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类由恶行(悭吝、犯戒、邪命、懈怠等)产生;   
  第三类由不谙佛法产生。   
  读者可以从中仔细体味人生,增长智慧。   
  譬喻经中的故事错综排列,并没有逻辑顺序,这本身也符合佛叙事原则——随缘说法(随闻、觉、知而起诸言说,不拘一格),随方因便,以利导人。非要甲乙丙丁地摆出风雨不透的严密体系,那就不是佛教了。最初接受的内容并不一定浅显,后面的经文也未必艰深。艰深还是浅显,完全在于习佛者自身,方法得当,心印广开一切法门,则越学越易;反之,以“我执”学佛则越学越难——效果完全取决于心。心诚则灵用在此处再适合不过了。这些有情节故事的经文,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至于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故事所揭示的“法”,主要凭根性,在多大程度上轨之则之主要凭悟性。读罢全经,一无所获,也无大碍,至少称念了佛的名字,按照净土宗,称念佛,死后可入极乐净土。完全不信佛的人不妨把譬喻经当故事读,它言简意赅,情节荒诞,总比冗长乏味的小说好读些。 
  
  对于习佛者而言就不是这样简单了,与其专注于“喻”,不如专注于“法”,因为譬喻经中的“法”是全篇精华所在。   
  出家人毕其一生,勤力精进尚且未必有成,何况芸芸众生,单桨独舟,荡于佛海,能达彼岸否,实是疑问。正因为如此,佛才才打比方,作譬喻的,为的是使习佛者见烟知火,闻一知十。学佛先读譬喻经不失事半功倍之法。佛菩萨并未直接说法,但佛理寓于“喻”(经文前半部分)而总结于“法”(后半部分),即使外行也一读即知。 
  
  点评乃是我的一孔之见,由于本人对于佛学下功夫还不够多,理解也还不够深,希望读者权把它当作先入佛门的人为后学者引引路径,心在扬善,决不敢逞能于前辈。不佞多有心冰未解之处,哪位佛陀、菩萨、罗汉、比丘、男女居士不吝赐教,纠纆讹谬,解我妄执,再造之恩将永铭天人。 
  
  戊子仲夏   
  于北京社科院哲学所   
  正文         
第5节:旧杂譬喻经(1)         
  旧杂譬喻经(吴天竺三藏康僧译)   
  卷上   
  (一)萨薄降鬼喻   
  昔无数世有一商人,号曰萨薄。时适他国卖赍货①。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时作大福安施②,高座③众僧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由心、身、口④所行及四谛⑤、非常⑥、苦空⑦之法。远道贾人时来寄听,心解⑧信乐⑨,便受五戒⑩,曰优婆塞⑾。上座⑿以法劝乐之言:“善男子护身口、心十善⒀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现世卫护令无枉横,后世自致无为大道⒁。” 
  
  贾人闻法,重喜无量。后还本国,国中都无佛法,便欲宣化⒂。恐无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诸中外⒃,皆便奉法。   
  去贾人土千里有国,民多丰乐,宝物饶好。二国否塞⒄,绝不复通百余年中。所以故,有阅叉⒅居其道中,得人便啖,前后无数,是故断绝,无往来者。贾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经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见助不疑,听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获也。时有同贾五百余人,便语众人:“吾有异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诣彼者不?及有大利。”众人自共议:“二国不通,从来大久,若得达者,所得不訾⒆。”便相可适,进道而去。 
  
  来至中路,见鬼食处,人骸骨发狼藉满地。萨薄自念:鬼神前后所可食人,今证验现。我死职⒇,当恐此众人,便语众辈:“汝等住此,吾欲独进。得胜鬼者,当还相迎;不得来者,知为遇害。便各还退,勿复进也。”于是独前。 
  
  方行数里,逢见鬼来。正心念佛,志定不惧。鬼到问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导师也。”鬼大笑曰:“汝闻我名不?而欲通道。”萨薄曰:“知汝在此,故来相求,当与卿斗。若卿胜者,便可食我。若我得胜,通万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谁应先下手乎?贾人言:”吾来相求,故应先下。”鬼听可之。以右手叉之,手入鬼腹,坚不可出;左手复打,亦入。如是,两脚及头都入鬼中,不能复动。于是阅叉即以颂(21)而问曰: 
  
  “手足及与头,五事虽绊羁。   
  但当前就死,跳踉(22)复何为?”   
  贾客偈答(23):   
  “手足及与头,五事虽被系,   
  执心(24)如金刚(25),终不为汝擘!”   
  鬼复说偈:   
  “吾为神中王,作鬼多力旅(26),   
  前后啖汝辈,不可复称数。   
  今汝死在近,何为复谄语?”   
  贾客偈答:   
  “是身为无常,吾早欲弃离。   
  魔今适我愿,便持相布施。   
  缘是得正觉(27),当成无上智。”   
  鬼说偈归依:   
  “志妙摩诃萨(28),三界(29)中希有。   
  毕为度人师,得(30)备将不久。   
  愿以身自归(31),头面礼(32)稽首(33)。”   
  于是阅叉前受五戒,慈心众生(34),即为作礼,退入深山。萨薄还呼众人,前进彼土。于是二国并知五戒十善降鬼通道,乃识佛法至真无量,皆共奉戒,延敬三尊(35),国致太平。后升天得道,乃五戒贤者直信之恩力也。 
  
  佛告诸比丘(36):“时萨薄者我身是。菩萨行尸波罗蜜(37),所度如是。”   
  '注释'   
  ①赍(jī)货:携带货物。   
  ②大福安施:布施的一种。布施是佛教徒的重要功德之一,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大福安施属于法布施。   
  ③高座:说法者常常坐在高处,故以高座指谓有道行有威望的和尚。   
  ④心、身、口:心之所思、身之所作、口之所语,为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业”是行为、所作、意志等身心活动,业为产生果报的原因。“果报”即由过去业因所招感之结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6节:旧杂譬喻经(2)         
  ⑤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苦,泛指身心苦恼之状,世俗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苦的,苦谛是对苦的正确认识;集,招聚之义,集谛是对世间人生诸苦根源的正确认识;灭,即寂灭,灭谛是指通过认识所有苦的原因来消除所有的苦;道谛是关于八正道之真理,依此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八正道即正见(正确的知见)、正思惟(正确的思考)、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精进(正当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为小乘的最高果位;乘,运载之义)。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若专修四谛以求涅槃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声闻”指闻佛之声教而悟道的出家弟子)。 
  
  ⑥非常:即“无常”,梵语anitya,与“常住”对应。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⑦苦空:苦是说人生短暂,今日、去日都有无量诸苦;空指缘起性空,法(实相)为众缘和合而成,并无真实的自体(无我)。   
  ⑧心解:本义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亦称心解脱。   
  ⑨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⑩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戒律是最基本的,要求优婆塞(居士)必须做到,修行层次越高戒律越多,越严。   
  ⑾曰优婆塞:曰,原本作“白”。优婆塞,指在家亲近奉事佛、法、僧、受持五戒之男居士。   
  ⑿上座:指高僧大德或资历很老的和尚。   
  ⒀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chēnhuì)、不邪见。   
  ⒁无为大道:即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涅槃的别称。   
  ⒂宣化:宣扬教化。   
  ⒃中外:表亲。   
  ⒄否(pǐ)塞:阻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