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瑜伽师地论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有義。此名唯攝一切有心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無心。以前頌中言三摩地俱故。三摩地者。是別境中。心數法故。二無心定。不能等引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爾何故。等引地說。此等引地。略有四種。謂靜懀А=饷摗5瘸帧5戎痢Q造o懀д摺V^四靜懀АQ越饷撜摺V^八解脫。言等持者。謂空等持。無願等持。無相等持。言等至者。謂五現見等至。八勝處等至。十遍處等至。四無色等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此無有失。二無心定。是等引果。故與其名。實非等引有義。此名通有心位。及無心位。所有定體。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及離沈掉。戒無悔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名為等引。若無心定。雖不能引殊勝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發故。亦名等引。若爾何故。前頌中言三摩地俱。此無有失。頌中文略且言彼俱。其實等引非俱。亦是後說等引通無心故。如實義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無心。兩位俱攝。故名為通。後說無想滅盡定。亦是等引地體故。唯在有漏無漏勝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為局。以後說言唯靜懀У取C纫亍7庆队纭P囊痪承浴S纱说纫o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准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對。得作四句。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謂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謂定位中。三摩地體。及無想定。滅盡定位。所有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謂諸靜懀А<爸T無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謂除上位所有諸法。又三摩地。三摩愕住H涠唷C袑挭M。三摩地名目心數中等持。一法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願等。名三摩地。三摩愕住M恳磺杏行臒o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攝一切定位功德。由是總故。偏目地名言非三摩呬哆地者。翻上易了。無煩廣釋。如是二地。總攝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諸法
  所言有心無心地者。略就五門。建立差別。一就地總說門。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并無想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并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於此門中。無心睡眠。無心悶絕。亦名有心。有七八故。唯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與心相摺C麩o心地。二心亂不亂門。謂四倒等。所倒亂心。名無心地。失本性故。三心生不生門。謂若緣具。此心得生。名有心地。若緣不具。彼心不生。名無心地。於此門中。隨此心生。名有心地。彼心不生。名無心地。四分位建立門。謂除六位。名有心地。若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名無心地。五就真實義門。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諸心皆滅。名無心地。餘位由無諸轉識故。假名無心。由第八識未滅盡故。名有心地。如是二地。諸門差別。進退不定
  聞所成地者。謂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思所成地者。謂從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修所成地者。謂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思謂思懀А<词撬紨蛋l生智慧。思擇法故。修謂修習。即是勝定。發生智慧。修對治故。從此三種。發生三慧及相應法。等名三地體。三慧廣義。如後分別。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為自性。故後論言。修所成地。亦是有餘無餘依地
  聲聞地者。謂佛拢獭B暈樯鲜住膸熡阉B劥私搪暋U罐D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如是聲聞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聲聞地
  獨覺地者。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拢R嗝売X。如是獨覺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獨覺地。菩薩地者。希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願堅猛。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如是菩薩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菩薩地。三乘大義。後當廣辨。有餘依地者。謂有餘依涅槃地也。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種。一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假者。名種性等。二攝受依。謂七攝事。即自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三住持依。謂四種食。四流轉依。謂四識住十二緣起五障礙依。謂諸天魔。六苦惱依謂諸欲界。七適悅依。謂諸定樂。八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今全取一最後邊依。除六攝事。流轉。障礙。取餘一分。又此地中。有四寂靜。一苦寂靜。謂當來苦。畢竟不。生二惑寂靜。謂諸煩惱。畢竟不生。三業寂靜。謂不造惡。修習諸善。四捨寂靜。謂六恒住於六根門。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阿羅漢等。住無學地。具四寂靜。有少餘依。是故說名有餘依地。此地即是二乘。無學身中。有漏無漏諸法。總為自性如來。雖無真實身心有漏餘依。而有變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說名有餘依地。無餘依地者。謂無餘依涅槃地也。一切有漏餘依皆捨。二乘有為無漏亦捨。如來雖有有為無漏。而無一切有漏餘依故。亦說名無餘依地。於此地中。唯有清淨真如所顯甚深功德。離諸分別。絕諸戲論。不可說為蘊界處等。及人天等。若即若離。若有若無。所有名相。皆是假說有義。此地正用究竟擇滅真如無為為性。兼以如來有為無漏功德為性。如來功德。甚深離相。不可說故。不言亦攝五識地等。理實亦攝有義。如來有為功德。有餘依攝。無為功德。無餘依攝。故後論言。無餘依地。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獨覺。及菩薩地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