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与悟_圣严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他们成道和涅槃之际,都是依此四禅法完成。《长阿含经》卷四、卷六、卷一二以及《中阿含经》卷一、卷四二、卷五六等,都有很详细的敍述。不过,外道以为进入最高的世间定就是解脱;例如佛陀成道之前跟阿罗逻仙人学四禅法,外道仙人以此为最高解脱,然而佛陀发现那尚非解脱。(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三)坐禅顾名思义,坐禅就是用坐的姿势达到禅修的目的。禅定的方法是由印度的瑜伽士发现的,据说古印度有一位修行人入山寻求解脱之道,发现猴子盘腿打坐调息,遂加以模仿,结果身心舒畅,因此提倡以打坐来修行。其实这可能仅是传说,以猴子的生理构造而言,若像人类一样交叉两腿或伸腿而坐,也许还可以办得到,但能不能盘腿而坐则大有问题。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古典籍中,以《奥义书》(Upanishads)为例,早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而《奥义书》的梵语就是“近坐”的合成语,即“肝胆相照地对坐”之意。书中主张用调息、调身、调心及口诵“唵”字进入禅定。
    根据历代禅修者的综合经验,坐禅的姿势称为七支坐法:1。双足跏趺,也就是盘双腿;2。背脊竖直;3。手结法界定印;4。放松两肩;5。舌尖微舐上颚;6。闭口;7。眼微张(详细内容请参考拙著《禅的体验·禅的开示》的《禅的入门方法》。其条件是在清净无人处或安静不受打扰的房间,一个人单独坐,要少欲、知足,然后才能达到所谓“心一境性”的禅定程度)。
    (四)禅宗
    禅宗发源于印度,成长、成熟于中国,之后传人韩国、日本、越南。相传释迦世尊及其第一大弟子摩诃迦叶在灵山会上,前者拈花后者微笑,是为禅宗第一代祖师。此后代代相传历二十八世,至菩提达摩时传到中国,成为中国的禅宗初祖;又经过五传,到第六祖惠能大师,完成了禅宗不拔的基础。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然而禅宗的著作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惠能为止,却引用了不少的经典;嗣后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诸宗之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也是禅宗。其原因是为了说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更需用大量的文字。佛教在中国,禅宗是最受欢迎的一派,维持最久,传播最广。在唐宋时代曾发展成五家七宗,到宋以后逐渐剩下两大支流,即临济宗及曹洞宗;日本的禅宗传自中国的宋朝,所以也只有这两个系统。由于以上因素,现在在世界各地谈到“禅”这个字,就会使人想到禅宗。
 二、悟的定义
    “悟”的意思,就是本来不知道的,突然间知道了;但是佛教所讲的“悟”与此有所不同。就一般人所谓的悟而言,约可分作五类:
    (一)艺术的悟
    艺术的悟实际上又可称为灵感。不论是文学家、音乐家或画家,他们的创作多半不是依赖平常的知识或学问,也不完全依赖技巧的训练。文学上有所谓下笔如有神助,几千几万言一气呵成;就画家而言,凭着神来之笔,不论是小品或巨幅的画作,均能一挥而就;音乐家谱曲,经常是不假思索,源源而出;当然,也有所谓文穷而后工,贾岛的“推敲”便是最好的例子。可是没有灵感的创作只能见其功夫,不能获得天马行空的自在与豁达,因此,艺术家往往是天成的。
    (二)科学的悟
    科学家们发现某种物理、数学、生化等学术上的定律,固然先应有其学术的基础训练,主要还是得自悟性,不论是理论的或技术的重大创发与突破,往往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费工夫”的情形下产生的。牛顿见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事。(三)哲学的悟
    对于人生宇宙的体验,哲学家往往不出儒家所说的生而知、困而知、学而知的三个途径。从学习而知固然重要,却无法超越前人的经验范围;惟有天生而知的天降奇才及从困顿中逼挤出来的发现,才能开创新知的境界,那就是悟境。古来伟大的哲学家们,为我们的文化思想史,留下各种形态观念的哲学理论,例如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即是在贬谪至贵州龙场时悟得。
    (四)宗教的悟宗教的悟其实就是通过宗教的仪式、信仰和祈祷、礼拜、持诵等行为,而感应天启、神示、降灵等现象。有的直接用眼睛看到神的指示,或者用耳朵听到神的言语,或是经由梦境得到神的垂示;也有突然灵光一闪而发觉自己与神同在,见解超乎常人,信念突然增强,生起悲天悯人的使命感;或是真实目睹天堂、地狱、神仙世界等奇异经验。当事人往往会把这当成开悟;也就是未曾发生的事突然发生,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宗教信仰多半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
    但是从禅的立场来看,以上四种,都不是真的悟境。悟,必定是自我中心的脱落,自私烦恼的解放,分别执著的破除,所以应该更进一步超越于灵感与灵验之上,才是真正的悟境。
    (五)禅的悟
    根据佛经所载,禅的悟是“觉”的意思。觉有三个层次:
    1。小乘的自觉。破除了贪、慎、痴、慢、疑等自我中心的烦恼之后,再也不会因各种烦恼而在生死流转之中接受苦报;这必须修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门,才能达到破我执、住涅槃的阿罗汉程度。在小乘的修行过程中,能够到达初果的位置就已算是开悟,到了四果则是彻悟。
    2。大乘的菩萨称为觉他。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译,而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的意思。菩萨不仅自断烦恼,尤其发愿广度众生,地藏菩萨甚至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至于自己能否成佛,不是问题;事实上如果众生都因他而成佛,他必定也会成佛。通常把菩萨道的层次分成五十二个位次,若能进入第十一个位次也算开悟,直到成佛则叫彻悟、圆悟。
    3。佛是自觉、觉他、觉满。他的烦恼已经断尽,已为一切众生种下了得度的因缘;他是自利利他、福慧双运而圆满究竟的人,所以称为大圆满觉。
    4。禅宗的悟另有胜义。有一种是不假阶梯,在明师指导下一触即悟;也有在苦参实究时,悟境突然自发。当悟境现前之时,心胸坦荡,豁达无碍,晴空万里,不着点尘,与佛的心地一般无二,平等一如。不过,佛是一悟永悟,而且是彻悟;一般的禅修者可能要悟了又悟。悟境出现的时间也有长短,力量强的比较持久,否则相当短暂。惟其已经开悟,毕竟和从未有过悟境的人大不相同,因为他们已经见到本来面目,所以信心坚固,而且会继续努力。因此有位禅师曾说“大悟三十多回,小悟不计其数”,可见禅宗的悟并不等于一悟就是解脱,或者一悟就成佛。
    从以上可见,佛教所说的悟有顿、有渐、有深、有浅,而禅宗属于顿悟。顿悟可能达到彻悟,但多半要悟了又悟,重重突破。
  三、禅的演变
    禅的演变可分成两大段落来介绍:
    (一)印度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代
    这又可分作两个方向来说明:
    1。 在观念上,以正知见为基础,以戒、定、慧为范围。所谓正知见,就是确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为不变的指导原则,然后持五戒、修十善,以清净身、口、意三业。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则是把五戒里的戒妄语口业细分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四支,再加上意业的贪、瞋与痴。不饮酒戒则是佛教的特色,因为佛教重视智慧的开发,而饮酒会使人心智昏乱。
    修定是修九次第定,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再加阿罗汉的解脱定,亦即灭尽定,合而为九。这些定境从浅而深,从深而浅,次第出入,所以称为九次第定。
    阿罗汉有两种解脱,一种叫定慧俱解脱,即从九次第定达成解脱的目的,解脱的本身就是智慧。另一种叫慧解脱,直接从观慧悟入解脱境界,这也是佛教的基础观念。
    2。在方法上,用五停心、四无量心、四念处来修行;这些都是观行的方法,又叫禅观或禅数。所谓五停心,就是用五种观法,使得散乱不统一的心停下来,而达到入定的目的。其内容是数息、不净、因缘、慈悲、界分别等五种;特别是数息观和不净观,被称为二甘露门。甘露是印度传说中的不死之药,用此二门方法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