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傅泾波,立法委员于振瀛、陈建晨,以及一些新闻界的朋友,都愿意同她交谈,提供一些信息。每星期,她先看看报纸上的消息,从其中找出一个反蒋的主题,加上采集到的信息,归纳分析,写成一篇通讯,寄给上海的钦本立,由他转寄香港。
一九四八年九月九日香港《文汇报》开始出版。九日、十日连续两天,刊出了浦熙修写的南京通讯《是王牌么?》,副题是“改革币制内幕”。接着,又连续发表了《济南失守前的南京》、《济南易手后的南京》、《币改的挣扎》、《暮秋南京》、《今日南京》、《金圆券的下场》等一系列文章。因为这时她已经不能用本名发表文章了,这些文章发表的时候用的是“本报南京特派员青涵(或青函)”的署名。这一组文章相当充分地写出了蒋介石统治临近覆灭时候的情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章围绕着当时的两件头等大事展开,即战局和币制改革。文章对这两件事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作了深刻的分析。
《是王牌么?》谈的是币制改革的内幕,是担任中央银行秘书处副处长的黄苗子提供的材料。他太太郁风在《新民报》编过副刊,浦熙修因郁风的关系去找他帮忙。黄苗子这位艺术家虽说长期在国民党方面做官,心却是在共产党这一边,一直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共产党做事。只看浦熙修在他帮助下写的这篇谈币制改革的文章,其中不但有局外人无以获悉的“内幕”,还有只有财政金融专家才能够作出的精辟分析。
蒋介石在八月十九日下令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浦熙修在九月三日寄出的这一篇一开头就说:“改革币制这张牌摊出来了。是王牌还是烂牌,目前依然是个大疑问。”财政部长王云五是力主发行新币的,他的如意算盘,一是靠增加税收,二是希望缩减军费,三是指望美援。针对这三项,浦熙修的文章分析说:增税一项,同原来预算相比,货物税、直接税增加十倍,盐税增加近六十倍。国税署署长认为“绝对办不到”。文章说:“在这民穷财尽的时候,这样的重税真不知从何处去收敛。”军费一项,文章说:“战争不停,军费必将继续膨胀。……改革案最要一点是提高了士兵待遇。士兵每月几百万的饷银,如今增加成每月两千余万,而王部长却希望减少军费,这岂不是奇迹?”至于指望以美援来弥补预算,文章引用了美方所表示的态度,指明“大致要成画饼”。分析了各种因素之后,文章指出:“总之内战不能停止,生产不能增加,预算不能平衡,物价也无从稳定。这局面拖下去,今天的金圆券,能保证不变成当年的法币大钞吗?”
这篇文章还对蒋介石强行以金圆券收兑民间金银外币一事分析说:“这次改革币制方案,在经济专家看来,在老百姓看来,都看不出什么是处。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在位者精明的打算。这是当权者可进可退能战能守的策略。当然今天局面一切决定于战场。有了二十亿的三百万元一张大钞,今后总可以打几个硬仗的。战而胜,一切问题迎刃解决。战而不胜,白纸换来的黄金美钞,亦有个万一的充分准备。”
文章以这样的一段话作结:“目前政府真是全副精力在维持这牌的价值。政府本身亦战战兢兢,俨然扑克场中‘小2’当作‘老K’打的神气。是吉是凶,是赢是输,他们亦捏着一把汗。这王牌到底是不是张烂牌,恐怕时间不久就会证明了。”
果然,不久就证明了这是一张烂牌。浦熙修在《币改的挣扎》一文中描写了金圆券崩溃的景象:“南京抢购声中最不得了的是米店里没有了米。有人走遍全城,买不着一粒米。”“糖果店,蛋糕、面包也都一扫而光。主妇们几天来都不安于室。街头行不通,商场挤不进。首都如今万人空巷,真是盛况空前。”
这篇文章结尾说:“当币制改革案公布时,大家都知道这法案最多只能发生短时的效用。短时短到什么程度,当时许多人有了争论,有人估计五个月,有人估计三个月。今天距八·一九不到两个月,改革案已经在做最后的挣扎了。这案关系甚大。金圆券垮了,恐怕整个局面都要跟着垮。因此政府今天亦就在币制案底下作最后的挣扎了。”
几天之后刊出的《金圆券的下场》,副题就是“随着军事挫败一起垮台”。一开头就说:“金圆券在出世的那一天,它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但谁亦没有料到它失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更这样丑!政府本来是玩的一套空把戏。那违反了经济法则的改革币制案,完全要靠政治力量支持,但政治的威信,完全以军事的进展而定。目前军事既如秋风扫落叶般败下来,金圆券当然要跟着垮台了。”文章尖锐地指出:“到了这种地步,谁亦知道这已接近大变动的边沿了。”如果要说得更露骨一点,就是蒋介石的统治就要走到它的尽头了。
当时节节败退的战局,是公众关心的另一个热点。浦熙修的这些“南京通信”中对打败仗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她指出,原因之一是蒋介石干扰战场上将领的指挥:“在开封沦陷以后,立法院追问何应钦的军事责任,何应钦很坦白地说,国防部并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一切军事胜败的责任都在总统身上。据说襄阳之战,康泽被俘,结果也闹到白(崇禧)总司令与总统彼此不欢。总统命令康泽死守待援,总司令命令康泽相机撤退,康泽当然接受了总统的命令,于是绥靖主任就做了共军的俘虏了。”“何应钦部长推参谋总长来报告济南战局。而参谋总长又说:‘地方守军直接向总统报告,总统亦直接用电报指挥死守待援,这些与参谋总长无关。’”
原来西北军出身的吴化文战场起义加速了济南的解放。浦熙修分析吴心怀二志的一个原因是“认为中央有意消灭异己”,以见蒋军派系矛盾和蒋介石的私心,军队离心离德,也是致败的一大因素。
十一月七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淮海战役。八日,第三绥靖区副总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部在贾汪起义,战线出了个大缺口。十日,徐州剿总最大的主力黄百韬兵团又在碾庄附近地区陷入重围。整个战役刚一开始就败象已现了。浦熙修坐在家里,听到每天不断有从南京起飞的飞机声震屋瓦,她知道,这反映出了战局的紧张,南京政府已经接近它的末日了。她要为香港《文汇报》写最后一篇“南京通讯”:《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文章一开头就是这样一段:“在这军事山倒、经济崩溃、外援绝望的时候,谁也不相信南京局面会有什么奇迹出现了。今日南京已陷入混乱、慌张、恐怖的境地,但政府仍然在作着最后的挣扎。在老百姓说来也许是黎明前的黑暗吧!”文章列举了物价飞涨、教师罢教、杜威落选、美援绝望种种叫南京政府头痛的事情。至于军事方面,文章指出:“东北完蛋了,华北也所剩无几,现在是要作华中决战了。”“这一战有人说是最后一战;假若徐州易手,南京也必随着结束了。”
文章以兴奋的心情写的这样几句作结:“老百姓过着无米没柴又缺油的苦日子,真是活不下去了。但他们也发现了另一个新希望,他们在谈论着解放后的开封,白面是一毛钱一斤。解放后的济南,三日后秩序即行恢复。他们不觉冲口而出:共产党要来就快来吧!他们确是在咬紧牙关,忍受这黎明前的黑暗。”
这篇在当时一定会激动人心的文章,却没有能够寄到香港《文汇报》去发表。因为,正当她刚刚写完这一篇的初稿,十一月十六日深夜,特务就以查户口为名,闯进她家,把她捕去了。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当他害怕的时候,他是可怕的。”这时,蒋介石感到了被推翻的恐惧,他害怕了,于是他加紧了镇压的行动。就在这一天,他发布了总戒严令。浦熙修就成了这一戒严令下被捕者中的一人。
最初,浦熙修被关押在首都卫戍司令部。和她同一天被捕的中央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的几个女学生和她同关在女牢里。她很坦然,觉得除了一死之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两个孩子已经由他们的父亲带去,没有牵挂了。她也想起了罗隆基,总觉得同他交往这事有些不好办,现在倒好,可以从此一了百了。能够为革命牺牲,也是无限光荣。
在卫戍司令部,她被审问过两次。第一次是照例的过堂,问了姓名、年龄、籍贯、职业以及是不是共产党员;第二次,把从她家里搜去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