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1-1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永不弯折。
  浙江余姚的大学者黄宗羲同顾炎武一样坚决不事清廷,也曾召募乡勇成立“世忠营”武装抵抗,并屡拒清廷征召,但日后他的儿子黄百家却奉他之命为康熙修明史。与顾炎武同时代的大画家石涛(朱若极),有着朱明王朝的皇家血统,明亡后那么痛苦不堪,但1684年、1687年却两次分别在南京、扬州参与迎接康熙南巡的圣驾。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为,是以超常的意志和非凡的品行为支撑的,于此可以想见徐枋的人格力量,深沉而又坚定,没有一丝狂热和浮躁。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中国知识分子所一贯标榜的人格精神,以及相沿相续的价值观,从整体上考察,究竟有多少绵延长度,能承戴多少重压?
  一个已经垄断了国家话语的政权,是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的。
  明亡以后,一些士子还能抛弃仕途,过隐居的生活,与新政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也就是说还能讲究气节操守,仿佛像隐居首阳山中的伯夷、叔齐;一旦社会承平,步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他们就无法忍受挨冻受饿的生活,以及红尘中名和利的诱惑,而不能老死于蓬蒿之中。一个不能体现自己个人价值的人,内心的痛苦无疑是巨大的。对人的考验也就变得格外严酷起来。即如武装抗清的斗士顾炎武,在他58岁的时候他的外甥徐原一殿试第三人及第,中了探花,顾炎武在北方还一度住在他家里。这说明他已放弃了武装反抗的手段,消解了民族仇恨,只固守着自己的道德良知,让世人和后人敬重他的人生坚定的政治信仰。
  对于徐枋,可以谈论民族气节,但在满清一统天下,国人都已剃掉头发的情况下,对于世人的启示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在他身上突出的是作为一个独立意义上的人的真正价值——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满族也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角度,谈论民族气节已没有文化传承上的意义——那些反清复明的志士,他们的后世子孙,能不剃掉头发,依旧像他们当年参加明王朝的科举一样去参加清政府的乡试、会试?所有的中国人在1911年以前的岁月中,没有例外地在脑后拖条长辫子,自觉地按照满族的风俗习惯过日子;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喊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许多国人对于这个久违的声音却感到相当陌生,进入民国,竟还有清朝的遗老遗少,一如明代的遗民一样。
  从顾炎武到金圣叹,再到徐枋,也就是从1644年到徐枋去世的1694年这五十年间,民族矛盾的消解,使我们的认知层面从民族气节朝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深化。我们所能面对的只是人格尊严与否、人格意义的孰轻孰重的问题,是否趋炎附势的道德良知的内心拷问,而这些对于华夏民族的所有成员来说,健全人格,保持独立的政治、生活姿态,才是最为紧要的。

  阮 咸

  ?
  黄永厚 文画月琴也称阮、阮咸(此据赵元任说,陈四益先生说唐代就有人从古墓中得到物证是长颈琵琶)。你便知道最先摆弄它的主人是谁了。
  光禄大夫(掌管宫廷乐事的专家荀勖)与人论音律,每愧弗如。尝跟人说阮咸是位玩真格的爷。因此我很担心今日所谓的“天王歌星”能到阮咸的始平太守治下不挨板子,挣得大钱回来。

  陶制油灯

  
  ?田 原
  文
  幼时在农村,平时无甚娱乐。偶尔村上来个耍猴的,那真了不得,家家扶老携幼,妇女奶着孩子,全来围观。耍猴的边敲锣边唱,猴儿穿衣、戴帽,不停地换面具,翻跟斗,还跪下,作揖,向人讨钱。男女老小嘻嘻哈哈,笑成一团。有钱的给钱,没钱,端碗米来也行。小孩们采了个石榴,撒一把瓜子,猴儿机灵地剥了壳吃。临了,耍猴的走了,人也散了。村里除了鸡鸣狗叫,一切都显得静悄悄地。如在夏天,还有点“知了”叫声,叫得单调又嘈聒。
  最大的娱乐,就是鲁迅先生幼时看的那种“社戏”。戏台不是搭在河边,而是搭在打谷场上。草草搭就,俗称“草台班”。当地人称“叫花班子”。艺人很苦,“行头”破烂,有的戏衣龙袍,还是从关帝庙里关帝身上扒下来的。尤其唱旦的,总是搽着厚厚的白粉。小孩喊她们为:“白脸奸人。”这种戏,大抵在晚上演。当时还点不起汽油灯,在戏台左右柱上绑着火把照明。如唱目莲戏,满台鬼舞,火光摇曳,阴沉沉地人!稍后,点汽油灯,台上亮多了。农民夸张地说:“台上掉下个针,也能看得见!”
  后来,我在上海大舞台看京戏,那灯光打得如同白天。名角出场更是威风。顿时满场息灯,一片漆黑,一声:“奔——登——锵!”满台灯火通明,亮得耀眼,名角紧跟出场亮相,博得满堂喝彩声。
  灯的历史是悠久的,战国时已很精美。到汉、魏时,灯的种类越来越多,有铜灯、铁灯、陶灯等。后来,如纱葛或纸为笼,点烛其中,称之灯笼。《南史·宋武帝纪》有“壁上挂葛灯笼”之记载。用细篾作骨,糊以油纸。唐、宋时,灯作盛行,每当元宵灯节,奇巧纷呈,竞相争妍,故有“东风夜放花千树”、“火树银花不夜天”诗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马灯。在《荆楚岁时纪》中提到,“灯以火运”,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转不休。
  十九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了弧光灯。之后,俄国布罗契柯夫发明了电烛。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才普遍使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又研制成日光灯。从此灯光照明大放光彩。
  我有陶灯多盏,有一灯头、三灯头的,均为油灯。此灯乃农村常见,中注油,嘴塞棉线作芯燃烧。上有攀,还可挂于壁、柱。旁边一只,乃油壶也。我老姑妈用的是油盏,用灯草,一灯如豆。稍后才用上煤油灯,似乎是很先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