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赋予记忆特定的意义
所有有意义的事物都会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特殊才永恒不忘。在识记东西时,越是赋予它意义,就越能记得牢固。不论记什么,只要它对你来说有意义,就能容易而且快速地记住它。
一次,一个高尔夫球迷的妻子向丈夫提醒道:“嗳,别忘了明天是我们结婚周年纪念日!”
“怎么会忘呢?”那个球迷说,“去年的那一天,我一下子打进6个球。”
看来,这个球迷把进球的多少与结婚纪念日联系起来,两件事对他说来都有其值得纪念的特殊意义,所以,就都牢牢地记住了。
你可能会问:抽象的事物怎么能被赋予意义呢?比如:“一系列毫无关联的数字有什么意义呢?”
“购货单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怎么能从电话号码中发现意义呢?”
这样的问题多得不可胜数。总而言之,对于上述诸问题的答案也都可以归结成一个中心点:不论什么事物,不管这事物多么抽象,只要你觉得有必要记住它们,就都可以赋予其一定的意义。
比如说,这里有一组毫不相关的数字:235812,孤立起来,确实不易记牢,但是,当你把它们分解开来时,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窍门:“2”后边加上“1”,“3”后面加上“2”,“5”后面加上“3”,“8”后面加上“4”,用公式表示即成如下样式:
2+(1)=3;
3+(2)=5;
5+(3)=8;
8+(4)=12
记住1234,也就容易记住235812这5个数字了。连这些毫无意义的数字都记住了,购货单就更容易记住了,因为它们本身就包含有许多意义。比如说,你要去商店买鞋、小方桌、手套、雨伞和西餐用的叉子,倘若随意记一下,难免要丢三落四;如果稍加调整,就能列出一个有意义的购货单:
伞=1(一根伞柄)
鞋=2(一双鞋)
叉子=3(叉有三齿)
方桌=4(4条腿)
手套=5(5个手指)
这样,你只需记住12345,就很快地联想到要买的东西了。也许你想去买牛奶、苹果、面粉、鸡蛋、面包什么的。把它们毫无秩序地装在脑子里,恐怕很容易忘记买这买那,如果你稍稍审视一下,就会发现一个记忆窍门:你作些调整,按英文的头一字母去记,就不会忘了。比如:
苹果(apples)=A
面包(bread)=B
牛奶(英文是milk,但牛奶是牛产的,由奶联想到牛,牛的英文是cow)=C
面粉(英文是now,但面粉要做成熟食,总得先和成生面团,生面团的英文写法是dough)=D
鸡蛋(eggs)=E
这样,你只需记住ABCDE,就能很快联想起要买的货物了。
类似这样的排列组合,你还可以举出很多实例。比如你要去买鞋、长统袜、手帕、壁炉、柴架和毛巾,作些调整,使之成为下列秩序:
鞋(shoes)=S
毛巾(towels)=T
柴架(andirons)=A
长袜(stockings)=S
手帕(Handkerchiefs)=H
这样,第一个字母便成了一个新词stash(俚语作“储藏备用物”的意思)。再比如,你要买苹果、桃、桔子、柚子、香蕉,可以作如下调整:
桃(peaches)=P
苹果(apples)=A
柚子(grapefruit)=G
桔子(oranges)=O
香蕉(bananas)=B
这样,第一个字母又可以组成一个音节pagob,你只需记住这个音节,便连带记住了要买的货物。
这种组合拼读的方法非常简便实用,你可以自己去实践,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即设法给这些字赋予一定意义,这样,才能记得牢固。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远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得多。
往往初来乍到的新事件更容易留在脑海中,而每天都能碰到的事反而记不住,比如,某天你在回家的路上,与迎面走来的人擦肩而过,你大约是不会太留意他的,除非这个人长像特别。第二天清晨,你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被一个横躺在街上的躯体绊倒,刹那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你肯定会首先想到:“我被人绊倒了。”至于绊你这人是谁,在短期内,你是不会把他和你昨天匆匆见过的那个人联系起来的。你昨天见的人太多了,他不过是其中一人而已,已不具备明显特征,你怎么可能记住他呢?
许多实验证明,凡是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事物,就容易在脑海中留下清晰印记,就容易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即使遗忘,只需稍加温习,就可以很快地重新掌握,而且不再轻易忘记。
有一个故事很滑稽。
某日,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科锐斯特和一个朋友在大街上漫步。路过一家鱼店时,他闲适地伫立在窗前,欣赏着各式各样的标本。其中有一条鳕鱼,张着大嘴,瞪着眼珠,特别引人注目,他仿佛记忆到什么,蓦地,科锐斯特转身对朋友大叫道:
“天哪!多亏那条张牙舞爪的鳕鱼提醒了我,晚上,我还有个演奏会呢!”
你看,栩栩如生的形象刺激了这位提琴家的注意,更唤起了他几乎遗忘的事情。
由此你可以注意到,越是形象的事物,就越能触发人的联想,也就越容易记忆。因此,不管记什么事物,不管它多么抽象,你都应尽可能给它赋予形象。
让情绪服务于记忆
情绪是人生的大敌,记忆会在情绪的破坏下而停滞不前。
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进记忆效能的征途上,你已经从起点迈出,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战胜情绪,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为此,我们建议你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努力,时刻敦促自己,强迫自己,使自己的记忆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等到既定目标达到再松弛一下,那样效果就会更好。
很多人,还没有做过任何努力,就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很难持之以恒地按步骤加强记忆,这是一种成见。
你想过没有,在改进记忆效能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几乎叫人意识不到的情绪在严重地影响着你的记忆力的提高。
这种情绪,即成见,或叫先入之见。
如果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你事先有所预想,或者有所期望的内容,那么,你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相反,如果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你本来就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的内容,那么,你就很难记住它们。
读到这里,你就会意识到了吧,你始终觉得自己不能按计划行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先入之见。这种成见,迫使你承认对自己的计划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从而放弃任何努力,那不是最大的错误吗?
因此,你一定要排除成见的干扰,按照你制定的学习计划,科学地安排记忆时间,并且坚持下去。
根据日程安排,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记忆能力,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是,每天应当学多少,怎样测定学习标准,这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因时而异的。
有时,你发现自己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获取新的知识,记忆效能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仿佛不知疲倦地为你工作。但转瞬间,你又会蓦地感到记忆机关好像出了什么毛病,运转不灵了,甚至,你感到自己又退回到原来的起点上。
一般情况下,不管你学什么,开始的时候,记忆效率总是很高,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初步摸索出一些掌握这门知识的路数。这时,你的记忆功能就像是加了油的机器,运转得十分轻快;又像是高山滑雪的运动员,从高山顺坡滑下,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然而,初步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知识视野的开阔,你会越发感到该记的东西太多,或是实例,或是词句,或是数据,如此等等,都应当记住。
遗憾的是,正需要记忆功能鼎力相助的时候,它却懈怠下来。到后来,它甚至好像完全在原地踏步,再难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这时,实际已到了“记忆的死亡线”上了。这就像高山滑雪运动员,滑到了一处平地,速度必然会越来越慢,但是,慢归慢,它并没有完全停下来,直至另一个高坡前,速度才会完全停顿下来。
同样的道理,记忆功能也一直在“记忆的死亡线”上慢慢运行着,直至你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向新的知识高峰攀登为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