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观的开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我们应该要了解,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我们无法领悟到存在的三特性。佛陀曾经解释是那些因素障住智慧所发现的无常、苦、无我三特性;遮盖住无常的是连续性,一切状态是快速变化的,也就是说,心理状态与肉体是非常快速地生起与消逝,不过这个过程发生得太快,我们无法体会心理状态与肉体的生起与消逝,因此误以为心理状态与肉体是不变的,这就是连续性遮盖无常的情形。为了说明这种现象,让我们举看电影为例。虽然萤幕上出现连续的移动,事实上它不是由一个画面之投影造成,而是由数百张画面所构成的,一件事情快速地改变成另一件事情,让我们以为只有一件事发生,而不是由许多的个别事件形成;就像我们无法看到构成电影的许多个别画面,同样地,我们也没能看到事实上有许多的心理状态与肉体,尤其是心理状态与肉体之生灭速度比构成电影的个别画面快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体会其中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当我们无法体会这个事实,认无常为常的幻象就发生了。

  是什么遮盖住苦呢?佛陀说,这是由於不注意身体姿势所造成的。不去注意观察身体,我们不会体会到心理状态与肉体是痛苦的,而且苦是不断地压迫我们。当我们没有体会这个事实,错误的见解立即生起,我们会视生命、心理状态与肉体是美好的,是可以带来快乐的,对快乐的贪求立即随之而起,因此带来更大的苦。

  是什么遮盖住无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谈一些无我的特性。无我是佛教的核心,是与其他哲学、宗教不同之所在的教理。其他宗教需要一个基本的事物做为基础,或者是无上的领导者,或是一个永远的或神圣的事物,好让人们可以拥有或依赖;但是在佛教,我们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是无我的,没有灵魂或自我,没有「万能者」,因此一切的存在都具备无我的特性。现在,是什么原因阻碍我们理解无我呢?佛陀说是心理状态与肉体聚集在一起的综合认知,这给我们一个想法,误以为心理状态与肉体是一个完整而永恒的个体,接著我们就会有心理状态与肉体是圆融的、重要的,以及五蕴(色、受、想、行、识)是美好的观念,虽然我们可能已听过五蕴的生灭非常快速,我们无法分别每一个心理状态或五蕴,而体会其真正性质,我们之所以无法区别它们,就是我们无法体会无我的缘故。由於缺乏此种体会,才生起坚实或主体的迷惑,也就是说,相信有一个恒常的「我」或「自我」,这种现象发生之後,对主体的迷惑成为促成贪欲的心理因素。接著,贪会促使一个人以为心理状态与肉体是持久的,会带来快乐的。我们有必要修正这个误解,以了解存在的三特性,并成为自由的人。

  心理状态与肉体有许多不同的变化,我们一般人无法分析他们,而且很难做到,除非我们:一、开发内观,二、了解发展内观的原理,三、建立正确的目的。拥有正确的目的,我们才能够克服障碍,达到开悟的境界,否则,我们将屈服於贪欲与反覆幻想(或错误判断)的影响中,走向永无休止的生死轮回。

  所谓正确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内观主要是摧毁生、老、病、死的轮回痛苦;以及日常生活中较轻微的痛苦,我们要是想获得奖赏,或想产生超能力,或获得奇特的东西才来练习内观,我们就没有正确的了解内观的基本精神。

  到目前为止,我谈到了发展内观的效果,仍未谈到如何练习。在发展内观的实际状况,是我们必须不断觉察心理状态与肉体,以便认识它们的特性,只有我们完全了解心理状态与肉体之後,对它们明觉的能力才能深化,这种心理发展必须依循佛陀在《念处经》中所教示的程序,在这部经中可发现内观的四种对象,即身体、感受、心念与法,这些内容大致可分为心理状态与肉体。

警觉身体姿势与心理状态

  我们了解了内观禅修的基本理论之後,我们开始警觉身体的四个基本姿势与随行的心理状态,来发展内观,各位请记住,觉察身体姿势的目的是去清楚地看与生俱来的苦与痛,换句话说,一定要不断地警觉身体的移动与每一个姿势,如果我们不如此警觉,将永远无法体会苦的真正范围与性质,对於身体的每一个移动,我们必须勤加练习,加以觉察,譬如坐下、躺下、站立或走动,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移动都能警觉。

  当我们坐、立、躺或行时,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在肉体的姿势上,走路的姿势是肉体的移动,而不是脚接触地板,坐姿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小心地察觉整个坐姿,而不只是接触座位的肉体部位,肉体的「接触」与坐的姿势是不同的两件事,有时候练习者想要察觉坐的姿势,结果却是察觉「接触」,因此,他并没有察觉坐的姿势。如果练习者注意的是「接触」,那么他必定全神贯注在「接触」上,如果他注意的是坐的姿势,他必须注意正在坐的当刻。「接触」与坐的姿势具备不同特性,它们是不同的肉体,有不同的认识途径;它们在各方面都不同,当我们要观照任何事物,我们必须注意正确的对象。

  我们也要注意在特定姿势中,各种心理状态与身体动作,无论我们是否正在做某件事情,还是在想著事情。我们以坐的姿势为例,我们应该意识到、注意到坐的姿势,而且我们必须体会坐著的姿势是肉体,而注意到那个姿势则是一个心理状态,我们必须区别肉体与心理状态的不同。当我们正在注意一个心理状态或肉体时,我们也必须知道是何种心理状态或肉体。藉著了解许多不同的姿势,我们将知道每一肉体的经验都不同。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在一特定时刻的「坐著的肉体」,或是我们只知道它只是肉体,我们就不算是练习正确的方法,因为我们仅仅知道它是肉体,并没有体会到肉体的分别与改变,我们将错误地以为只存在一串连续的肉体,而那「一个」连续肉体正在坐、立、行等等。当我们只是看到没有改变的肉体,相信有一个不改变的「自我」,这种邪见就会生起。因此,当练习内观时,我们必须在任何时候都去敏锐地警觉到,我们注视的是什么形态的肉体或心理状态,只要我们能迅速思惟任何形态的存在,我们将渐渐地能够分别它是一个心理状态或肉体。

  这种情形就像我们开始学习写字,起初我们必须学习字母,认识它是a或b;我们必须学习与记忆每个字母的形状,如果我们不记得每个字母的形状,我们就无法阅读。有些孩子可以毫无困难地说出ABC,但是如果你要他们指出任何一个字母,他们做不到,这是因为不认得每个字母的形状。同样地,如果一个练习内观的人不能认识坐姿的特性,而只是对著自己说或想:「坐、坐」,他就不算是正确地练习。练习内观却不了解心理状态与肉体的不同形态,就像是没有学习每个字母的形状就想读ABC,或是看著一列字母,却无法阅读。基於这个理由,我们必须试著去警觉肉体的每一个姿势与心理的每一种形态,以认识每一个的特别性质及它的不同──既然每一个都有它自己的特性。我们将因而可以看到这些状态不停地改变。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孳长智慧,我们将体会到心理状态与肉体的真正特性。

以无欲的警觉做正念

  佛陀曾说,我们必须练习内观来看清实相,为了做到这点,我们首先必须摧毁对事物之黏著与厌恶,因此,当我们正在对心理状态与肉体做正念时,必须小心地观察,保持心理警觉。发展无欲的警觉是对正念的正确态度,就好像观看演员们在演戏,对还未上场的演员,我们不要想去看他,同样地,我们不要紧紧跟随著正要下场的演员,而只应将注意力放在正在演戏的演员;我们的唯一兴趣是在看演员表演,而不是在指挥它。我们是由五蕴(肉体与心──受、想、行、识)构成,五蕴就像一部电影,日夜不断地上演,甚至我们在睡觉、坐著或呼吸时亦然,它不断地以每一个呼吸、一进一出地演著,直到我们死亡,然後开始扮演另一个角色,如此无止尽地演下去,这就是所谓的轮回。

  欲了解心理状态与肉体,不必到他处寻找。我们在练习时,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保持中性的感觉,就好像对待一位演员於任何时刻所扮演或出现的角色。我们必须像一个旁观者以中性的感觉保持觉醒,因此,如果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