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吨啤谩袄裾撸蠹械龋び子胁睿陡磺嶂亟杂谐普咭病!眑xiv 但为什么要有这种等级制呢?或者说,礼是为何起源的呢?荀子认为∶人生而皆有欲,并大致欲望相同的东西,且欲望不易满足,如果放纵每个人的欲望,则必然“势不能容,物不能赡”,lxv 天下大乱,“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lxvi 此即“明分使群”,lxvii 正如书所曰是“维齐非齐”。lxviii“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lxix 各个等级各安其分,各尽所能,“不同而一”。所以,荀子亦言∶“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有人也,势不在人上,而羞为人下,是奸人之心也。”lxx 
  这种等级思想上接伊尹、周公、管仲、子产,中经孔、墨、孟、荀、商、韩,下历董仲舒、葛洪、韩愈、司马光、程朱、陆王、顾亭林、曾国藩、直到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之前,其核心内涵和支配地位迄未有实质性的改变。此正如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所言∶“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lxxi 此一等级思想并非孔子所发明,但却由其所承继,这可以说是他社会政治思想中基本上属于“承前”的一面。这也是孔子之所以能被变化了的后世,尤其是被后世君主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孔子社会政治思想中“启后”的方面,创新的方面,当然并不是说在他之前就毫无这方面的思想端绪可寻,而是说孔子在这方面作为一个伟大的综合者的历史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这一启发了后人,塑造了后来的中国社会面貌的思想也就是孔子等级流动开放的思想。 
  古代早已有“贤贤”的观念。据《孟子》追述,齐恒公召集的诸侯“葵丘之会”,其中第二条盟约即言“尊贤育才,以彰有德”。lxxii 当时齐国有周天子所封的国、高两氏,世袭为齐国的上卿,但实际大权则由地位较低、曾迫于贫困而与鲍叔“为贾”的管仲掌握。《国语》载管仲佐政、又行考选制度,每年由乡长将子弟中之贤者报告给国君,国君召见,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 “夫是,故民皆勉为善”,lxxiii 这似乎是说的从平民中举贤,职位并可上升到卿佐,但不知是否真的实行,实行的效果如何,坚持得怎样。在春秋有名有事可稽的人物中,罕见有庶民出身的人,更勿论平民出身的卿相了。《国语·齐语》又载管仲有使士、农、工、商各自分开居住,使“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但“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告,且有罪。综上所述,似民之秀异者虽可被选拔,但主要是被选为士,士亦可上升,但很难越级,更难为卿执政或主政。lxxiv 春秋社会的流动性主要还是表现在贵族内部的流动,上层贵族有一个他人很难进入的圈子,重要的选贤举才都是在这个圈子里进行。相形之下,作为贵族下层的士阶层却相当活跃,不那么封闭,民之秀异可跻身其中,士之顽劣大概也会下降为民。葵丘之会的第四条盟约是“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lxxv 汉赵歧的注读“士”为“仕”,以为“士无世官”就是“仕无世官”,但恐怕还是原文更妥,赵歧是以后世之“仕”去理解春秋之“士”了。 
  贵族内部的“选贤”还可见之于晋文公复国后的举措,在“昭旧族,爱亲戚”之后即为“明贤良”,使“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lxxvi 又《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晋随武子赞扬当时楚国的政治说∶“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国语·晋语》载曹负羁所言∶“爱亲明贤,政之干也”。以上“明贤”均在“亲亲”之后。周富辰谏襄王说应当“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但其“明贤”的例证是说襄王不应亲狄而蔑郑。所以,顾颉刚说,这里的所谓“明贤”还只是贵族的贤。lxxvii 子产在郑国执政后亦曾在贵族内部努力举贤用才,“择能而使”,lxxviii 并且强调从政之前先要“学”∶“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lxxix 但这学也还是贵族的“学”。 
  但是,“明贤”的思想毕竟确立了,问题是在于能否打破等级之间的界限,变封闭为流动,并指出一条实际可行的道路来,而这正是孔子的伟大贡献。如果说孔子所言“举直错诸枉,则民服”,lxxx “举贤才”,“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lxxxi 还是在一般的甚至传统的意义上强调选举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方式,那么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与实践,则为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路。 
  时人多以“有教无类”仅仅作为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很少从社会结构与好的生活的角度来认识此事。孔子反对铸刑鼎,颇不以在刑罚面前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为然,因为那毕竟是刑罚,是痛苦,而孔子的态度是对触刑之民“哀矜而勿喜”,lxxxii 其理想是“其无讼乎!”;lxxxiii 但在幸福、快乐,同时合乎正道地在社会地位方面上升和合乎尊严地在精神境界方面上升的问题上,孔子却希望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有教无类”,lxxxiv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人我都教育,不加任何区别。”不区别地域、贫富,而尤其重要的是,不区别血统、出身、而不管其是来自贵族还是非贵族,“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lxxxv 而这一学费(束修)是当时不难置办的。lxxxvi 推而广之,也就是说,人人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考虑到古代教育资格与其他人们所欲对象(名望、权力、财富)的紧密联系,这其中还隐涵着要求人们发展自己的机会平等、起点平等。 
  这一受教育、或求学的机会平等,在古代远比现代意义重大。张荫麟说,“士”字原初指武士,后指文人,这是春秋以前和以后的社会一大差别。“在前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武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武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在后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文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文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士字始终是指特别受教育的人”,lxxxvii 在春秋时代及其之后,平民的上升必须通过教育,必须通过士这一阶层。郭沫若甚至以他惯有的决断口气把话说得更率直,他说∶“士根本就是一些候补官吏。所谓‘学而优则仕’,‘学古入官’,倒不限于儒者,就是墨法名道诸家都是一样。……可知学为士,就是学为官,不是学为农,学为工,学为商”。lxxxviii 
  这话在孔子那里自然并不完全切合,“学”在孔子那里实际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层面,即“学而优则仕”,lxxxix “学也,禄在其中矣”,xc 此即“子张学干禄”之学,xci 但还有另一个层面是个人的、精神追求的层面,“学”本身自有其意义,自为目的,此时的“学也”本身即“乐在其中”,此是“学者为已”的方面,此即孔子晚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所学,亦即颜回之所学。但是,我们在此不欲深入这后一个层面,而是想强调由于古代教学与社会政治有一种如此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孔子的“有教无类”决不止是一种教育思想,还有一种使人不拘出身,各尽所能,秀异者居上的社会理论的涵义。 
  孔子的“有教无类”不是简单提出的一个举措,而是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孔子的仁学有着深深的关系,其后隐藏着一种悲天悯人、所有人的人格均为平等、均应享有发展机会的忠恕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在等级制方面的保守,亦有拒斥暴力、不欲流血、不欲使生灵涂炭,因而不欲轻易置换政治秩序的动机,而在使上层向平民开放这一面,则更体现出孔子作为仁者的积极精神。 
  春秋战国时的各家,尤其墨家,也都有类似的开放上层而“贤贤”的思想,但为什么唯独儒家在其后的中国社会成为正统呢,这除了儒家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