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来》、《生存死亡的时代》、《黑色的方尖碑》等。

  《西线无战事》是雷马克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教师的沙文主义教育鼓动下,十九岁的青年保罗·博伊默尔和班上的同学一起经过短期训练,被送往西线作战。在艰难残酷的战争生活中,青年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战斗中与来自工厂农村的士兵有了接触,成了好友,知道了许多在学校里不知道的事情。到1917年秋,保罗所在的原有一百五十人的连队只剩下三十二人,人们开始对战争产生了怀疑。战斗中保罗身负重伤,痊愈又回到前线。这时有消息说要停战了。在战争行将结束的1917年10月的某一天,他中弹倒下。而这一天,部队向上报告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小说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常见的,并不惊天动地的情景的描绘,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控拆了这次世界大战毁灭了年轻的一代人,表现出青年一代厌战、反战与迷惘的思想。作者在小说的题辞中写道:“本书既不是控诉书也不是忏悔书,而仅仅试图讲一讲被战争毁灭了的一代人,他们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即使是那些幸免于枪弹而活下来的人也是如此。小说主人公保罗的一系列经历,就是罪恶战争生动、鲜明的见证。雷马克以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如士兵肉搏、炮弹轰炸、毒气杀人等等,充分的反映出这一代青年人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毁灭,具有一种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西线无战事》,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使雷马克一成名。小说被译成二十九国文字,并与1930年被拍成电影,与法国巴比塞的《炮火》、德国雷恩的 《战争》齐名。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当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学时曾赴意大利前线,身负重伤。战后他回到美国,后以驻外记者身份去欧洲,并开始写作。早期作品有《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等短篇小说集。后又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前者被视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作。回到美国后,海明威住在弗罗里达服许多性格坚强的人,开始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不畏强暴的“硬汉性格”。1936—1939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发表作品《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二次大战后他定居古巴,1952年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两年后,他以“精通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因不堪病痛折磨,于1961年自杀而死,遗作《海岛激流》由其妻子在1970年发表。

  《老人与海》叙述一位老渔夫孤零零地驾着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上捕鱼的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在一条小船上捕鱼,最近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捕到,但他相信“八十五是个有利的数字”,决定再一次出海。在海上,桑提亚哥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可是大鱼却拖着小船往北游去,老人高举鱼叉刺进鱼腰,结束了它的生命。但事与愿违,鱼血招来鲨鱼,桑提亚哥用鱼叉、刀子、短棍和鲨鱼捕斗,但后他还是被打败了。他尽力回到小港,躺倒在自己的茅棚里,早上出海打鱼人发现他带加的巨大的死鱼骨骼,而他醒来说他“正梦见狮子”。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故事却相当感人,关键在于作者精心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一“硬汉子”形象,讴歌了他临危不惧与厄运作斗争的坚强性格。桑提亚哥捕捉那条马林鱼的过程,完美地体现了一个孤独英雄刚毅、坚韧的性格。他必须完成他“定下来要干”的任务,即使面对失败的命运,他也忠实于他执拗的感情和“勇于战斗的”个性。桑提亚哥这一形象反映了作者坚持不懈地冲击注定的命运的精神追求。

  小说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象征手法,桑提亚哥实际上是一个抽象化的自强不息的人物,他与马林鱼、鲨鱼,以及变幻莫测的大海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多层次的象征或寓意。“老人与海”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孤独的人与外界势力作斗争时,很难逃脱失败的厄运,但真正有力的人是打不败的,必须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个故事既带有希腊悲剧式的单纯意义,又有现代派悲剧中探索人的生存意义的启迪作用。

  《永别了,武器》〔美〕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发表于1929年,是“迷惘的一代”文学代表性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一次大战期间,美国中尉弗里德利克·亨利在意大利前线一个医疗救护队服役。由于好友的介绍,他认识了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莉,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后来亨利受伤住院,凯瑟琳日夜守护在他身旁,两人一起度过一段快乐时光。然而身处战争环境,如此良辰美景显然不能持续长久。亨利重返前线时,凯瑟琳已经有孕在身。回前线时,亨利发现意大利军队一片混乱,士气低落,厌战情绪浓烈。在一场悲剧性的卡普莱拓大撤退中,亨利舍弃了陷进泥潭的救护车,被匆匆设立的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要处决时,他借着夜色,挣脱捆绑,一头扎进河里,靠一根圆木得以逃命。亨利一路跋涉终于见到了正在休假的凯瑟琳。然而当听次日一早就要来人逮捕他,刚刚逃离战场的亨利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便匆匆带上凯瑟琳一起划船逃往中立国瑞士。凭着他们有效的护照和足够的钱,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开始了告别战场以后的新生活。但不久,凯瑟琳便临产住进了医院。结果她难产而死。小说在一种凄凉迷茫的情境中结束。

  《永别了,武器》通过美国中尉享利的自述,描述了战争如何毁灭人的精神,扼杀人的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无谓的自相残钉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明确的反帝反战的思想认识。作品塑造了享利这一个“迷惘的一代”的典型,通过享利由一个热情奔放的青年转变成失望的空虚的痛苦的迷惘者的过程,深刻地指出战争摧残生命的精神,压抑人的本能。但作者是从个人的角度咒骂战争,以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来否定战争,并在否定战争的同时也否定了人世。作者认为战争摧毁了人的一切,世上再也没有幸福可言,陷入一种彻底的空虚和迷惘之中。

  小说贯穿着反战主题,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的成功。作者运用经过锤炼的口语写作,文体精约,对话简短,环境描写情景交融,内心独白真实深切,用动作和形象来表达情绪,托讽刺于有意无意之间,从而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飘》〔美〕米切尔

  玛格丽特 (1900——1949)是一位只写过一部小说的女作家,但这部作品却使倔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陡然成为美国全国闻名的小说家,这部作品就是《飘》。

  米切尔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1914——1918年,米切尔在当地华盛顿高级中学读书,1918年秋季进入马萨诸赛州北安普敦市斯密斯女子学院深造,一年以后由于母丧休学回家。1925年她亓入亚特兰大新闻界工作,任《亚特兰大日报》记者兼专栏作家;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不久因踝骨受伤被迫离开报社。由于受家庭影响,米切尔一向喜欢钻研历史,辞职后就开始研究关于1861——1865年的内战史以及她童年曾经听说过的“重建时期”的南方社会情况。经过十年努力,她把研究内战史的体会和成果用小说反映出来,于 1936年出版了小说《飘》。小说轰动了全国,据说初版时每天销售量五万册,第一年就印行了一百五十万册,成为当时美国第一幅销书,第二年获普利策小说奖和国家图书奖。

  长达一千页的《飘》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社会小说,同时又包含相当多的浪漫色彩。它以南北战争前后十几年间的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为背景,以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为核心人物,通过若干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美国南方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现实。小说通过郝思嘉以及其他几对男女的爱情纠葛来反映南北战争对美国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动乱和灾难。作者集中笔墨塑造了“乱世佳人”郝思嘉这一形象。在她身上显示出奴隶主阶级的凶残、疯狂、自信、任性的本质。她从十六岁登上人生舞台,到二十八岁成为孤家寡人,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