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列宁后期重新评价唯心论
记者:1915年以后,难道列宁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吗?
何新:我认为,是的。 《哲学笔记》代表了列宁后期的新哲学思维。此时,他早年(写作《唯批》时)坚持的那种绝对唯物主义的立场,实际已有所动摇。 他在《哲学笔记》中的一个札记中提出了〃聪明的唯心论〃这个新概念。他说:〃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5页。) 列宁这里所说的〃聪明唯心论〃,是指黑格尔的唯心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他以辩证法消解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绝对界限,并且不再以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作为哲学党性的标志。他又说: 〃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逻辑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同上P412) 虽然仍然持有对于唯心论的偏见,但若以这些话,与他1905年主张绝对物质观并且认为〃唯心论=反动性〃的《唯批》比较,可以看出他的观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后期的列宁已不再简单化地认为一切〃唯心论〃都是反动思潮,而承认其是具有深刻的哲学(科学)根源和认识论根源的。他也不再认为一切唯心论都是反动的、愚昧的哲学思潮。可以说,他用〃辩证法〃的方法,消解了本体论中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14、唯理主义有认识论根源
记者:那么你认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呢?
何新:〃唯心主义〃,这个词的翻译应该说是错的,应当放弃。理性主义,这是比较妥当的译法。 理性主义认为宇宙的本体存在,是理性的存在。这种理性,就是体现在自然现象之后的秩序、法则、组织。这种理性不是被人的思维所主观设定的。相反,人类思维乃是以符号系统模拟和把握着宇宙中存在的本体逻辑组织。 理性主义的根源在现实世界本身中。
记者:然而,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宇宙/世界,究竟是〃物〃的还是理性的?
何新:从直观上去感知,似乎是一个纯物的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物的世界本身乃是虚幻的。 黑格尔曾经很幽默地讲过一句话:他说,〃那些坚持认为物的实在是绝对的人,最好不要吃也不要喝。因为在大吃大喝中,他们已经在证明,物的实在是虚幻的。〃人吃掉一头猪,表明这头猪作为物的实在是虚幻的,猪在你的吃喝活动中被消解了。 从较大者言,人的死亡,以至我们每个存在者不可避免地死亡,都足以表明物质存在的虚幻性。 从小者言,一支火柴、一棵烟的烧尽,也可以体验到实物存在的虚幻性。更大者言,山崩海啸,沧海桑田,以至星球、星系的生生灭灭,莫不如此。 如果你把存在的存在性定义为〃有〃,把虚幻性定义为〃无〃,那么你就可以理解在佛学中,以及如老子一类深刻的哲人为什么认为无/虚无/空幻乃是宇宙和存在的本体、本根。
记者:佛家言空,道家言无,是否是同一性的概念?区别何在?
何新:似乎有一点微妙的差别。空,似乎是一种动态,空了,由有而无。无是一种静态的本体,一无所有。道家认为虚无是本根。 佛陀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所谓〃三法印〃)。人生在本质上是空无悲苦的。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在根本上难以逃避那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危机感。 这些心理感觉究竟源于何处呢?我认为,就是源于宇宙及人生本体的这种虚幻性(无常性)。
15、绝对之物是什么?
记者:然而,我们的感官所触,还是处处感觉到物的实在。物的实在限制我们,制约我们,给我们以欢乐和痛苦的感受。人生可以说处处受制于物,不能不为种种物欲所困扰。 另一方面,尽管万物生生灭灭,但物灭后必有物生,物又生物,所以具体物虽在变灭中,似乎变灭中仍有〃绝对〃的物质存在。
何新:问题在于,这种〃绝对〃的物质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绝对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希腊时代已经在被探究。 在中国,儒家注重生命的意义,忽视死亡的意义,因此忽略本体和本原问题的讨论。而是道家和中古的佛学,对这个问题作过较深的逻辑探究。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是模糊的、混淆的,歧义丛生的,不明确的。西方哲学从希腊以来对本体问题的关注,使得其自然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在概念及方法的意义上都胜于东方哲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逻辑理性主义认为绝对的东西乃是一种理念的存在,或者说〃信息〃的存在。 这种理念,柏拉图谓之Idea,黑格尔谓之〃理念〃。例如一支木柴焚灭,必生为碳灰,不会生为黄金或其他。其焚灭依据的是温度,其生成新质遵守的是化学定律,并且遵守特定的数学理式。这些理式与制约其生灭的原则,都是一种实在的宇宙秩序。这种理式就是Idea(类型、形态)。这种秩序是抽象的东西,并不在现实的物理直观之中。万物的生灭,莫不如是。 由此观之,存在的世界,乃是一个二重性的世界(现象/本质),一方面是物象的,似乎是有实在性的世界。另外还有一个深藏在实物之内的信息性的世界,其中有数学规律以及各种逻辑秩序。而且正是抽象的东西制约着具体的东西。 正是这种抽象的东西,这种抽象性的秩序,可以认为是物的灵魂。而实物,则只是载体。这就是唯心、理性主义的深刻的本体论根据。
16、宇宙具有生命的过程
记者:唯心主义认为理念决定存在。这是否是一种〃物话论〃或〃生命哲学〃?
何新:是的。不仅是生物,而是宇宙,存在本身是有生命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有两种理性,主动的理性与被动的理性。宇宙是主动的理性,人的理性则是被动的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认为〃知识起源于回忆〃,这实际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更确切的说法,是人类的理性模拟宇宙自主的本有的理性。 生物与死物之不同,即在于每一个生物体之内,不仅有抽象的理念,而且这种抽象理念具有 统一的目的性,从而具有一种自主性(人格的统一体)。这就是作为主体。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曾经深刻地指出,他的哲学与旧哲学的不同,就是不把实体单纯地理解为实体,而是理解为主体。 现代科学哲学(普利高津等)对于宇宙的存在、发展进程,也已将其理解为一个自我组织、自我协调的进程。这种自我组织、自我协调的运动,实际也就是将宇宙不仅理解为实体,而且理解为〃主体〃,即活的有机的而且有逻辑组织和目的性的实体。 记者:您,以及自然科学家所理解的理性主义,实际是指宇宙中的秩序。 何新:古希腊哲学中,唯理主义的代表者是柏拉图(Plato,425…347BC)。〃理念〃(Idea,ετδοζ,τδεα)希腊文辞根是〃观看〃,转为名词就是观念。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谓〃形式〃也是其衍生词。它相当于中文的观念,形态,类型。 柏拉图认为,存在物是二重化的,一方面是现象,现象不是实体。实存的是理念。他称之为Idea,范式、范型、模式(Idea of forms)。人类所感知的世界是现象世界。现象世界乃是Idea的拷贝(copy)或影象。Idea才是真实、不动不灭的实体,相当于佛家所谓〃真如界〃。柏拉图说: 〃[或人问]:此一世界是否久已固存?既无其始?又非出于创造?我的回答是,此世界由创造而来。 此一世界既可见之,又可触之,故可感而觉之。可感而觉之之事物皆出于创造。'造物之主'(artistic imagination)参照某些理念(模样)造此世界。[或人又问]那些理念是一存不变的、永久如此的吗?或许那些理念也出于创造而来?[我说]:假如这个世界真正是美好的(fair),而造物之主又真是善意的,则造物之主创造此世界所参照之理念必然是永恒不变的。 当此世界混沌毫无秩序时,造物之主赋与每一事物其所能承担尺度与和谐,加以创造。 需知当世界混沌时,除非出于偶然,一切事物无尺度、形状可言。同时也无名称可言。既非火,也非水,更非其他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