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撤销意味着张光耀要求百货公司修建出行通道,苦苦等待四年生效的判决得不到实现,不服判决的张光耀又上诉到晋中市法院,可法院裁定维持原判决。
跑了一圈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张光耀奔波到山西省委找信访局,接待的人给他写了一个条子,叫他找平遥县政府。拿着条子到县政府,主管的副县长在条子上批示,叫县政策落实办公室解决。政策落实办公室看到批示叫他回去等待,可一等好几年他也没看到有人来解决他家被占用的房子。
他说,中央某领导来平遥参观时他想出去申诉,可他家门前站着警察。他的门被堵住无法出去,中央某领导的车离开平遥后守在他门前的警察也走了。这时,他的夫人抄一条近路,向中央某领导的车跑去,跑到时他夫人正好看见中央某领导的车窗开着,他夫人将房子被占得不到解决的申诉信扔了进去。
当天晚上警察将他们叫去盘问,是否给中央某领导扔东西,张光耀承认了自己干了这事,一个晚上他被关在派出所。第二天县委书记问张光耀给中央某领导扔的什么材料,他把扔给中央某领导的材料给了书记。
他以为书记看了材料能帮他解决被占用的房子,可当他再找书记问材料上说的事能否解决时,书记却不承认看到这材料。
第十四章晋商为何没落祖宗留下的成果在遭到损害 祖宗留下的老房子要不回来使平遥城里的居民感到很压抑,产权不能落实房子即使很破旧,要倒塌,柱子上裂开了缝,他们也不敢出钱维修,眼看房子一天天地损坏,自己的房子不能由自己掌握他们感到很悲伤。
祖先在元代建的房子传到冀富堂手中时已是第22代。他说这房子是1349年建成的,传到他这一代已有650年。他的祖先在明朝时曾经在澳门以造船为生,清朝康熙收回台湾时用的船就是他祖先造的船。
后来他们的祖辈转向了经营票号积累了巨额财富,他的爷爷想以实业救国,父亲却选择了学医,想以救死扶伤给国家作贡献。
祖宗留给他家族的是两个大院共有60间房,冀富堂给我拿出了1967年平遥县革命委员会对他家下达命令的通知:“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支持红卫兵串连,接待站需要占用你家房子,责令24小时内腾出,否则将采取革命行动。”
接到这个命令,冀富堂家不得不迅速将房子让出来,红卫兵走后房子又被政府征用。他只有16间房。房子被占用后他一直找政府要回房子,可政府总是叫他回去等待,这一等就是10多年。县政府曾经认为他家是危房要拆除建政府的宿舍,他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他家房不能拆。
冀富堂拿出了一份发黄、皱皱巴巴的房产契据,这份契据是他家族自元代一直传到他手中。上面盖有县衙、民国时期及建国后的契税印章,一份家族谱上清楚地写着自元代冀家第一代人到21代人的姓名。
看着这份发黄的房产契据及年代久远的家谱,我不禁想起那个遥远动荡的时代,冀家是如何奔波创业留下了这宏大、壮观和气派的古建筑。一个家族的奋斗史也是一个民族奋发开创史的一部分,它显示了这个家族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中,一代代勇往直前地开拓并将这种文明传承下来。
看着这份传到自己人手中已是第22代的房产契据,冀富堂说他心情感到很沉重,因为尽管苦苦地奔波了几十年,他还是没有将老祖宗留下的房子要回来,他还将凭这份契据竭力向政府讨要被征用的房子,他要将老祖宗留下的文明继续保存下去。
回想爷爷是靠开票号将寻求财富的路开拓到了中国各地,称雄于当时中国的金融业,给冀家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可冀富堂想自己又做了什么呢?文革时他下放到农村毫无成就地干了8年,8年后他一无所有地回到平遥城时等待他的是失业,他只能靠修钟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由于冀富堂的妻子是农村户口,导致他的孩子也是农村户口至今不能转为城市户口。儿子没有接受什么教育只能种地,地被城市开发占用后几乎连地也没的可种。他无奈地感到比起爷爷的辉煌自己是一代不如一代。自己的家族在平遥住了600多年,可仅因自己的妻子是农村人竟然使孩子不能转为城市户口,不能和平遥县城的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如果不是爷爷留下这大院让一家人有安身之地,冀富堂认为靠自己修钟表赚的几百元钱,自己和孩子根本买不起商品房。一想到房子还没有要回来,自己与孩子都没有什么作为,他就感到一种沉重和悲愤。
我在平遥采访时,还听到向政府要回自己房子的居民说,政府占用他们的房子并从中收取租金,一旦将房子退还给私人后他们就失去了收益,尤其是平遥是一个旅游城市,占有房子就意味着收入的增加。
有了这种利益,政府当然没有动力和积极性落实政策让居民拿回自己的房子,而住在里面的其他住户,有的失业,有的做生意,他们已经住了几十年,收入低使他们也买不起商品房,即使有房他们也不想退出,他们也想从中获得利益。
这种现状使房主既不能维修老房子,也难以对被占用的房子行使处置权,导致这些有着几百历史的古建筑日益走向破损,这对祖宗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极大的损害,而谁对他们的损失负责呢?
“宁可在改革中倒下,也不当庸庸碌碌的太平官”,心存这种誓言的张海钦走过了8年新郑、6年商丘和2年周口的执政之路,并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风险,推行他的干部体制改革。
他百倍地甚至疯狂地去试验去创新多年压抑在他心中的执政愿望,他每到一个地方执政就有一种要打破旧体制开辟新制度的强烈冲动,而在每一个地方他的执政民意测验得票率最高。离开曾执政的地方十多年后,当地人民还没有忘记他。
可他一次次的执政梦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推行改革的道路就突然被中断了。有人说他是河南改革的第一人,也有人说他是个成功的失败者,也是个失败的成功者。为什么他在民众中的执政威信很高,却一直走不出那个阻碍他的悲剧性的政治怪圈?
第十四章晋商为何没落后记(1)苦难的黄土地和沉重的工业化汽车向前飞驰,越过山岭、小河、村庄和田野,随着黄土地的出现,我的思绪在起伏、在沉思、在涌动,那起伏绵延千里的黄土地,如同一道没有尽头的巨大城墙,这里没有都市的喧闹、拥挤、虚伪、莫测的险恶,只有大自然留给黄土地的干涸及赤贫,多么遥远的角落!多么令人震撼的荒凉!面对黄土地博大、深沉的胸怀我凝神思索:你的贫困说明了什么?你难道产生不了爱与美、富强与伟大?你悠久的历史为什么没有给你带来一种征服和扩张的文明? 为什么你的命运几千年以来如一只小船缓慢地行驶在混浊的黄河里?你拥有千年的文化为什么没有摧生出工业文明将你带出苦难的黄土地?难道海洋文明不能唤起你沉睡的灵魂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虽然实行责任田承包制20多年,但那荒凉的陕北黄土高原,那吕梁山一道道走不完的山沟,在千年流淌的黄河边,干旱或洪灾将他们压抑在一种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承受着靠天吃饭却得不到保障的命运,使他们创造的财富在不绝的天灾中被损耗。
资源短缺、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增加的负担,造成生存环境只有损耗却得不到任何能量的补偿,使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种了一代又一代也积累不了财富,他们只能希冀进一步扩大开垦荒地求得生存空间的延伸,可荒地的开垦又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陕北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地区城市的萧条与乡村的贫困,都能说明他们能量的供给处于极为短缺和枯竭中。
继续向着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前进,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些萧条的城市,巨大的烟囱不再冒烟,庞大的厂房里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它们躺在厚厚的灰尘中沉睡,荒草却在他们的周围茂密地生长。
我认为一个发达、繁荣的文明,必定是一个具有征服、挑战的文明,而关中的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等地的产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重工业,这种重工业体制不但排斥具有英雄主义的创新人才,还产生了一个具有优势感、占有国有资源的传统势力,工业文明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最优良的品质与耀眼的光辉。
对黄河流域的一些城市和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