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娑婆佛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尊初成佛时,即为诸大菩萨及诸天讲说华严经,明示一切妙理。这称为华严时教。

  释尊虽说华严以明佛法妙理,但众生根性各有不同,小根众生,则自然难以理解。应此机缘,释尊于鹿野苑转法轮度五比丘,宣讲四圣谛、八正道等法,说四阿含。这称为鹿苑时教。

  释尊观察诸第子,通过修行,根器渐渐成熟,于是借毗舍离国的维摩大士和文殊师利菩萨诃责诸大弟子的过失,劝其发菩提心,回小向大。但又同时照顾到其他根未成熟的第子,说方等诸经,如《维摩经》、《楞伽经》等。方是广大的意思。等是普利群机的意思。这称为方等时教。

  释尊观诸大弟子已回小向大,于是说般若诸经,以荡尽弟子所执,使其悟诸法实相。这称为般若时教。

  释尊观前四时机已成熟,开权显实,说《法华经》、《涅槃经》。这称为法华涅槃时教。

  释尊在世弘法,虽分为五时,但所教授的法义,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众生成佛。而众生根器不同,对佛教的理解不同,于是自然形成了两种教法体系,一显示,二秘密。浅显易解称作显。深奥难解称作密。而这深奥难解的秘密,就是发菩提心一义。不发菩提心,仅以声闻、缘觉而为最终目的,这就是显示之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小乘。发菩提心,以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为修行的唯一目的,这就是秘密之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乘。按后来的大小乘概念讲,隋朝吉藏所著的《法华游意》中说:“大乘为秘密,小乘非秘密。大乘甚深,不妄传授,故称秘密。小乘浅近,可随意而说,故非秘密。”

  秘密义讲一乘教法,以成佛为目的。其义甚深,所以称为秘密。其传承就是付法藏。释尊三处传心予摩诃迦叶。这三次分别是:多子塔(中印度毗舍离城西)下让半座。在灵山(王舍城东北)释尊拈花,迦叶微笑。释尊灭后,从棺中向摩诃迦叶伸出一脚。实际上如来秘密教法释尊早于经中公开言明,虽说三处传心,其实是释尊对摩诃迦叶能正悟如来正法的印可。所以说摩诃迦叶得到了如来秘密心传,被称为付法藏初祖。后摩诃迦叶传付法藏予二祖阿难,以后代代相传不绝。虽是秘密义,但释尊说法时却是平等宣说的,诸多弟子亲耳共闻。所以释尊灭后,除付法藏传承外,秘密义也一直广泛传播于世间,但在一个时期内没有完整的系统。

  显示义浅近易懂。释尊灭后的僧团中,显示教法体系较为完备壮大。所以在释尊灭后一段时间内,显示之教在佛教中占主流地位。

   
  第三章 部派佛教 
  (一)第一结集 
  释尊弘教,都是以口传法。当时并无文字记载的佛经。释尊灭后,为能使佛教诸行者如法依教修行,结集经典则成为必要。

  释尊灭后当年,摩诃迦叶在王舍城灵山七叶窟,聚集有成就的比丘千人,进行了第一次经典结集。

  于结集中,由阿难依其所听闻诵出经藏,由优婆离依其所听闻诵出律藏,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准确汇集出四阿含等经典,由大众背诵相传。只是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的佛经。

  经典的结集,其主旨在于使佛经传承正确无误,以利益学人。这对于后世佛徒的修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完成结集以后,摩诃迦叶将统领佛教的责任交予付法藏二祖阿难,自己入鸡足山(摩揭陀国境内)入定,等候弥勒出世。

  (二)部派引生 
  一切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入世度生,就是使众生成佛。但由于众生彼此根器不同。释尊应众生不同根器,从各个角度,以种种方便,对众生施以教化。诸大弟子,各由一门深入,而得成就。随之,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法体系。诸行者分别尊行各种教法体系而修行。这就逐渐形成了部派。

  由于如来正教的兴盛,佛教行者,对于佛教义理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从面越发接近秘密法义。而秘密法义也在世间广为流传。僧团内部的许多行者,受到秘密法义的影响,开始提倡以佛陀正教义理进一步改革提高当时流行的显示教法体系。

  释尊灭后百余年(公元前四世纪),大天(摩诃提婆)比丘提倡五事,以明阿罗汉尚有烦恼,未得真正解脱。大天五事的内容是:第一,阿罗汉仍不能抵制天魔诱惑,尚有梦遗等事。第二,阿罗汉等四果圣人仍有不染之无知。第三,四果罗汉对于佛法诸谛尚有疑惑之处,并非彻悟无疑。第四,阿罗汉证果时,必须由他人印证。第五,阿罗汉之圣道必由声现起。

  当时僧暑中的许多上座比丘(出家二十至四十九年的比丘),对于大天五事难以理解,斥之为非法。对此,僧团内部发生了很大争议。

  同一时期,跋耆比丘也根据诸法无我之意提出十事,提倡持戒当如法应机,不可一味执著。跋耆十事的内容为:

  第一,可蓄盐于角器中。 
  第二,如未吃饱,可在午后定时内继续进食。 
  第三,一食后可至另一聚落再食。 
  第四,同一教区的各群比丘,可在各居处行布萨。 
  第五,羯磨众议时,虽人数不足,仍可举行羯磨。 
  第六,行者可随顺和尚的常习。 
  第七,可饮用未经去脂之牛奶。 
  第八,可饮和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汁。 
  第九,制坐具可不贴边,大小随意。 
  第十,可接受金银以充传法所用。 
  跋耆十事的提出,和大天五事一样,在僧团中引起了很大争议。于是,耶舍长老组织比丘七百人进行了第二次经典结集。这次结集以戒律的汇集为主。耶舍长老等反对跋耆十事的上座比丘,利用其较高的地位,不顾大众的意见,强行通过跋耆十事为十非法事,对跋耆十事加以禁止。而众多支持跋耆十事的比丘,则又聚集比丘万人,结集经教,印可跋耆十事合法。

  佛教僧团由此而正式分为两部,即上座部与大众部。 
  (三)阿育王护法 
  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亚力山大王率军入侵印度大陆。亚力山大撤军后,旁遮普地区出身首陀罗种性的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利用政局动荡之际发动起义,于公元前三二四年自立为王。然后,月护王挺进恒河流域,清除反对力量,建立了孔雀王朝。

  月护王的孙子阿育王即位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在阿育王在位时期,孔雀王朝的版图北起喜马拉雅山,南到迈索尔,东到阿萨姆,西抵兴都库什山。这时的孔雀王朝成为古印度史上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阿育王由于多年征战,杀人无数,从而也开始怀疑武力的作用,体会到“达磨的征服乃真正之征服”。于是,阿育王开始施行以“除邪恶,多善良,发慈悲,乐施舍,重诚实,贵纯洁”为方针的达磨治国,对各种宗教信仰放宽政策,为其提供自由传播的机会。阿育王晚年皈依了佛教,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在各地广建佛塔,慷慨布施僧众。

  在阿育王的外护下,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多外道为谋私利而加入到佛教僧团之中。为护持正法,阿育王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招集了第三次经典结集。经典结集后,目犍连子帝须派遣十几位上座分别到不同方面的邻国弘扬佛教。佛教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其中末阐提将佛教传到了利(译音)宾(克什米尔一带)和犍陀罗(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摩诃勒弃多将佛教传到了臾那世界(印度西北部希腊移民区)。末士摩将佛教传到了雪山边国(尼泊尔)。须那和郁多将佛教传到了金地(缅甸)。摩哂陀将佛教传到了狮子国(铜牒洲,今斯里兰卡)。到阿育王后期,佛教的传播已遍布印度全境,而且传到西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国家,北到克什米尔、白沙瓦,南到斯里兰卡,东到马来半岛的广大地区。

  在此时期,佛教两大部派中,又分支出许多部派,各自发展,广为弘扬。小乘佛教著名的二十部派,除经量部外,其余十九部派,都在这一时期左右形成。

  (四)大众部佛教 
  释尊灭后百余年,佛教僧团分为两部。其中认同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一派,称为大众部。

  大众部的名称,是由该派行者众多而得。大众部的知见,受到秘密法义的影响,认为自性本净,只是被客尘所污。法无过未。证阿罗汉,与佛菩萨尚有差距,并非最高解脱。菩萨方能不起欲想,为欲饶益众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