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奥蒙四周的据点了。欧洲上空战云密布——人间的“戏剧”愈演愈烈。也正是由于这“大剧”激烈,相形之下,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小剧”就显得不被人注意了,几乎淡漠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这一年,欧洲的两个大国——英国和法国,都没有提出自己的侯选人名单,而德国也仅仅推荐了一名“文坛次等星”作家参加竞争。由于大战的缘故,欧洲三个“中立”国家——丹麦、挪威、瑞典,在政治上和民族睦邻关系上,无形中更加趋向一致。早在大战之初的头一年,三国首脑曾有过一次聚会。时隔三年,这三个国家的首脑又一次聚会,进一步达成了大战期间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默契。也许是国家之间的这一默契,促成了1917年的评奖在三国之间选择。由于这个原因,瑞典文学院终于将1917年的文学奖颁给了这两位丹麦作家。

  卡尔·吉勒鲁普于1857年6月2日出生于西兰岛,从小爱好文学,早期受丹麦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勃兰戴斯影响,作品有自传性质的《一个理想主义者》 (1878)、《青年丹麦》(1879),其中渗透着反基督教的思想。后来在屠格涅夫影响下写了《罗木鲁》(1883),在席勒影响下写了《勃林希尔德》戏剧,在叔本华影响下写了长篇小说 《磨坊》,这部作品被后世认为是他的杰作。1890年,卡尔·吉勒鲁普迁居德国的德累斯顿市。在德国,他度过了近三十个年头,直至1919年去世,所以人们称他是“半个德国作家”。卡尔·吉勒鲁普获奖的理由是:“由于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因为它们蕴含高超的思想。”

  亨利克·彭托皮丹和卡尔·吉勒鲁普同年出生,父亲也是牧师。从小对文学有强烈的爱好和兴趣,立志想当一名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锵羽》,表现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富裕农民的物质主义的讽刺。他的代表作品是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死人的王国》、《幸福的彼尔》、《天国》。彭托皮丹从九十年代起基本上在乡村中过着隐居的生活。1929年他被授予伦德大学荣誉哲学博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侵占了丹麦,使这位年近九十岁的年迈作家极端愤怒,他用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为丹麦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争,人民幸福地生活的壮丽画卷,他的文学风格充溢着新的气息。一位与他同时代的批评家在评论他的文笔时写道:“一股来自尤特兰的清新之风把哥本哈根文坛上的乌烟瘴气一扫而光。”他以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为丹麦人民,为丹麦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彭托皮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更为简单明了:“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姗姗来迟的喜讯

  ——1919年获奖者:[瑞士]卡尔·施皮德勒(Carl Spitteler)

  1919年,瑞士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卡尔·施皮德勒由于“对其史诗的作品 《奥林匹亚的春天》的特殊赞赏”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姗姗来迟的喜讯使施皮特勒异常激动,他早就渴望着这一天的来到,然而,命运好象故意和他作对。1914年,按照瑞典文学院的研究结果,本来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属施皮德勒的,但结果被一位史学教授的一纸报告顶掉了。从此,施皮德勒苦苦地等了五年,总算盼到了这一天。然而,令他焦急的是,这一年的颁奖仪式没有如期举行,而是拖到了次年的6月1日。史比德勒的获奖,使瑞士第一次——也是仅有一次分享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

  早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前,瑞典学院便已接到推荐施皮德勒的信,诺贝尔委员会对施皮德勒也一直颇为重视。他有两部杰作。一部为小说《普罗米修士与爱比米修士》,一部为诗歌《奥林匹亚的春天》。两者都是很久以前完成的。瑞典文学院在1912年请专家提出施皮德勒的研究书,这位专家就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文学史教授华尔堡。华尔堡的研究结果是:“施皮德勒的叙事诗继承了荷马、但丁的史诗传统,他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经过郑重的考虑,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但战争使他的美梦未能实现。1920年是施皮德勒七十五岁的寿辰,文学界的朋友都前来祝贺,同时也庆贺他获得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次大奖角逐中,施皮德勒碰到了不少对手,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丹麦文学评论家及史学家布兰德,英国的高尔斯华绥,波兰的雷蒙特也参加了竞选。侯选人名单上还有维也纳大名鼎鼎的诗人及戏剧家霍甫曼斯达。在角逐中,许多人认为,施皮德勒不仅是一位原则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位可敬可佩的智者,没有一个人比他更符合得奖的条件。

  施皮德勒1 845年出生在瑞士巴塞尔州的一个高级官吏家庭。1865年考入巴塞尔大学,1881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普罗米修士与爱比米修士》,1900年至1905年,施皮特勒集中精力创作了他一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奥林匹亚的春天》,这首气魄宏大、情绪激昂的叙事史诗使他赢得了整个欧洲优秀诗人的声誉。这是一部长达二万行的大型史诗,它描写了希腊神话世界的盛衰变化——主要取希腊神话中奥林匹亚王位从克罗诺斯白宙斯转移的这一段故事。故事情节和人物名字均来源于古代希腊神话,只有一位人物——女神赫拉与传说不同,作者把她写成了克罗诺斯的女儿 。这部作品因其通俗可读,韵味无穷,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施皮特勒于1924年去世,综观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的一生,他毕竟还是一位被自己唯心主义宗教哲学束缚了的资产阶级诗人。

  荣辱交加的文学大师

  ——1920年获奖者:[挪威]汉姆生(Knut Hamsun)

  1945年初,正当挪威人民热烈欢庆祖国从纳碎德国侵略军铁蹄下获得解放的伟大时刻,在遭到拘捕的囚犯队伍中,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就是192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汉姆生。如今却因他在大战期间拥护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在祖国受到沦陷的不幸时刻竟与占领军进行合作,将以叛国的罪名受到审判!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它使挪威人民愉快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不愉快的阴影,人们称他是荣辱交加的文学大师。

  汉姆生主要因他的小说《土地的生长》这部誉为挪威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以及依仗新任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他的好友——卡尔菲尔特的推荐,而荣获19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参加这次大奖角逐的作家共有十五位,他们都是世界文坛的强手,其中三位是挪威人:汉姆生、嘉堡和金克。金克和嘉堡以前曾被推荐过好几次,瑞典文学院也曾请专家撰写关于他的研究报告。而哈姆生以前只被提名过一次。那是1918年的事——该年的文学奖并未颁发。1920年提名快截止时。他的老友卡尔菲尔特出面推荐他,瑞典文学院的另两位院士英格斯陶穆、奥斯特林对汉姆生这个“飘泊的挪威天才”也极为欣赏,因而使他在竞选中顺利通过。为感谢推荐人和两位院士,当他从授奖庆典会上捧回大笔款项(支票)回到旅馆时,坚持要把这笔钱与卡尔菲特和英格斯陶穆平分,但遭到他的朋友的婉言谢绝,继而他又扬言要把支票和奖状送给旅馆的服务员。可是,他却又把支票和奖状弄丢了。直到第二天人们才从电梯里找到,这真是一曲颇耐人寻味的“小插曲”。

  汉姆生原名彼得逊,1895年8月4日出生于挪威中部偏南的古德布兰斯达尔谷地上的洛姆地区,祖上世代务农,十五岁起独立谋生,当过鞋店徒工、小贩、修路工。他的成名之作——自传体小说《饥饿》发表在1890年,小说较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饥寒交迫的穷文人的各种幻想和变态心理,颇具吸引力,赢得了挪威广大读者,使他一举成名,成为新浪漫派的代表。他完成于1917年的小说三部曲中的《土地的生长》,是一部宣传倒退,鄙弃工业化的小说。作品通过塑造自给自足的农民伊克沙返朴自然,回到原始自然生活中去,宣扬了一种现代文明使人丧失真诚、纯朴的思想,暴露出作者消极、倒退的没落人生观。他的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爱情小说《维多利亚》被列入世界爱情名著之列,使汉姆生获得世界性文学声誉。

  汉姆生早年崇尚尼采思想,并推崇族长政治。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崇拜德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开赞扬纳粹主义,把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看作是族长政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