文元(当时是上海市委写作组成员)写成后,经
过毛泽东同意,在1965 年11 月10 日的《文汇报》突然发表。

这篇题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长文,点名批判吴晗,说《海
瑞罢官》为右倾机会主义翻案,“是一株毒草”,用词严厉,语气刻薄。人
们对此极为震惊。

对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

在第一线主持中央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事前却一无所知,中共
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也蒙在鼓里。

在上海市的报纸上批判北京市的一位副市长,却不给中共

北京市委打一下招呼;公开发表这样一篇批判著名学者的“高档次”文
章,却不给中共中央宣传部说一声;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可毛泽东继续支持姚文元的文章。1965 年12 月21 日他在杭州对陈怕达
等人发表了这样的意见:《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
罢了海瑞的官, 1959 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个谈
话预示对《海瑞罢官》的批判还要升级。

本来,中共中央在1964 年7 月根据毛泽东提议,专门成立了一个领导思
想文化工作的机构——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组长彭真,成员陆定一(中
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康生(中共中央书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