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祭日。“中央文革”召开了一个空前的纪念大会。由陈伯达主持,姚文元作题为《纪念鲁迅,革命到底》的基调报告,主题为“红卫兵战士们对剥削阶级旧事物猛烈进攻的丰功伟绩、就是对鲁迅的最好纪念”,突出批判“折中、公允、调和”,号召“发扬鲁迅‘打落水狗’的战斗精神”,“对人民的敌人绝不宽恕”;“发扬鲁迅坚韧、持久的革命精神”,任何时候都“不消极,不埋怨,不灰心,不逃避,不怕围攻,不怕‘孤立’,而是无所畏惧地相信真理,总结教训,坚持斗争,坚决按照毛主席指出的大方向继续前进”。造反派红卫兵坚决响应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导师、伟大舵手的号召,以阶级斗争为纲,在一切领域加强无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大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在纪念大会上发言的有鲁迅夫人许广平、两位红卫兵代表,以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但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科学院和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三个堂而皇之的最高立法、科研、文化机构,都濒临形存实亡的厄运、已被或即将被“砸烂”了。
许广平的发言以《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着鲁迅》为题,反复强调一个意思:“鲁迅的心,向往着毛主席,跟随着毛主席,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鲁迅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鲁迅由“文化战线的旗手(或主将)”,变成了仰望着红太阳、跟随红太阳转的向日葵。
郭老的发言标题是:《纪念鲁迅的造反精神》。
“造反有理”本是“文革”初期的最高指示与核心口号。郭老的发言2500余字,并未在鲁迅的“造反精神”上有所具体分析论证,更多的是引用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并塑造“鲁迅就是始终听党的话,无条件地拥护党的政策,歌颂党,特别热烈信仰毛主席”的新塑像。(在重新塑造这种“鲁迅塑像”时,带着塑造者自身的表态)。特别强调造反要“服从党的正确领导”,造反的最终目的是用毛泽东思想来“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感情”。他算是把毛主席的意图揣摩透了。以下两节文字颇有特色,耐人寻味——
鲁迅愿意把毛主席和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引为同志”而能“自以为光荣”,在我看来,这可以认为是鲁迅临死前不久的申请入党书。毛主席后来肯定鲁迅为“共产主义者”,这也可以认为鲁迅的申请书已经得到了党的批准。
今天我们的时代比起鲁迅在世的当时,在一切条件上都有天渊之别了,我们每一个人差不多都有毛主席的语录、毛主席的选集、毛主席的诗词。入目有辉煌的成绩,入耳有浩荡的歌声。我们还可以亲眼看到毛主席,亲耳听到毛主席的指示。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以纪念鲁迅的名义,归结为颂扬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如今看来是令人哭笑不得,而在当时当地却完全合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派逻辑。郭老在发言中,对于“鲁迅如果还活着”作出如此的“设答”——
鲁迅如果还活在今天,他是会多么高兴啊!他一定会站在文化革命战线的前头行列,冲锋陷阵,同我们一起,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踏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攀上前人所没有攀登的高峰!
以上内容摘自多年前留存的一份剪报。郭沫若的发言《纪念鲁迅的造反精神》一文,原载《人民日报》1966年10月20日,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
1980年一首诗的设问
日历翻到了1980年,10月19日正逢鲁迅祭日。不过这年并非“逢五逢十”,而是鲁迅逝世四十四周年或诞辰九十九周年。所以一般说来没有举办什么大型的纪念活动。但是,人民群众和文化人并没有忘记鲁迅,他的形象依然活在人们心中。1980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了一首诗歌《假如他还活着——献给敬爱的鲁迅先生》,作者是浙江绍兴五中教师章玉安,同时配有雕塑家潘鹤所作“鲁迅肖像”的图片。这是鲁迅去世四十四年后,人们又一次重复这个历史的话题,诗中写道——
假如他还活着,我不知道
人们将对他怎样称呼?
假如他还活着,我不知道
他会怎样向后辈嘱咐?
他也许正身居高位,
但也许——不过是普通—卒。
官高,他不忘甘为孺子牛之诺,
位卑,他绝无丝毫奴颜媚骨!
他也许已经得到了种种荣誉,
但也许——才刚刚从狱中放出。
荣誉中,他感受到新的呐喊、彷徨,
监狱里,他会写出新的《准风月谈》《伪自由书》。
他也许不再用那张印花包裹去装他的讲义,
但决不会盛气凌人地昂首阔步;
他也许要出席—些重要会议,
但不会跟着三个警卫,两个秘书。
他也许坐上了现代化的轿车,
但决不用窗帘把路边的一切挡住,
他会把手伸向每一个流浪者,
他要静听读了很多书的待业青年的倾诉……
他也许时时在洒墨讴歌“新的生活”,
但也许——正在弹毫针砭时弊世痼。
他也许有了较多的欢愉和喜笑,
但也许——正在经历着新的不安与愤怒……
(原载1980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副刊)
这首诗歌,道出了我国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人的心声。当时正处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新政策、开始“改革开放”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