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很低,直到夏朝末年,酒的度数仍然很低。夏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夏桀的皇
帝,文献称其极其昏庸,整日是“酒池肉林”。肉林很可能是存在的,因
为那时烤肉都是挂起来烤的。肉挂的多了,当然是“肉林”了。酒池也是可
能的。那时,酒的度数很低,一般的人都能喝上一斗,稍有一些酒量的人则
能喝的更多。皇帝举行酒会,来宾很多,多备些酒是非常可能的。自夏代以
后,中国历代都酿酒,而以葡萄酒、米酒为主流。明代,中国形成了黄酒、
果酒、白酒、配制酒四大系列,其中黄酒中仍以米酒为大宗,再下来是葡萄
酒,再下来是配制酒,最后是白酒。中原地区以喝黄酒为主,西北地区的居
… Page 46…
民以喝葡萄酒为主,配制酒常常是药酒的一种,而白酒的制作时代偏晚。
日本酒的酿制产生在古代,为家酿,至此时,以获利为目的的专业生产
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据一份报告,在日本应永末年,京都的酿酒业在全国
已经达到了342家。其中最有名的是五条坊门西洞院一个名叫柳屋的酿酒
铺,其所酿之酒名驰国内。
中原居民饮茶,始自于秦代,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曰:“是知秦人
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明代居民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也特别喜欢
饮茶。在中原地区,喝茶不但是一种消费,而且成了交际的重要内容。一般
亲友间的访问,主人都是用茶来招待的,主客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中原地
区的居民,特别是南方靠近南海的居民,喝茶不是一种解渴方式,而是一种
滋味的享受。他们不是大口大口地喝,而是小口小口地品啜。中原人总是在
趁着茶热 (甚至烫)的时候喝,忌喝凉茶,尤忌喝隔夜凉茶。不但中原居民
喜欢饮茶,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也喜欢饮茶,故而,明代的种茶业和茶业贸易
都比较发达。关于中国人喝茶,那时来中国的“老外”是无论如何也不理解
的,如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利玛窦一直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喝这种
苦涩的东西,而且是越苦涩越好。明代制茶有复杂的工艺,他们根据茶树生
长的季节不同,长出的叶子的时间不同,在不同的时间里采茶叶,然后经过
烘焙、晾干、添加香料等工序,最后制成茶叶。饮茶有冲、煮二种。冲茶是
将茶叶放入器皿之中,倒入沸水,以沸水热力将茶叶冲开,然后饮茶水。这
种饮茶方法流行中原地区。煮茶是将茶叶放入沸水之中,放在火上煮,或熬,
然后饮茶水。这种方法流行于边疆地区。明代中叶以后,富有的居民喝茶越
来越讲究了,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后来,这种喝茶方式传到
了日本,在日本流行起来,且一直将这种风俗保留到今天。今天,我们想领
略一个明代居民的饮茶滋味,还需出一趟国,到日本去。因为目前只有日本
比较完整地将此时的饮茶方式保留下来了。这种喝茶方法同样也流行于朝
鲜、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日本的饮茶习俗是在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而于日本南北朝时期兴起,
习称茶道。日本人认为:饮茶是进行精神修养的良方,通过饮茶,可以使人
进入静寂闲雅的境界,也能培养人们的礼节素养。在室町时代的中期,民间
出现了“斗茶”活动,这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加者通过饮茶来判
断茶的品种和产地。同时,在一些寺院门前还出现了名叫“立卖茶”的茶馆,
来往行人都可在此地饮茶。至于一些贵族,则建立了茶室,他们以寺院茶程
序为基础,又加入了一些武士的礼节和规矩,形成了一整套有程序的饮茶方
式,名叫“书道院茶”。在这种风气下,日本奈良的僧人又将饮茶与禅宗的
打坐结合在一起,并改革了茶具,使其日本化,改革了房屋,使其室内更加
简朴、淡雅、幽静,带有一种特殊效果。真正将茶道程序化的是15世纪中
叶的武野绍欧(1502—1555年)和千利休 (1522—1591年)。他们在前人
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化茶具”的主张。日本人对饮茶的环境、气氛、茶具十
… Page 47…
分讲究,要求房间光线柔和、房间布置与装饰简朴适宜、通常备有风炉、茶
碗、茶叶筒等器皿。
第四是如何吃到嘴里面的问题。
中国人对吃饭是很讲究的。一旦有了桌子和椅子,中国人首先不是将桌
子用来办公,而是用来吃饭。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桌子都是饭桌,而不是
办公桌。明代绝大多数人都告别了凭几就餐的方式,而在桌子上吃饭。后来
到了清代,一度“改革”,才移到了“炕”上。即使如此,桌子同时也跟着
上了炕,不过“个头”变得矮小了一些,只有20—30厘米高,呈方形。和
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在桌子上不铺桌布,而是刷一层油漆。这使一些明代
来到中国的“老外”感到很惊奇。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赞美道:“中
国人的习惯是进餐时餐桌上不铺台布,……如果桌子失去光泽或被残羹剩饭
弄脏,只要用水洗过用布擦干,马上恢复光泽,因为这种薄薄但坚硬的涂料
足以防止污渍久留。”
中国人到了明代,对吃饭用的器皿仍很注意,都是成套的,如吃饭用碗,
喝酒用杯,盛汤用汤盆,盛菜用盘子。这些器皿在功能上是不容相互混淆的。
另外,明代人吃饭使用筷子。此时,尽管西方的洋人已经进入到了中国,给
中国人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带来了基督教,然而,西方的传教士在传播西方
文化之时,不得不设法拿起筷子,试图从盘子里夹出一块佳肴放入嘴中。中
国人的筷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目前对它的研究还比较少。明代,筷子的种
类、质料是很多的,其中最贵的筷子是玉质的,其次是金质、银质的,再其
次是竹子制做的。在普通的百姓家里,竹质的筷子比较流行,然在富户家里,
银质的筷子则很普及,据说这种筷子能鉴别出食物中的毒素来。我们对此没
有做过实验,但明代人对此深信不疑。
第五是一天吃几顿的问题。
在明代以前,特别是在汉唐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对而言较为落后,
物产丰盈程度不够,中原居民一天吃两顿饭,即早一餐、晚一餐,中午只是
填垫一下而已。明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一日两餐对身体有害,
改为一日三餐。
日本最初也是一日两餐,以后,随着僧侣由中原进入日本,带去一日三
餐的习俗,先在僧界流行,继而在武士阶层中流行,最后被居民接受。然而,
日本人在接受中原饮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如日本
人不喜欢中国人改变菜肴原有品色的作法,而崇尚清淡,一个厨师,能将菜
烧得越接近于自然风味越好。
(2)服饰
明朝是在驱逐了蒙元之后才在中原确立政治统治的。为了政治的需要,
明廷在立国之初,对蒙元的一些政治设施进行了排斥。这种排斥活动在服饰
方面也有所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官方的正规场合的服饰尽量地
体现传统的汉文化特点,特别是唐宋的文化特点;二,在常服方面尽量突出
… Page 48…
反元特点。作为一个汉族政权,明朝政府在这方面做得是很成功的,基本上
满足了排蒙立明的政治需要。这是明代服饰的特点。
帝后舆服
唐代以前,官居四品以上者,皆有仪仗,也皆称为卤薄。明朝稍加改动,
只有皇帝出门,车驾次第,称之为卤薄。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一些人的车骑
仪仗可以称之为卤薄,他们是亲王、中宫(皇后、太后、太妃等)、东宫(太
子)、郡王等。其他人,不管其等级如何,车骑仪仗都是不能称为卤薄的。
皇帝仪仗以功能可分为即位仪仗、朝驾仪仗、丹墀仪仗等三大类。主要由甲
士、旗手两大类组成。旗手掌各种旗帜,有龙旗、北斗、纛旗、豹尾旗、虎
豹旗、五岳旗、熊旗、五星旗、驯象旗、布旗、二十八宿旗、彩旗等,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