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军事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多。战时所设官职,其品级高于平时所设军事官吏。 

     凡遇战事,由皇帝作出决定,兵部发出调兵命令,军事统帅由皇帝亲自 

任命,然后统率从各卫所调集的军队前往战区。战争结束后,军归卫所,主 

帅还印。这样,就使总指挥权、总调兵权和统帅任命权都把握在皇帝一人手 

中。但后来战事频仍,时间延长,还朝复印、军回卫所的制度逐渐失去了作 

用。 

     为加强对军事将领的控制,防止将帅专兵和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明王 

朝专门设置了总督职务,如派都御史为巡抚而兼军务的称提督,若管辖地域 

广大或战略方位重要的,则设总督。如果是尚书、侍郎出任总督,都加上都 

御史头衔。明中叶以后,内外战乱频仍,明政府广设军事领导职务,且名目 

繁多,如“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总督河南、 

湖广军务兼巡抚河南”等等。这些非常设性地方官职,只是朝廷因事而临时 

选派的大员。在这些官职中,“巡抚”由临时官职一步步变成了省的军政长 

官。它与都察院所派“巡抚”合称为“二台”。在原来“三司”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层领导机构。这些机构本来多数是战时临时设置的,但到了后期, 

便形成了文官领导武官的军事领导体制。 

     ⑦军衔和功赏。明代军衔制集前代武官品级之大成,复杂繁琐。主要可 

分为有品级官阶和无品级、无定员职称。明代武官品位均在六品以上,且有 

 “世官”和“流官”之分。世官的九等分别是: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 

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等。这些军事官吏是 

正式编制的官员,也是世袭的。不仅直系可以继承,无直系时,旁系也可承 

袭。流官分为八等: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 

都指挥佥事、正留守、副留守。流官的官职不能世袭。这些官吏都是高级将 

领,是从世官中提升或武官中任用的。流官全部由皇帝亲自任命。因此,虽 

官职不能世袭,但仍属朝中高官显宦。 

     在明朝军队中,尚有相当数量的官职是没有品级和定员的。这些官职因 

情而定,名目繁杂。明代军官职权不一,互相牵制。但牵制所带来的却是无 

法克服的矛盾,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军队战斗力降低。所以,明代的军衔、军 

官品位制度并非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入手,所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十分有 

限。 

     明代功赏制度是从朱元璋开始的。朱元璋即位后,曾大赏平定中原、征 

南诸将中功勋卓著者。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参照朱元璋的定例,确立了功 

赏制度。军功分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正统年间,为抗击蒙军进犯,明 

政府专造赏功牌。赏功牌分为奇功、头功、齐功三种。世宗时,明代苦于倭 

患,所以沿海功赏高于北边功赏等级。嘉靖年间,倭患甚重,对抗倭战争的 

功赏则高于对付外敌。 

     对讨伐“内贼”的功赏,明朝亦有明文规定。崇祯时规定,得李自成、 

张献忠首级者给予万金,爵封侯。由此看来,对内镇压的功赏高于其它。 


… Page 79…

    总的说来,明代功赏制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滥,功赏已失去原来的功 

用,形同虚设。 



     (2)后勤 

    ①军饷。明建国后,为减轻国家的军饷负担实行了军屯制。这一制度在 

开国前就已实行。边地各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田,有些地方则是六分屯 

种,四分守城。军屯制日益破坏,官僚权贵侵占军屯和军士杂役过重,致使 

军田抛荒,明政府不得不减征屯粮。到后来,所征屯粮十分有限,政府不得 

不另外设法筹饷。 

     明代除了军屯外,还有民屯和商屯两种形式。这两种屯田也为国家提供 

军粮。开国前,朱元璋曾组织过屯田,开国后,采取过招大批流民进行垦荒、 

移民屯田等措施。以这两种屯田作为军屯之补充,保证了军粮的供给。民屯 

中,有一部分民屯是军事化组织。一般是选调一部分农民,令他们隶属卫所, 

在卫所管理下进行军事化屯田。民屯大小不等,大的民屯100人,小的民屯 

50人。民屯设屯长1人。民屯所用耕牛由政府发给,种籽也可向官府借出, 

秋收后归还。 

     洪武二年(1369年),为了解决边军粮饷运输问题,明政府又实行了“开 

中法”,也叫“中盐法”,即让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地区,在那里领取盐引 

 (取盐凭证),然后回到内地盐场领取盐。给盐多少,按路途远近和运粮多 

少计算。有的商人为了赚钱,在边境地区雇人开荒屯田,就地收获粮食,交 

给边军,换得盐引。商屯从此逐步兴起,成为军屯一种辅助形式,对边远地 

区的军粮补给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弘治(1488—1505年)年间,货币经济进 

一步发展,白银作为本位币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这时,户部尚书叶淇又改变 

了“开中法”,让淮商以银代票,盐商从此直接纳银于户部盐运司,换取盐 

引,商人便停止了边境地区的屯田。 

     屯田养兵在明代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屯田逐渐废弛,军饷转 

由政府承担,政府对军费的负担日益加重。嘉靖年间,边疆吃紧,南有倭寇, 

北有蒙古,军费开支比从前增加了10倍。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蒙古 

俺答入侵,朝廷拿不出兵饷,第二年向百姓增收田赋,名为加派,征银 115 

万两。接下来,又对浙、闽等地额外加赋,江南地区加到40万两白银。此外, 

为扩大收入,弥补军饷不足,明政府另立许多名目,作为征饷手段,如派括、 

算税契、折民壮、均强等等。除此之外,明政府常常因事临时增征军饷。万 

历四十六年 (1618年),辽东兵起,明廷前后三次增加辽饷,每亩增田赋9 

厘,总数高达520万两。崇祯十年(1637年),明政府为镇压李自成农民起 

义扩充军队,同时增加军饷280万两,名曰剿饷。两年后,即崇祯十二年(1639 

年),又以各种名目增加军饷730万两。这些军饷是明廷通过各种手段从百 

姓身上征取的。 

     明政府的各种军饷数额巨大,连统治者也承认这一事实。但巨额数字的 

背后,是封建官僚阶层的巨额俸禄。朱元璋当政时,曾经减少官吏的俸禄, 

虽然如此,一些王公大臣的年俸仍在几千石以上。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时,京师军粮为853万石,而实际供给的数量为400万石,一半以上的军粮 

没有落实,再加上各级大小官吏的层层克扣,真正落到军士头上的军粮所剩 

无几。 

    ②军粮运输。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政治重心移到北方,而经济发达地区 


… Page 80…

是南方,尤其是粮食产区主要在南方。北京驻军百万,以及庞大的官僚机构, 

没有南方粮食供应,生计难以维持。因此,整个明朝一代,政府一直十分重 

视南粮北运工作。朱元璋尚未取得天下之前,便形成了一条由南京到北京的 

粮食运输线。通过这条运输线,大量南方生产的粮食运到了北方,以保证朝 

廷和军队的粮饷。这条运输线遂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 

     这条运输线有海运、漕运、陆运三种形式。为把粮食运到北方,十几万 

军队、上万条船在总兵官带领下,沿水陆两线奔波,从事着繁重的运输任务。 

为完成运粮的艰巨任务,明廷集中了南方造船工匠的智慧,造出了适合运输 

的各种船只,从而保障了水运的畅通。成祖讨北时使用的上万辆武刚车,也 

在运粮中发挥了作用。 

     ③“总后勤部”——户部兼职。明朝官僚机构齐全、庞大,对军事后勤 

不可谓不重视。但有明一代,专司军队后勤工作的官僚机构竟无一个。无论 

平时或战时,军队后勤工作均由户部负责。户部实际上成为军队的“总后勤 

部”,一切后勤工作全部由户部承担,有时户部要全力以赴地完成军事后勤 

工作任务。例如在成祖讨北时,户部放下了其它一切工作,倾全力保障军队 

供给。 



     (3)冷兵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