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通往中国,西面可以到达中非、西非和北非。
(5)商业活动
16世纪前后,印度居民中的绝大部分还生活在农村公社里,一部分尚未
走出山区,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但这
绝不是说印度人此时没有商业活动。在此时期,印度的商业活动还是非常活
跃的。
首先,印度的商人是在州、郡之内从事商业活动:印度的工匠是分行业
定居于农村公社里的,商人活动于各个农村公社之间,用穿针引线方法把不
同类型的生产者沟通起来。在16世纪前后,印度兴起了许多城镇,这些城
… Page 41…
镇里绝大多数居住的是外来的突厥人和阿富汗人,他们都是征服者,除了贡
赋之外,商人们用商品关系将城镇居民与农村公社的居民联系起来。城镇兴
起后,一些城镇开始由消费城镇向手工业城镇转化,而且定向生产一些产
品,如古查拉特和孟加拉的一些城镇,专门从事与纺织有关的手工业活动,
这样,商人又把城镇之间联接起来。在这一时期,印度逐渐兴起了一些商业
中心。
其次,印度的商人还发展了地区之间的商业。南印度的商人常常去北印
度,将经过北印度的北亚马匹运往南印度,再将南印度的大米、水果、在南
印度卸货的东方商品运往北印度。北印度则将本地生产的一些民用商品运往
南印度,再从南印度运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在此时期,南北印度有两条主要
的地区间的通道:一条是由孟加拉沿恒河北上,入旁遮普、犍陀罗;一条位
于印度中部,由南印度直接通往兴都库什山山口,并经此山口往中亚地区。
第三,印度的海外贸易非常活跃。海外贸易以沿海各地为中心,在那里,
由于各国的商人云集,逐渐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海港城市。海港城市里不
但有印度人,而且有西亚人、东非人、欧洲人,还有东方的中国人、菲律宾
人等。中部和北部的印度以及其他国家的商人云集此地,渐渐定居,与当地
的妇女结婚。印度沿海的贸易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印度沿海的商人,将印
度内陆的商品运到沿海各港口,再由各港口输出,或向东往中国和日本,或
向西往西亚、东非、地中海欧洲国家。主要商品有稻谷、布匹、宝石、藏红
花、胡椒、水银、香料和靛青等颜料。二,印度沿海的商人,将来自各国的
商品运到内地,其中主要商品有中国方面运来的丝绸、塔夫绸、缎子、丁香、
青白瓷器、黄金、白银,来自马六甲港口的黄金、丁香、白檀木、肉豆蔻、
樟脑,来自西亚的马匹、香料、珊瑚、水银、朱砂、明矾、黄金、白银、茜
草染料,来自东非的象牙和黄金。三,将来自西方的商品转口卖往东方,或
将来自东方的商品转口卖到西方。四,在东西交通或商业买卖的过程中提供
补充性服务,如提供向导、提供贷款、办理期票等等。16世纪前后,海上的
贸易路线极少发生变化,旧的路线仍在使用着:从印度西海岸经由波斯湾和
伊拉克到地中海,或经红海和埃及到地中海;从印度东部海岸经由太平洋往
中国和日本。在所有的路线当中,明朝中期由郑和开发出来的由中国经印度
直接航行东非的路线应当引起重视。
3。亚洲东部居民的生活习俗
亚洲东部地区东濒于海,西隔大山与中亚、东南亚相邻,北面是大漠,
概指现今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在这个时期,上述国家基本上是独
立的。从整个发展态势来讲,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
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故而,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准备以介绍中国居民
的生活习俗为主,附以介绍其它国家居民的生活习俗情况。
… Page 42…
中国的明代,封建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产
生,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都在向着丰富方向发展。这对明代居民的生活习俗
有直接影响。明王朝是在驱逐了蒙元之后才在中原立足的。自蒙元统一中国
约一百年之后,中原大地的居民生活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北方居民生活
习俗的影响。明朝在政治上,一向标榜正统,他们把蒙元的统治视为异族入
侵。故而上台伊始,即从政治需要出发,在中原地区推行传统的“正统”文
化,排斥北方文化,这在当时维护统一、安定社会秩序方面是有贡献的。这
种政治气氛对中原地区的居民生活习俗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中国地大物
博、幅员辽阔,因而也有社会发展进程不一的情况存在。中原地区与边疆地
区,居民的生活习俗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明代前后,中国存在着阶级压迫,
贫富差异极大,就生活习俗而论,明廷与百姓之间有着鲜明的差异。正因为
以上诸点,明代居民的生活习俗很有自己的特点。
(1)饮食
明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高度阶段,农、牧、副、渔
都比较发达,商品关系也有了很大发展,这对明代居民的饮食及其结构产生
了很大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吃什么的问题。
明朝时期,由于商业和交通的问题,南方的物产不能象现在一样,由火
车运到北方来,而北方的物产也不能运到南方去,故而,除了极个别的情况
外,南方人的主食还是以米为主,而北方人还是以食麦面为主。除了这个之
外,明朝的居民在主食方面还食用小米、高粱、玉米、大麦、燕麦、大豆(菽)、
豇豆、豌豆、蚕豆、刀豆、白薯、红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今的陕西、
山西地区,高粱是居民的主食;玉米是云贵高原居民的主食;燕麦(或青稞)
在青藏高原的居民中得到普及;至于白薯和红薯在中原和南方的许多地方都
是生活比较穷苦的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往往是红薯做主食,而大米只是煮
成稀饭,作为薯类植物块茎的补充。
和欧洲的居民不太一样,东亚地区的居民,每每做菜,都是用油来炒的。
这就刺激了东亚地区油料作物的发展。居民烹调所用油料有以下几种;芝麻
油,明代以前称胡麻油,亦称脂油,这是西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油料之
一;菜籽油,明代以前称芸苔,亦称油菜,这是西汉以前由西域传入内地的
油料作物之一,唐代以前中原的居民皆以其为蔬菜,唐以后始用于作油料;
荏,亦称白苏,东汉时期由东北引入中原,直到清代,这仍是东北居民的主
要食用油料之一;油用亚麻,这是中国古代种植过的油料之一,据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称,这种油不好吃,有味,故明代居民多不喜食用;红花油,
这是我国西北居民种植的油料作物之一,魏晋时期传入内地,得到推广,然
主要是用来做颜料,至元代始入食用油行列;花生油,这是中原很早就有的
一种油料,仅仅因为其产量不高,价格较贵,一般居民无法常用。除了以上
的油料作物之外,明代的居民还用动物油脂来作食用油,如猪油、牛油等。
… Page 43…
有一些资料表明,明代,棉籽也能榨油了。一般讲来,东北居民常食用白苏
油,西域地方居民喜欢菜籽油,中原居民常食花生油、猪油,而红花油、芝
麻油属于高档食油,一般百姓是不食用的。
明代居民常吃的是猪肉,还有牛肉、羊肉、鱼肉、鸭肉、鹅肉、鸡肉、
狗肉等。马、骡、驴等牲畜在丧失了劳动力之后,也被宰杀,列入肉食食谱,
受到普遍欢迎。这些在当时的一幅明代国画中有所反映:一座城池的北门关
处,小河由西向东流过,小河北面先是有一个酒肆,酒肆对面有两个肉铺,
一个稍大点,是一个猪肉铺,猪肉铺的旁边还有一个规模稍小的肉铺,上面
挂着的就是狗肉。除了这些之外,贵族还喜欢去野外打猎,主要对象是兔、
野鸡、野鸟、野猪、羚羊等,这是他们比较喜欢吃的肉类食物。当时,中原
大地上还生长着许多森林或灌木林,猎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