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岛命名叫温特岛。次年夏,帕里在一位爱斯基摩妇女那里得到一张地图,按
此图终于航行到梅尔维尔半岛北部海峡的入口,他以所乘航船的名字命名这
海峡,即今天的尤里—安德—赫克拉海峡。经过考察他们证明巴芬岛是世界
第五大岛,而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帕里的海上探险一直进行到1825年,始终
没有找到西北海上通道。
1819年和1825年,约翰·富兰克林先后两次率队从陆路向北挺进,他
们考察了从哈得逊湾到波费特海之间的加拿大北部海岸线。
1829年,约翰·罗斯率领船队绕过巴芬岛,穿过兰开斯特海峡和德任特
太子海峡,发现了北美大陆最北端的布西亚半岛和布西亚湾。1830至 1831
年,罗斯的姪子詹姆斯·罗斯考察了布西亚半岛,在该岛西岸,北纬 70°5
′、东经96°46′的地方发现磁针处于乘直地面的状态,证明此处是理论上
推测过的磁北极 (即地磁场的S极)。
1847年,富兰克林率探险队共138人在探寻西北通道的途中不幸在威廉
王岛全体遇难。这一不幸的消息震动了欧美,为了寻找探险队的下落,各国
共组织几十艘救援船开赴北美洲的北极地区。他们以坚毅的精神寻遍了那些
冰封的海峡和数不清的海湾及岛屿,终于完成了全部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发现
工作。
1850年,美国商人亨利·格林内尔的探险队在北纬75°附近发现了格林
内尔半岛。同年,爱尔兰的马克—卢尔穿过白令海峡寻找富兰克林的下落,
结果在西经120°的海面上发现了威尔士王子海峡和阿贝特半岛。在西经118
°附近船为冰封动,只好弃舟东进,他们穿过一条冰封的海峡前往梅尔维尔
岛,终于到达了帕里乘船曾从东面航抵的地点。这样,西北海上通道终于找
到了。
(5)北极点的探寻和南极洲的发现
1827年,威廉·帕里向英国海军部建议组织一支探险队乘雪橇探寻北极
点。这一建议获准后,他便选定两名军官带上食品分乘两架雪橇向北极点进
发。在北纬81°12′的冰封海区他们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浮游冰原,勉强继续
前进到82°45′处不得不终止探险。1876年,阿尔贝特·马尔盖姆率探险队
再乘雪橇北进,经过十分艰难的努力也只能在北纬83°20′停止前进;这是
19世纪乘雪橇到达北极最远的记录。马尔盖姆下结论说:“用乘雪橇的办法
难以到达北极点”。
南极大陆的探寻是更艰难的工作。
1821年,俄国人别林斯高普和拉札列夫率探险队发现了南极洲第一大
岛,从而拉开了南极地区探险的帷幕。
1831年,英国捕鲸船长约翰·比斯科在南极海域作环球航行。当他行到
南纬70°、东经50°地区时见到一个地势很高的“岛屿”。这实际是南极大
陆的一个突出半岛,即恩德比地。次年夏,比斯科沿南纬60°航行,在0°
经度附近发现了阿尔德雷岛。继续向东北方航行时又发现了一个不大的群
岛,后称格雷厄姆地。直到20世纪才确定它也是南极大陆的一个半岛。
… Page 47…
1834年,另一位捕鲸船长克姆普在恩德比地以东发现一条高度达2000
多米的海岸线,定名叫克姆普地。
1839年,捕鲸船长巴勒尼在新西兰以南,即南纬69°,西经172°处突
然见到一座正在冒着浓烟的火山,几天后又在东经165°至162°之间的海区
看到三座不太高的火山岛,岛上布满着巨大的冰河。此后,他沿南纬65°向
西航行,途中在南方曾两次见到陆地。
捕鲸船长的发现促使英、美、法三国政府决定派遣南极大陆探险队。这
些探险队在1838至1842年间相继取得了重要成果。
法国政府的探险队由海军军官居蒙—居尔维尔率领。1838年向南极进
发,他们在航行中发现了茹恩维尔岛,岛的最大高度为1120米,隔海与一段
海岸相望,这里被命名为路易—菲利浦地,现今知道这只是格雷厄姆地在东
北方向的突出地带。次年底,在南极圈附近,东经 140°处他们见到一条高
度达到1000米的海岸线,在东经135°发现一片地势较低的陆地,定名叫克
勒利地。
1840年,美国探险队由查尔斯—威尔克斯率领往南极探寻理论上推测过
的南磁极(地磁场的N极)。结果却在印度洋南部,东经150°至100°之间
发现了南极大陆海岸,命名为威尔克斯地。
同年,英国探险队在詹姆斯·罗斯的率领下也在探索南磁极,但在理论
上预言的地区里搜寻竟一无所获。他们决定向以东的地区扩大搜寻。1841
年,在南纬71°,东经171°的海区他们看到为冰雪覆盖着的山脉,山高约
3000米,山脉命名叫萨宾山,海面附近的岛屿命名叫波塞西翁群岛。罗斯继
续南进,在南纬77°附近发现了两座火山,一座命名里伯斯火山,一座命名
特罗尔火山。船队在绕过二条冰障后进至78°线。两周后,他们终于在南纬
72°30′处找到了南磁极。是年夏,罗斯再赴南极。1842年,他三赴南极探
险,终为冰山所阻只得中途而返。自此,在19世纪对南极大陆的探险活动宣
告停止。新的探险活动在90年代后才重新开始。
… Page 48…
七、近代后期生物学
1。细胞学的创立
细胞的发现始于17世纪中叶,1665年,胡克 (1635—1702年,英国)
用一台自制的显微镜在观察软木片时发现了细胞,他写道:“这些空洞,或
‘细胞’,并不很深,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匣组成,它们是连续的长孔,用
横壁隔开。”细胞这个词就是由胡克创造的,后来他还观察过荨麻叶表皮细
胞的薄膜。17世纪70年代后,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丕 (1628—1694年)和
荷兰的显微镜专家列文虎克(1632—1723年)分别观察过活的细胞和骨细胞
等。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对细胞的认识没有新的发现。
19世纪初,德国的自然哲学家奥肯(1779—1851年)提出一切有机物都
是由细胞组成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生物都来自某种原始的粘液,然后形成球
形的小泡 (细胞),中间是液体。小泡则是由大海中的无机物构成的。奥肯
的思想启发一批生物学家去探寻生命的“原始结构”,对细胞学说的提出产
生了很大影响。
1828年,冯·莫尔(1805—1872年,德国)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植物的细
胞壁结构,以及细胞质的流动现象。他发现细胞通过生成新的间壁完成增殖。
1831年,布朗医生(1773—1858年,英国)用一台改进了的消色差显微镜发
现了著名的“布朗运动”。他在观察兰科植物表皮细胞时发现细胞中有一个
小核,他称之为“细胞核”。但这一发现未能引起重视。早在1825年,普金
耶 (1789—1869年,捷克)在鸡卵巢中就曾观察到鸡的卵子中也有一个核,
他把卵细胞的物质统称原生质。1837年,他研究了神经细胞与小脑神经节细
胞,他指出细胞不仅是只有一个坚硬的外壳,其内部还包含有原生质,原生
质在细胞中应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他还宣布在动物脾脏和淋巴腺的细胞中观
察到细胞核。
1838年,生物学家弥勒(1801—1858年,德国)概括了上述成就,指出
一切动物组织中都普遍存在细胞结构。舒尔茨(1825—1874年,德国)把细
胞定为“一团有核的原生质”,并强调原生质才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他还证
明,在不同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在30年代,人们对细胞
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细胞学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细胞学说的建立归功于植物学家施莱顿(1804—1881年,德国)和动物
学家施旺(1810—1882年,德国)的工作。
施莱顿原是一名律师,后改学医学和植物学。183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
论文《论植物的发生》,明确提出细胞是植物结构最基本的单位和借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