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月之光》在斯德哥尔摩上市以后,福克纳的作品译本陆续在瑞典出版。这本书一出现,文学评论界几乎每书必评,评之则褒。在瑞典文学批评家的心目中,福克纳对“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处境,作了深邃而全新的透视。这些评论对二次大战后醉心于卡夫卡作品的瑞典青年一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形成了一个以南方家乡为背景,以几个家族的兴亡历史为主线的小说体系。这就是美国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1946年编选出版《袖珍本福克纳文集》时提出的“福克纳帕塌法世系”,文学评论界的褒扬对瑞典文学院的最终定“夺”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佛克纳这个“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幸运地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的研究报告是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前任常任秘书霍尔斯陶穆亲自起草的。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对现代美国小说之强有力与高度艺术性的贡献”的评语而获奖。
福克纳出生于1897年,二十年代初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诗集《大理石的农牧神》 (1924),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士兵的报酬》(1926),自从192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沙多里斯》之后,福克纳开始成为职业作家,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美国南方风格和气息的小说《喧嚣与愤怒》(1929)、《当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他在作品中揭露了美国南方深刻的社会矛盾,谴责奴隶制度的残余势力,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境遇,其艺术手法颇有独到之处,“意识流”,“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隐喻”等手法常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福克纳的创作,使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南方文学”派。
福克纳于1962年7月6日病逝于家乡牛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