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先生》是布宁的代表作。

  1933年的文学奖授奖大会在瑞典皇家音乐宫举行。按规定必须在会场悬挂得奖国的国旗,然而,这一次例外,因为布宁不能代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他是从旧俄帝国文坛出来,革命后又逃亡国外的作家,沙皇的“三色旗”早已被社会遗弃,于是,授奖大厅借诺贝尔生辰一百周年,挂起清一色的旗帜——瑞典国旗。布宁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

  1953年11月8日,布宁在巴黎逝世。

  大器晚成者首战中彩

  ——1934年获奖者:[意大利]路伊吉·皮蓝德娄(Luigi Pirandello)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中,很少有一位作家第一次被推荐便夺魁中彩的。然而,1934年的获奖者、六十七岁的意大利小说家和戏剧家却是一个首战告捷的幸运儿,且他的成名之作都是他晚期创作的,令许多参赛的侯选人和文学爱好者敬仰和羡慕。

  皮蓝德娄第一次被意大利皇家学院文艺部所推荐,推荐人是意大利一位在19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他成功的关键是:他的戏剧曾在巴黎几家剧院演出后大获好评。 《诚实之喜乐》、《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香榭大道剧院》等不同凡响的戏,被批评家誉为真正的杰作,后来在柏林和伦敦两地上演时,更获得了莱茵哈特和萧伯纳的推崇。这样一来,他的戏剧遂立即风靡全球,他的另一部作品《皇帝》,乃是《哈姆莱特》这一主题的变奏,成绩亦斐然可观,从而奠定了皮蓝德娄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

  和皮蓝德娄争夺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共有二十八位作家。其中美国戏剧家奥尼尔和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相继于1936年与193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报告书,是由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诺贝尔委员会的会长霍尔斯陶穆起草的。在这份报告中,霍尔斯陶穆对皮蓝德娄作了很高的评价。报告中说:“从许多方面看来,皮蓝德娄确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而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并使他们热爱和关心一种充满哲理性的戏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我国的观众中得到证明。这也说明了皮蓝德娄戏剧的力量。皮蓝德娄竟然有办法吸引住这些固执而富有知识的观众,这真切地证明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瑞典文学院授予皮蓝德娄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因为他果敢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皮蓝德娄于1867年6月28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凯琴铁成。他是一个当地富有的硫磺商人的儿子,被父亲指定为商务上的继承者,然而,皮蓝德娄对做生意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在家乡中学毕业后,先后进入帕勒莫大学和罗马大学,尔后又留学德国,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文学和语言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892年回国后在罗马高等师范学校当教师。并结识了真实主义流派的理论家卡普安纳。皮蓝德娄早期作品《被抛弃的女人》明显地受到维尔加、卡普安纳为代表的真实主义的影响,作品注意人物的内心感受,笔触细腻真切。从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卡尔》、《老人与青年》、《一个电影摄影师的日记》等起,他的创作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开始逐渐脱离真实主义。除小说创作以外,他的主要成就还显示在他的戏剧创作上。《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亨利四世》等,使他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当我需要你》被好莱坞改编搬上了银幕。

  皮蓝德娄亲往瑞典领奖。斯德哥尔摩的皇家剧院演出他的成名作《诚实的喜乐》。瑞典王室几乎全部出席观赏。那晚的演出极为成功,观众向他报以无比热烈的鼓掌、赞扬及拥抱祝贺。

  在竞选风波中脱颖而出

  ——1936年获奖者: 〔美国〕欧金·奥尼尔(Eugene O′ Neill)

  1935年,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因无法在表决会议中达成协议而停发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样做虽然不同寻常,却是符合规定的。因为按照诺贝尔奖颁奖章程:“瑞典学院可以每五年停颁一次奖”。不过,话说回来,自1901年起,诺贝尔文学奖除战争的原因外,尚未因其它原因停颁过。类似象1935年这样形不成决议而停颁文学奖还是首次。当时,在一般人眼中,奥尼尔乃是美国戏剧家里头最伟大的一位,同时也是唯一在欧洲拥有观众的一位。因为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兼学院常任秘书霍尔斯陶穆对奥尼尔并不很欣赏。193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停颁,其焦点就在对奥尼尔这一人物的争论上。“就其影响而言,奥尼尔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然而,由于他偏爱描绘错综复杂的感情,偏爱处理复杂的情节,再加上他的技巧虽奇而不能制胜,因此,观众很快就感到兴味索然了。他的作品涵盖面相当窄,而且,几乎毫无格调可言——这两点使他无法在他国内大行其道。虽然我们应当承认,奥尼尔凭藉着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大批人物,但他拙于心理剖析,只会弹奏着一根简直要绷断了的“单弦琴”…… 此外,他曾推出如此多拙劣的作品,我们应当考虑,是否有必要原谅他的错误?”这是霍尔斯陶穆在奥尼尔报告中对奥尼尔的文学成就的评价。就这样,在瑞典文学院里,“奥尼尔支持派”和“奥尼尔反对派”形成了对峙。

  事实上,远在奥尼尔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当欧洲所有的戏剧院都还没有演过奥尼尔的作品时,他的若干重要作品便已成功地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演出了。知道这点之后,再去读霍尔斯陶穆那份无比严峻的研究报告,任何人都会大感惊讶的。正在这时,“奥尼尔支持派”大张旗鼓地对奥进行宣传,再加上奥尼尔的戏剧,如《安娜·克里斯蒂》、《奇妙的插曲》、《榆树下的欲望》、 《哀悼》等,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的成功演出,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宣传。批评家的著文说奥尼尔的作品是美国的伊丽莎白时代,还有的人称奥尼尔的戏剧是古希腊剧的再版,他的戏剧天赋是可以和瑞典本国的戏剧家斯特林堡相抗衡。到了1936年,霍尔斯陶穆就有些“悔悟”而一改对奥尼尔的态度,奥尼尔的支持者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使他从这场竞选风波中脱颖而出。

  奥尼尔以“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的评语而获奖。在颁奖典礼上,霍尔斯陶穆极力推崇这位曾遭他批评过的得奖人。可惜,奥尼尔在美国病倒,美国驻瑞典领事代为他领奖。

  奥尼尔于1888年出生在纽约一个演员家庭,在康涅狄格州读书,上过一年普林斯顿大学,1912年回康涅狄格州当记者,同时开始文艺创作,1920年发表的两部多幕剧《天边外》、《琼斯皇帝》开始确立了他在戏剧方面的重要地位。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的代表作有《榆树下的欲望》、《奇妙的插曲》、《哀悼》、《伟大之神布朗》等,颇受美国评论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位有国际声誉的戏剧家曾于1920年、1922年、1928年、1957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奥尼尔于1953年病逝。“隐士”的春天

  ——1937年获奖者:[法国]马丁·杜·加尔(Roger Martindu Gard)

  素有“隐士”之称的法国小说家马丁·杜·加尔,平时性情孤僻,喜好沉默思索,极力避免在公共场合露面。当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降临到他头上的时刻,他从一个“沉默寡言的隐士”一跃而成为“电影明星”般的人物。他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在市政厅的传统性的宴会上,他当着五千多名来宾的面,平生第一次发表公开演讲,把获奖喻为自己生命的“春天”,感谢瑞典文学院对自己的褒扬。

  瑞典文学院将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马丁·杜·加尔,是“由于他那一系列名为《提波家史》之小说表现的强有力艺术性与真实性”。他是第六位获奖的法国人。

  出马角逐这届文学奖的侯选人共有三十六位,其中包括梵乐希、狄哈梅、季欧诺。季欧诺是由好几千名崇拜他的法国人及美国人推荐的。伟大的法国诗人克劳代尔首度参加角逐。北欧舆论界虽然并不怀疑马丁·杜·加尔的成就,可却不屈不挠地支持芬兰小说家兰帕,竞争相当激烈。

  马丁·杜·加尔从1934年首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起,一直是竞争场上较活跃的“老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