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乐的,错觉即生起,我们将无法消除它们。
正如前述,理解旧姿势的苦是容易的,因为苦受较明显,但是要理解新姿势是苦的就不容易。我们必须辨认出不同形态的苦,体会随时都要改变姿势或治苦的必要。能理解所有形成、身与心的本质是苦,就是智慧。
不要黏著於任何特定状态
当我们练习内观时,我们不应黏著於任何特定状态,欲了解此点,我们再次以姿势来说明。如果我们问一个正在禅修的人,他最喜欢什么姿势,他可能说他最喜欢坐、立或行,我们会进一步问他,为什么他以那种姿势禅修的时间比别种姿势长,他可能回答,他喜欢那种姿势。因此我们必须问他为什么,他可能回答喜欢某个姿势的原因是该姿势容易使他专注,心比较不会徘徊不定;有些人会说,当他们坐下时,心念徘徊得很严重,由於他们「想要」心专注而定於一境,因此必须走动。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受到贪的影响。为了心念能够专注而走路是错的,如果我们有这种想法,就是有了错误的观念,以为走路是好的或有用的,走路能带来快乐及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相信专注的心能够带来智慧。如果我们为了这些理由而走路是错的。因为贪欲而走路是无法同时又拥有智慧。如果我们在走路的时候黏著於专注,贪欲将生起而掩盖了走路姿势的真相;因为我们误以为走路的姿势是好的、有用的,我们会期待做那种动作。
面对诸如为什么不能先专注然後再内观的问题,我会回答,如果专注时有一个内观的对象(心与身),那么就没有问题,相反地,如果专注是出於欲望或因为你创造一个对象,那么你将无法对那个对象做内观;一个建构出来的东西不能成为内观的对象。因为直接的经验被掩盖了,我们无法在一个建构出来的东西发现真相。内观智慧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现实活动中体会,不会在任何与现实的日常活动无关的、被创造出来的对象上出现。
当一个人在培养内观的时候,有时他会知道他应该要体会三特性,知道心理状态与肉体是无常、苦或无我,他会在脑中反覆出现这种念头,但却没有直接去注意当下的状态;而体认心理状态与肉体的无常则源於念念分明的实际练习。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体会如何产生,只会思考心理状态与肉体的特性,而不是当下明觉现时状态,这表示我们只是想到概念而已,而且我们相信,只要以这种方式思考,一直到内观智慧产生,就是练习内观的禅修了。然而,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经由思考而非经验的认知并不是获取内观的方法,我们必须培养正确的因,正确的果才会产生。此後我们会亲自看到苦、无常与无我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我们将看到任何无常的事物终究是苦与无我的,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练习正念最重要的一点是留意当下的事物,而不要对未来期待任何事物,如此可以於任何姿势免除烦恼的生起。如果我们是为了使心平静而坐,或为了使心宁静而站,我们就不是在发展内观,贪欲不会因此消除。对平静的欲望也是黏著。无论我们留意的是什么姿势,我们必须随时小心地察觉烦恼是否生起,如此清楚地认识心理状态与肉体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不要强迫自己坐很长的时间,或固定长的时间,如果像这样练习,是错误的方法。我们不要强迫自己。如果我们强迫自己,这些练习都与「自我」的迷惑有关,而且这种迷惑也会跟随所有姿势。企图以这种方法控制动作不会带来内观的智慧。为了要获得内观智慧,不能有任何控制欲望或时间表(如於预定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某种姿势,或预约一个时间做特定活动),只要留意那些迫使你改变姿势的正确原因即可。
如果我们认真地想想,将体会到我们必须不断地改变姿势,而这件事一点也不是快乐的。当我们考虑了所有姿势而体会这个事实,就会摧毁掩蔽苦的迷惑;迷惑摧毁了,以苦为乐的错误见解随即摧毁,智慧因而生起。要体会这点必须要有正确的了解。苦是四圣谛之首,体会苦的人可以说就是看到了存在的真相,摧毁认识苦的障碍是体会真理的方法之一。
更进一步,我们要了解留意任何姿势的另一个理由,就是要认识无我的真理。当我们没有留意坐姿或卧姿,我们就不会知道是什么在坐、是什么在卧,如果不知道什么在坐、什么在卧,必定会以为是「我」在坐或卧,因此,当苦於任何姿势生起时,我们会认为是「我们」在受苦,这是因为我们仍然相信,受苦的是「我」。如果我们仍然感觉「我们」在苦或苦中有「我们」,我们就仍未消除「我」的观念。是谁在受苦呢?是肉体?或心理状态在受苦?如果检查心理状态与肉体仍看不到事情的真实面貌,表示我们仍然黏著於「自我」的迷惑。当我们留意姿势时,应小心观察是否有肉体与心理之外的东西存在,它们是否就是永恒或「自我」,这一点很重要,必须要牢记,否则我们不能消除「自我」或「我」的迷惑。
对所有肉体与心理状态保持念念分明,是注意身体姿势的基本练习。对所有看、听、嗅、尝与触保持无间的留意也是必要的,当我们经由眼睛认知一个对象时,我们必须留意到,这是看的心理状态;当我们经由耳朵认知一个对象时,我们要留意这是听的心理状态;不必去留意声音,要留意的是听觉。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正确的认识,可能告诉练习者,留意声音或听觉都可以,因此,这个老师可能会建议学生,如果声音比较明显或清楚,就去留意声音,如果我们是用这种方式练习正念,就是错误的练习方法。
留意颜色或声音无法通向内观,因为我们愈是留意颜色或声音,我们只会愈专注,而不是内观。正如前述,这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因为贪欲、错误见解与妄想会不断地确认「我」见。是听觉让我们认为是「我们」在听、在感觉等,既然贪欲与错误的见解不会在听的时候把声音当成是「我」,因此不必留意声音。贪欲、误解、幻想出现的地方,就是我们藉著正念去消灭它们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在听的时候留意听,我们也要知道听觉是一种心理状态,否则会误以为是「我」在听。我们必须留意听,使我们可以消除听中的「我」或「自我」。因此,有一点很重要而必须了解的是,当我们在听或看时,它只是听或看的心理状态或过程。相同地,当心念在徘徊时,我们必须留意徘徊的心理状态,不要因为想要停止徘徊的心或渴望一个宁静的心而保持正念,不要让这种观念偷偷进入修习中,我们必须让心平衡地观察徘徊的心理状态。再说一次,这种情形应该与一个人观看表演或电影的情形一样(演员就像是徘徊的心),当我们观察徘徊的心时,不要想去停止它,徘徊的心本身可以展现存在的三个特性,不要以为徘徊的心没有我们要看的三特性,也不要以为三特性只存於宁静的心中。事实上,我们在徘徊的心中较诸宁静的心更容易体会三特性,因为我们更容易在徘徊的心中看到心是如何地不易控制,一点都不是「我」,而且是苦的。
留意当下的对象
继续练习下去,我们必须注意每一个对象在知觉时的初始状态。我们已经对知觉的心理状态能够保持注意,现在我们也应该注意肉体。当我们在嗅某物时,应该留意嗅并体认这是一个肉体活动,当我们在尝东西或味道接触在舌头时,应该留意味觉及此一肉体活动;另外,我们应该了解,味觉的产生并不是出於我们的欲望。例如,当我们吃到盐时,虽然可能不喜欢咸的味道,但无法改变咸的本来特性,因此,如果我们看到咸味的本来面貌,并非出於我们的好恶,那么贪欲就不会在这个时候产生,这就是为什么活在当下是避免贪、镇的最重要方法。「当下」的意义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不受欲望影响的存在。我们必须留意每一个对象并认识其真正性质,如果有任何对象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而生起,那么烦恼即跟著生起。我们必须了解,任何经由欲望去认识的对象,并不能真正显露实相,因为它是建构出来的东西。我们如何能认识一个建构出来的东西之真实面貌呢?唯一能显露真相的东西是当下的东西,是由其本身展现的东西,而与我们的欲望无关。
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当下的对象。有时候我们可能自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