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从书 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815年登上文坛到3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间,普希金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都独领风骚,他的创作赢得俄国人民的普遍热爱。少年儿童喜欢他的童话故事,青年人迷恋他的抒情诗和浪漫传奇,阅历深厚的读者更折服于他的社会历史题材作品。普希金所拥有的读者面是他的先辈和同辈作家望尘莫及的。他的诗歌已成为俄国读者的精神食粮。普希金以其敏锐的审美洞察力和卓绝的艺术创造力引导着俄国艺术文化发展方向,他被尊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诗坛的阿波罗 (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一生为自由和爱情而歌唱。他常在诗中祝愿人们生活幸福,而他本人的经历却总是坎坎坷坷。1830年的早春二月,诗人与莫斯科的第一美人纳塔丽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结为伉俪。他们俩是两年前的一次舞会上相识的。当时纳塔丽亚年仅 16岁,她不仅仅风姿绰约,而且精于舞蹈艺术,还有她那一口流利的法语使人无不佩服。普希金完全为她的美韵所倾倒。经过两年的努力追求,诗人终于如愿已偿。他们最初的家庭生活还是幸福而平静的,但随着蜜月的流逝,平静的生活开始出现波折。纳塔丽亚对丈夫视为生命的文学艺术事业毫无兴趣,几乎不读他的诗,尽管普希金的许多情诗是为她而作。纳塔丽娅热衷的只是宴会和舞会。好虚荣、爱交际的纳塔丽娅闯入普希金的生活后,使并不宽裕的诗人在经济上更加拮据。他微薄的俸禄难以满足妻子讲究排场、生活豪奢的需要。本来,他可以靠稿费补贴亏空。但喧嚣的环境让他越来越难以安静地写作。诗人这才感到,与纳塔丽娅的结合并不如他婚前料想的那样美好。更使诗人头痛不已的是纳塔丽娅的身边经常围着一群追求者,其中竟有沙皇尼古拉一世。这个可耻的暴君为了能常在宫廷的舞会上一睹美人的风采,竟让30多岁的普希金充任宫廷近侍。而这种职务一般只派青少年担任,诗人为此深感耻辱。纳塔丽娅那轻浮而风流的秉性和沙皇的“关照”已在暗中为诗人铺下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

  在一次家庭宴会上,纳塔丽娅结识了法国驻俄国公使馆随员丹特士男爵。这是一个外表迷人而内心肮脏的小人。可纳塔丽娅却对他一见钟情。他们频频幽会,后来,竟然在普希金的面前也无所顾忌地公开调情,诗人对此忧心忡忡。一时间,京城里有关普希金的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它们像恶魔一样的折磨着诗人的神经。一些曾经受到诗人批评和嘲讽的达官贵人更是放肆地羞辱着他。一封侮辱他人格的匿名信终于迫使诗人走上了决斗的悲剧道路。

  1837年1月27日,天空阴沉沉的,彼得堡郊外的树林里飞出了几只黑乌鸦,肃杀清冷的雪地上出现了两个手握左轮枪的决斗者。普希金的胸中翻滚着复仇雪耻的怒潮。然而,烦燥不安的诗人却没能提防丹特士的诡计,在普希金尚未到达决斗指定位置时,丹特士突然转身向诗人射出了罪恶的子弹,鲜血顿时染红了诗人脚下那皑皑的白雪。饮弹倒地后的普希金虽强忍巨痛回击丹特士,但由于伤势过重,没有击中对手的要害。他终于昏倒在雪地上。经过两天两夜与死神的搏斗,诗人最终还是抛下了他心爱的诗歌、祖国和人民与世长辞。

  巨星的陨落在俄国社会激起了巨大的波涛。人民被这一噩耗震惊了。在那悲哀的一月里凡是知道普希金的人们都怀着沉痛和惋惜的心情,潮水般地涌以彼得堡莫伊卡河畔的普希金的家中,向他们所崇敬和热爱的伟大诗人,向他们心灵的朋友作最后的决别。人们愤怒地声讨杀害诗人的恶魔。继普希金而起的莱蒙托夫写下了《诗人之死》来哀悼诗人,它迅速地传遍了彼得堡。这位尚未成名的青年诗人代表俄罗斯的良知审判了杀害普希金的反动势力:

  你们,贪婪的一群,围在皇上的宝座边

  都是自由、天才和荣誉的刽子手

  ……

  你们即使让自身的黑血流尽

  也洗不掉诗人正义的鲜血。

  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这就是由他的良知、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他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所构成的丰碑。诗人以自己的辛劳与智慧实现了他的预言;他的声音将传遍整个俄罗斯。随着时光的推移,普希金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不仅仅在诗人的祖国,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爱好文学的人们都在诵读普希金的作品。他的诗文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千姿百态的抒情诗苑

  普希金虽然在世上仅活了38年,却给人们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另外在他的那些著名的传奇长诗、童话诗、诗体小说和诗体戏剧中也包含着不少抒情的成份,二者相辅相成。许多文学史家都注意到,即使普希金在创作其他样式的作品时,抒情仍是诗人最主要的创作意愿,而叙事或戏剧冲突往往让位于抒情。难怪俄国 19世纪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不只是普希金的韵文、而且他的每个感觉、每种情绪、每个思想都充满着诗意。的确,普希金是用诗情来拥抱人生,用诗心来观照大自然的。

  普希金是一个饱含激情的诗人。社会和大自然中没有任何事物或现象不能激发他的诗情。诗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留下优美动人的诗篇。因此,普希金的抒情诗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的颂扬祖国,有的歌唱理想,有的抨击时弊,有的回忆往昔。他咏唱爱情,也赞美友谊。在形式上。诗人的创作也不拘一格,有颂诗、有哀歌、有政治抒情诗、有哲理诗、有讽刺诗,内容丰富,色彩纷呈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抒情诗苑。

  普希金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对祖国的深厚的热爱表现在为人民自由而呼唤,为祖国的解放而呐喊。

  普希金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从沉睡走向觉醒的时代。在他出世的前 10年,即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进步的市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个封建堡垒,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以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为代表的政治家举起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旗帜。拿破仑帝国的崛起与扩张,客观上又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带进了中欧、南欧和东欧。波兰人民的民族斗争、希腊民族的反土耳其占领的斗争正风起云涌。1812年的俄国反法战争,一方面激发了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也使进入西欧的俄国青年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在他们中间逐渐产生了反封建、反专制、争自由、建立共和体制的信念。普希金虽然没有到过国外,但是通过博览群书、与进步军官交往,了解到了世界发展的态势。他从小生活在贵族之家,一方面享受着优裕的生活,但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农奴们生活的悲惨境况。面对农民的遭遇,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他热情浪漫、狂放无羁,但沙皇的专制制度使他的才华不能施展,因而,向往自由,反对专制的思想很自然地在他年轻的心中扎根生长。颂扬自由,反抗暴政,从皇村时期起就始终是他的抒情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又称为政治抒情诗或公民诗。它们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信仰和追求。

  诗人对欧洲的古代历史十分熟悉。具有自由公民精神的古罗马共和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那时只有贵族式的平等观念。还在皇村贵族法政学校读书时,他就借古喻今写下了颂扬自由的《给利金尼》。利尼金是公元前四世纪的古罗马执政官,他曾经实施了一部具有贵族民主意识的法律。在元老院中国家长官与贵族代表共商国事,一切大政方针都通过协商来解决,皇权被抑制。诗人对那繁荣的古罗马共和制国家十分欣赏,因而,他称利金尼为“我的好友”,把他视为精神上的朋友。诗人憧憬着元老院的民主的光辉,羡慕那拥有全权的公民。然而帝制的复辟使古罗马共和城帮暗淡无光,“真理的友人”利金尼陷入了痛苦之中:

  然而那是谁,在回廊下,低垂着头,他拿着行路的木杖,眉头深皱,披着破斗篷,穿过喧腾的人群?“你哪儿去,智者达米特,真理的友人!”“我也不知哪去,我久已观看不语

  我要永远离开罗马,我憎恨奴役。”

  —— 《给利金尼》

  普希金借古人之口道出了他对专制俄国的憎恶。在沙俄的国度里,一切都都被专制扭曲了,一切可以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