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繁荣走向了没落,正好反映了德国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历史过程。布登勃洛克剧烈的内心活动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起初还只是一面犹豫动摇,一面故作镇静,支撑着家族没落的残局;可是等到平日潜伏着的各种矛盾总爆发的时候,这个信奉“商业道德”、维护家族荣誉的最后的台柱便面临精神崩溃的危机,对江河日下的局面一筹莫展。作者通过这个人物从信心十足到幻想破灭,深切地表现了布登勃洛克家族代表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
这部关于资产阶级家庭衰亡的“史诗”,并末用许多篇幅去描写商界的斗争,作者能透过家庭生活的描写,揭露出整个社会的没落和腐朽。高特霍尔德·布登勃洛克要求平分房产,三个女儿相互嫉妒、安冬妮婚事计划的失算,浪荡子克里斯蒂安的挥霍,汉诺对家业的厌恶,以及蒂布修斯取走克拉拉名下的遗产,女佣人强夺参议夫人的遗物……,这种种丑恶的没落迹象正是倾轧投机的商业风气和腐化堕落的社会道德在布登勃洛克家庭内部的反映。
《布登勃洛克一家》以现实主义的深微精细的笔调,层层叠叠地展开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托马斯·曼笔下的人物性格同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在小说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尤利西斯》[爱尔兰]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是爱尔兰现代著名小说家。他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从1904年起就背井离乡,到欧洲各地过流亡生涯,当过银行职员和教师。他的第一本小说《都柏林人》上采用一般现实主义小说的方法,描述城市下层居民的日常生活。1916年出版的一个《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开始采用“意识流”写法,通过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达得路斯的意识银幕,反映出乔伊斯本人对爱尔兰社会的不满,表达“孤独”和“自我表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20年,乔伊斯定居巴黎,潜心从事小说创作。1922年出版的《尤利西斯》轰动了巴黎,是他的成名作。他最后一部小说《芬内根的守灵》也是一部巨著,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标志。
《尤利西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划时代的巨著。尤利西斯即荷马史诗的奥得修斯,作品也相应地与希腊的神话开成对应关系。这部小说把时间局限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钟到第二天凌晨2点45分将近19个小时内,描写了三个都柏林人的生活:斯蒂芬·达得路斯是一个艺术家,虚无主义的代表;报纸的广告业务承包商布鲁姆,庸人主义的代表,以及布鲁姆的妻子莫莉,肉欲主义的代表。作者对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至入微的描写,挖掘他们的潜意识,通过对他们的精神生活的概括,深刻地反映出爱尔兰面的时代危机。
作者有意识地把斯蒂芬·达得路斯与神话里的泰伦马卡斯,布鲁姆与奥得修斯、莫莉与皮妮罗庇对应起来描写,但是他们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而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格分裂,猥琐渺小的凡夫俗子,陷于无法解脱的人格分裂和内心苦闷之中。因此,这部小说可以看成是现代资本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
意识流手法是《尤利西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小说结构庞大,叙述的层次错综复杂,但却是一种不失控制的混乱和构思严密的放纵。这种写法继承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特点,把弗洛伊德学说的柏格森时空理论纯熟地运用于小说。小说采用与人特日常生活特点相应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思绪的脉博直接进入人物性格,把混乱的意识流引进了传统的内心独白,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作者在小说的形式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采用倒叙、自由联想、时空混淆,双关反语、蒙太奇等手法来描写不断流动着的意识状态,直观地观察人物内心状态,是西方意识流小说一部经典性作品。
《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卡夫卡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从小他便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养成孤独和忧郁的性格。 1901年,他曾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改学法律。1908年他转入“工人伤保险公司”工作,直至1922年因患肺病辞职,在大学时代,卡夫卡结识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说。1924年6月 3日,卡夫卡因肺病恶化,死于维也纳近郊的一家疗养院,年仅四十一岁。在死之前,他曾要求布洛德焚毁他的全部手稿,但布洛德没有执行遗嘱,而把他的作品结成九集,出版成为西方现代派的经典作品。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这部短篇小说尖锐地接触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性的问题,它通过叙述小职员格利高尔由于不堪生活的重担而变成甲虫的荒诞不经的故事,第一次深刻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即金钱、机器,生产方式操纵了“人”,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使人最终也变成了“物”,变成了“非人”。卡夫卡的《变形记》把这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典型化。人变成甲虫、这看起荒唐无稽,但是卡夫卡通过变形这种象征手法,用一种寓言式的写法,指示出普遍的真理:“人”创造的“物”,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与人相对抗,它们操纵了人,把人变成了不能自已的奴隶。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的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构成了“卡夫卡的”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在《变形记》里,卡夫卡通过格利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思想活动和所遭受的冷遇,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灾难感和人的孤独感。
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变形记》把普遍的社会现象升华为生活的哲理、数学的原理、语言的句型,化奇异为平凡,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谬悖理与合情合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互相对立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展现出一幅神秘的、魔幻的、梦魇的非现实的、又是在现实中处处可见的画面。
卡夫卡的作品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加缪、萨特等现代派大师者明显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城堡》[奥地利]卡夫卡
《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大的一部作品,写于1922年,1929年出版。一般的评论家认为,《城堡》最集中地体现了卡夫卡的创作特色,在描写的抽象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社会情绪的方式,也堪称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城堡》描写的是作品的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渴望见到CC伯爵而徒然努力的故事,其主题和卡夫卡其它两本长篇小说《审判》、《美国》一样,以种种方式来表达作品主人公的失败。作者试图告诉读者,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安定,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重重障碍——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所以无论你怎样努力奋斗,最后总是以毁灭告终。特别残酷的是,每当小说的主人公K自以为前进了一步时,事实上却是远离了目标一步,并且他不清楚不幸来自何处。K就在这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顽强地努力着,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小说只写了 20章,并未写完,但在一次谈话中,卡夫卡谈到他在结尾准备让K终于城堡,安居乐业。这表明,卡夫卡虽然认为世界是荒唐的,但他总相信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依然存在。
在《城堡》中,阴碍主人公K进城的是重重叠叠的官僚体制、官僚结构和已经僵化了的人,这无疑鞭笞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主人公K在这荒诞的世界里苦苦追求的不过是进入城堡定居,他已完全丧失了“自我”,成为一个“非人”。 在卡夫卡看来,K进不了城堡,与其说罪在城堡,不如说罪在K本人,或者在于人生本身的荒诞。
《城堡》洋溢着一种虚幻的色彩,这是“卡夫卡式”小说的一大特点。主人公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