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师说:“月女与乞丐前世本是夫妻,一起在田间劳动。丈夫让妻子回家取饭食。丈夫远远看见妻子在岸边遇到一个沙门,沙门停下来向妻子讨饭,妻子分出饭给沙门吃,沙门就吃了起来。丈夫远远看着这两个人,不认为他们是在干坏事,就执杖前往。沙门见他来,腾空离去。妻子说:“你的那份饭在这里,不要生气。”丈夫说:“再分成两份,我们一起吃吧。”
法师说:“丈夫先前曾生恶意,所以落入贫家为子。后来看见沙门就喜欢,自我忏悔,所以与妻子同享这份福气。”
'点评'
文中多次出现“自然”一词。这里的自然不同于平常的“大自然”。佛教中的“自然”有两种所指:其一,表示觉悟之世界脱离有无的区别,空无自性,独立存在,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其二,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本文中的“自然”指后者。
转世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主张。佛教认为前世为本,今世为末,每个人都有无法摆脱的业缘。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前世与今世并非同一感知主体,前世种下业根,今世得到惩罚,没有把“果”与“报”施于同一个人,有失公平,同时有违扬善惩恶的初衷。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果报理解为现世因、现世报。这样的话,扬善抑恶的作用会更大些。佛教有修正义理的传统,比如,最初的佛教没有灵魂转生之说,后来增加了这一说法。
(八)三醉人喻
昔佛从众比丘行,逢三醉人。一人走入草中逃。一人正坐搏颊①,言:“无状犯戒。”一人起舞,曰:“我亦不饮佛酒浆,亦何畏乎?”
佛谓阿难②:“草中逃人,弥勒③作佛时当得应真④度脱。正坐博颊人,过千佛⑤,当于最后佛得应真度脱。起舞人。未央⑥得度也。”
'注释'
①搏颊:原作“博颊”。打自己嘴巴。
②阿难:梵文A^nanda的音译,意思为欢喜、庆喜、无染。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记忆,对佛陀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③弥勒:梵文Maitreya的音译。贤劫千佛中之第五尊佛,先佛入灭后,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
④应真:梵文arhat。阿罗汉。参阅本经第五篇注释①和本经第六篇注释①。
⑤千佛:谓过去、现在、未来三劫各有一千佛出世。指同时期出现一千尊佛。
⑥未央:没有尽头,
'今译'
从前,佛与众比丘同行,遇到三个醉酒的人。一人跑到草丛中逃走,一人端坐在地大打自己嘴巴,说:“我行为失礼,违反戒条。”一人手舞足蹈,说:“我也没喝佛的酒,怕什么?”
佛对阿难说:“跑到草丛中逃走的人,将来弥勒成佛时,他会得到罗汉果位而解脱。端坐在地打自己嘴巴的人,等到千佛出世之后,能得到阿罗汉果位而解脱。手舞足蹈的人永不得度。”
'点评'
三个醉酒人都是出家人,犯了同一个错误:饮酒。不同之处在于,前两个有羞耻心,后一个无羞耻心。人总会犯错误,不怕犯错,怕不认错;不怕无知,就怕不知道自己无知。
第15节:旧杂譬喻经(11)
有一个问题稍做一下解释:作为十大弟子,阿难为什么看不出来,须要佛陀指点才知道三个醉汉将来的果报?这是因为阿难虽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但阿难在佛陀在世时并未开悟,本文他与释迦牟尼在一起时他还是肉眼凡胎。佛陀入灭后他接受大迦叶的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并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
(九)狗听经喻
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得人形,生舍卫国①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卫②便走,自持饭与,欢喜如是。后便追沙门去,作比丘尼③,精进④得应真道也。
'注释'
①舍卫国:梵文S/ra^vasti^的音译。意译为闻物、无物不有、好道。本文中为城市名,中印度北憍萨罗国都城,古代印度有以首都代国名的习惯。传说有人来到此城,问:“此城有何种货物?”城中人回答:“无物不有。”故得舍卫国之名。佛陀在舍卫国生活过二十五年。
②分卫:原本作“分越”。乞食者。
③比丘尼:尼姑。
④精进:又叫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今译'
从前有个沙门,日夜诵经。有只狗卧在床下,专心听经,不思进食。这样过了几年,狗死后转生成人,生在舍卫国做女人。长大后,她一看见乞饭的沙门就很高兴地跑过去给他们食物。后来她追随沙门而去,做了比丘尼,修行精进,得阿罗汉道。
'点评'
佛家认为狗也有佛性,儒家、道家大同小异。王阳明认为满大街跑圣人。道家认为道无处不在,一天有人问庄子道在何处,庄子说在便溺中。看来,各家都不把成圣、成道、成佛看成神秘的事情,事实也确实如此。狗都能成佛,何况人呢?无论有多大的缺陷,都可能成功。
须注意,佛教并非一开始就认为狗有佛性。起初部派佛教不认为佛、菩萨以外的人能成佛,所以他们认为并非众生都有佛性。但世亲菩萨写的《佛性论》卷一,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同书卷二又将佛性分为三种:其一,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其二,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其三,佛果圆满时显发之佛性。
读者可以根据以上情况,判断自己是否有佛性。
(十)施甘果喻
昔维卫佛①在世时,国中诸大姓各各一时供佛及比丘众。时有一大姓,贫无以供佛者,白言:“愿比丘众有欲得药者,某悉当给之。”时有一比丘,身体有疾,大姓以一甘果与之食,比丘得安隐②除愈。大姓后寿尽,生③天上④,胜诸天有五事:一者身无病,二者端正,三者命长,四者得财富,五者智慧。如是九十一劫中,上为天,下生大姓家,不堕三恶道⑤。乃至释迦文佛时,为四姓家⑥作子,名曰多宝。见佛欢喜,作沙门,精进得道,号为应真。
夫施,高行。沙门一踰波邪⑦,秽浊一国人矣。
'注释'
①维卫佛:即毗婆尸佛,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佛。
②隐:安,定。通“稳”。
③生:托生。
④天上:为六道之一。住于欲界(性欲、食欲较强烈者所居之世界)、色界(已离欲望,无男女之别,且无言语之世界)、无色界(无各种形状,由受、想、行、识等四蕴所成之世界)等诸天之天人,总称天上。又指天之世界或神之世界。
⑤三恶道: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⑥四姓家:古印度四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古印度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刹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地位仅次于婆罗门,是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为印度四姓中地位最低之奴隶阶级。
第16节:旧杂譬喻经(12)
⑦波邪:指违戒犯罪。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戒。据《四分律》,戒可大别为八种: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波罗夷,戒律中的极重罪,译为断头,不可复生,永被弃于佛门之外,故称极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