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激烈。

  马丁·杜·加尔从1934年首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起,一直是竞争场上较活跃的“老手”。这一“活跃”主要是指他本人出色的文学创作成就,一直被瑞典文学院所注目。他的《提波家史》发表后,在法国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的评论家将把它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相提并论,是二十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潮流中较有代表的一部力作。

  马丁·杜·加尔于1881年3月25日生于巴黎西郊讷伊镇一个职业性的中产阶级家庭,少时聪颖,爱好文学,1899年考入巴黎国立文献学院求学。

  《成功》是加尔的处女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丁·杜·加尔应征入伍,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海上运输队服役,他创作的《勒路神父的遗嘱》(1914)、《如此大胆》(1928)两部笑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代表作《提波家史》就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身体验加工而成的,这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小说主人公提波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后冲突,同时又通过小说中不同宗教信仰的封达南一家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那次大战中法国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冲突和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加尔后期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德·莫特上校的日记》,动笔于1941年,但他晚年多病仍坚持写。1958年8月22日,马丁·杜·加尔病逝于贝尔,他未能完成这部著作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昙花一现的“末等星”

  ——1938年获奖者: 〔美国〕赛珍珠(Pearls·S·Buck)

  1938年,美国作家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令世人大为震惊,人们几乎从来没有把她和诺贝尔文学奖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曾授予了如罗曼·罗兰、泰戈尔、萧伯纳等“一等星”的话,那么,这一届的文学奖则授给了一个昙花一现的“末等星”。

  赛珍珠原名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1892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保罗一个长老会传教士的家庭里,幼年时随父母来到中国,在江苏镇江长大。赛珍珠是她模仿清末的名妓“赛金花”为自己起的中国名字。可见妓女“赛金花”在她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十七岁时,赛珍珠回美国进入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攻读心里学,毕业后在美国过了一段短期的教书生活后又来中国,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和东南大学教英语和英国文学。1917年赛珍珠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1928年,中国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北伐战争。赛珍珠站在反动的立场上,仇视和害怕革命战争,没等北伐军进入南京,就匆匆逃离中国。1931年,她的畅销书《大地》在美国约翰·戴公司出版。这本书的发行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畅销书作家。《大地》是描写中国社会风貌的作品,并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没有触及中国社会的实质,仅仅是杜撰了某些个别现象而已。鲁迅在1933年致姚克书中指出:“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他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象这样一个显然脱离中国当时社会本质的小说,瑞典文学院还给了“由于她对中国农村生活所作之丰富而生动的史诗式描绘,以及她的传记性的杰作”这样的评语,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不管怎么说,就文学奖而言,瑞典学院完全可以从三十名候选人中挑选出合适的获奖者,在这些侯选人中,有第二年就获文学奖的西伦佩,有1 944年获奖的延森,有1946年获奖的海塞及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等强手。赛珍珠的意外获奖,连她自己本人也没想过,在瑞典文学院的正式通知电报未到达赛珍珠之手的时候,记者将这一消息转告她时,赛珍珠起先也吃了一惊。她说:“在瑞典文学院的电报到达之前,我宁愿相信这是一场误会,或者是一个低级的笑话。”然而,当她得到正式通知时,马上决定前去斯德哥尔摩领奖。

  赛珍珠1973年去世。

  硝烟笼罩下的抗衡

  ——1939年获奖者: 〔芬兰〕佛朗斯·伊弥儿·西伦佩(Frans Eemil Sillanpaa)

  1939年秋冬之交,世界形势急剧恶化,欧洲战争的序幕已经拉开,希特勒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奥国和捷克,同时还于不久前以武力解决了波兰。当时和纳粹德国订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苏俄已经吞并了波罗的海三个独立的小国,而且,正准备以相同的手段对付芬兰。芬兰在1809年以前,曾有六个世纪的时间是瑞典王国的版图的一部分。如今,她正在抵抗东边的侵略国,瑞典全国上下一致同情芬兰,目前的战局对于芬兰这个偏远的小国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显得极为不利。

  芬兰作家西伦佩自1930年起就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侯选人,在以后的八、九年中,他几乎每年都被提名。1939年和西兰帕同时参加角逐的还有其他五位芬兰作家和诗人。其中塔尔维欧、萨尔蜜能也常参加文学奖的角逐,这两人和西伦佩一样,都是以芬兰文写作的小说家。格里潘堡、汉摩则用瑞典文写作。最后,瑞典文学院选择了既是以芬兰文写作,又较之其他两位用芬兰文写作得更有成就的西伦佩荣获该年度文学奖之冠。西伦佩作品的报告书是由当年任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的霍尔斯陶穆起草的。他对西兰帕以描写芬兰农村生活为主的作品十分欣赏,称他继承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左拉遗风,以有利的写实主义风格叙述了人类的不幸,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韵味。最后,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在描写两样相互影响的东西——他的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而授予他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由于战争连绵不断的发生,诺贝尔文学奖这场硝烟笼罩下的抗衡似乎给人一种草率、萧条之感。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颁奖典礼被取消了。瑞典文学院在该市的证券交易所——一座古老的王宫里设宴招待了唯一的一个客人,他就是千里迢迢从芬兰前来斯德哥尔摩领奖的西伦佩,宴会后,瑞典文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证书和奖金支票交给了他。

  西伦佩1888年9月16日出生在芬兰南部海曼居莱地区的乡村里,中学毕业后考入赫尔辛基大学。1913年开始写作,处女作《人生和太阳》发表于1916年,作品强调人的本能驾驭一切。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1919)写一佃农在战争中的生活,作品标志着作者对祖国与人民命运的忧虑心情和在艺术上的成熟。他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少女西丽亚》,小说通过一名有钱人的少女西丽亚,由于父母双亡,变得穷困潦倒,后来不得不出外给别人当帮工,受尽凌斯折磨,最后也是贫困交加,悲惨地离开人世。小说以愤慨的笔触,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

  《夏夜里的人们》(1934)和短篇小说《靠近土地》(1924)、《小丘上的窝棚》(1925)、 《忏悔》(1928)等。

  西伦佩领奖回国后,许多记者在隆隆的炮中采访了他。他和许多获奖者一样,都忘不了那句模式般的话:“这项奖不仅是颁给我个人,同时也是颁给我的祖国。”西伦佩于1964年去世。

  多次被提名的语言“革新大师”

  ——1944年获奖者: 〔丹麦〕约翰尼斯·V·延森(Johannes V· Jensen)

  1944年,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已沦为战场,混战达到了巅峰。然而,人们已经可以隐隐看出,噩恶即将结束了。在1940年到1943年,瑞典国王诏令诺贝尔奖一律停发。尽管如此,司掌各项诺贝尔奖的机构仍在继续进行它们的例行工作,它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将所有的推荐函登记下来,列入档案。在战后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开场锣鼓声中,第一位夺魁者就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V·延森,诺贝委员会的院士们对延森的名字已非常熟悉了,据院计,延森是在第十八次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时获奖的。

  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规定:诺贝尔奖不得连续五年不颁发。如果超过五年不颁发的话,捐款人的法定继承人有权控告基金会破坏诺贝尔遗嘱中的规定,这样会直接威胁到基金会存在的可能性。但是,战争是诺贝尔本人也预料不及的事。那几年,由于战争而停颁诺贝尔奖。因此,1944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