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体面”生活,都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和肮脏的交易上的本质问题。1926年,他没有去瑞典亲自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却于五年后访问苏联,并在莫斯科度过了他的七十五岁寿辰,高尔基写信向他祝寿,并称他是“勇敢的战士”。

  萧(伯纳)于 1950年 11月 2日在圣劳伦斯的乡间别墅里逝世。

  第二位女作家获奖

  ——1926年获奖者: 〔意大利〕葛莱西雅·黛莱达(Grazia Deledda)

  192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搁置了一段时间,等到翌年才颁给萨丁尼亚的小说家葛莱西雅·黛莱达。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史册上,是第二位女作家获奖。

  黛莱达远在1913年便已经被提名,当时她才四十一岁。那一年,她是由意大利本国科学院的一些院士们推荐的。瑞典驻意大利的大使也支持黛莱达。虽然瑞典和意大利双方热心人士鼎力支持这位女性作家,但后来还是没有成功。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第一位东方人家、印度的诗圣泰戈尔。直到1927年,诺贝尔基金会的会长、年高德重的修克教授也出面支持黛莱达,这时,时机才终于成熟。

  在192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场上,黛莱达的对手们也非常有利,除了本国有几位影响颇大的诗人、史学家外,还有两位在二年后和三年后分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挪威小说家温塞特和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值得庆幸的是,这两位颇有希望获奖的作家由于没有按照瑞典文学院的规定的期限送来符合规定的推荐书而被取消了资格,这对黛莱达来说,无疑减少了两位竞争对手。

  黛莱达亲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在受奖仪式上,她没有发表任何正式的答谢演讲。

  这位女作家1875年9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中部奥罗城一个很有声望的家庭里,父亲是当时的努奥罗市的市长,从小聆听大人们在夜室里讲述有关撒丁岛的古老传说,她还经常到乡村里、海滩边去游览,与村民和渔夫们产主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种环境促使下,她十五岁便开始文艺创作,她以短篇小说为发端,逐渐走上长篇小说的创作道路。她的创作风格明显地受到以维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义的影响,也涉取了西西里的民间语汇,具有朴实、自然、生动的写实文风。早期作品《正直的灵魂》(1895)、《恶之路》 (1896)均以犯罪、忏悔为主题,描写了撒丁岛人在古老的宗法制度下所涉及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二十世纪初期,她着力创作了《埃里亚斯·波尔托卢》、《灰烬》《风中节苇》等小说。《山上的老人》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897年,黛莱达嫁给了一位来自意大利半岛上的知识分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她随丈夫迁居罗马。在那里,她又创作了《孤独人的秘密》、《阿纳莱娜·比尔希尼》等作品,1936年8月15日,黛莱达逝世于罗马寓所。

  1926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由于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且以深刻而又同情的态度处理一般人类问题。”“彩球”抛向哲学圈

  ——1927年获奖者:[法国]亨利·柏格森(Herri Bergson)

  1927年的诺贝文学奖授予以哲学著作为主的法国著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将文学奖的“彩球”抛向哲学圈,这在整个诺贝尔文学颁奖史上并不多见。哲学家获奖虽不系诺贝尔文学奖的“正统”,但它符合人文学科的范略。

  在这一届的竞选中,虽然被提名的侯选人有三十六位,乍一看,选择一位合适的得奖人并不困难,但拿着报告书一个一个细选,条件特别优越的只有三四人。瑞典学院认为,颁奖给他们可以提高此项大奖的身价。因此,1927年的文学奖几乎没经过讨论就颁给了由一大群法国学者及作家推荐出来的伟大哲学家柏格森。

  其实,早在1912年,柏格森就被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位会员推荐。接着,瑞典文学院在审理和研究有关柏林森的推荐书时,还同时委托了两位著名的北欧哲学家撰写一份材料翔实的研究报告,1913年至1914年,他们写了两份有关柏格森的研究书。此时的柏格森在瑞典文学院的会议桌上,正成为一个火烧火燎的“爆星体”的人物,人们预料,他完全有可能在近年度获奖。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的文学奖因战争而停颁。直到 1927年获得该年度的文学奖,柏格森从首次提名起足足等了十五个年头。由此可见,这看似平易却艰辛的夺魁,饱含着哲学巨匠柏格森多少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努力。

  柏格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年已经六十八岁了。瑞典文学院给他授奖的理由是:“由于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及表达的卓越技巧”。由于柏格森身患重病,全身瘫痪,已经很多年无法走动了,因此,他只得通知瑞典文学院,由于健康的原因,他无法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后来,法国驻瑞典大使代为他领奖,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致谢辞。

  柏格林于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其父母均属犹太人。早在大学预科学校求学时他就对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1889年他以文学博士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后任中学、大学哲学教授。1913年赴英、美讲学,并任英国精神学会主席。1919年他返回法国进入法兰西语言科学院。此后从事国际事务和政治活动的研究。柏格森自在中学和大学任教期间开始,写下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有发表于1900年的《笑的研究》,发表于1911年的《变化的知觉》,发表于1919年的《精神力量》及《绵延性和同时性》(1922)、《思想和运动》 (1934),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笑的研究》中研究了喜剧的源泉。艺术在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中占有相当优先的地位。

  1941年1月4日,柏格森因病逝世于巴黎,时年八十三岁。

  受国王恩宠的荣耀

  ——1928的获奖者: 〔挪威〕希格丽·温塞特(Sigrid Undset)

  192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争夺赛,经过几番剧烈的角逐,挪威女作家希格丽·温塞特一举夺魁。她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强人,也是挪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三人。挪威国王破例地将“圣奥拉卡大十字勋章”赠给了这位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女作家。

  那一年,温塞特除了与国内的几位作家和其他国家的强手拼夺“桂冠”外,还面临着另外两位女作家的挑战。一位德国诗人兼小说家胡哈,另一位是西班牙小说家艾斯庇纳。艾斯屁纳极为她的同胞们所敬爱,当她还在世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她的故乡桑坦德镇为她立了铜像,她这番出马,有一大群德里士林的西班牙文人在背后大力支持。她的一生以小说创作为主,作品大多反映被奴役的妇女的痛苦。她 1920年发表的《死亡者的金属》是她致力完成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1927年获西班牙国家文学奖。另一名竞争势力较强的对手胡哈,青年时代曾学习过历史、哲学和语言学,获得过博士学位。她描写豪门大族衰落的长篇小说 《从胜利巷出来》以及反映德国三十年战争的史诗式作品《德国的伟大战争》等,有人认为她是近代德国进步的资产阶级文学中,贡献和成就仅次于托马斯·曼的一位重要作家。

  在众多的选手中,温塞特以她著名的三部曲《克里斯汀·拉佛兰斯达忒》而力挫群雄。这部长篇小说以十四世纪上半叶的古勃朗斯特伦和特伦特拉格为背景,再现了中世纪的历史,同时生地描述了女主人公克里斯汀在热烈追求爱情,力求摆脱社会习惯势力的束缚过程中的复杂心理。这部作品在1920至1922年间陆续发表。1922年,温塞特因这部作品而首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侯选人。那年提供瑞典文学院讨论的有关研究报告对温茜特的这部作品赞赏备至。那位教授这样写道:“在当代文学中,只有廖廖几部作品能跟温茜特的《克里斯汀·拉佛兰斯达忒》相比,这部作品已成为挪威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从这一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这部巨著的热烈崇赏的程度。1928年,瑞典文学院以“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而授予温塞特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温塞特于1882年5月20日出生在丹麦开伦特堡,十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这对她的生活和思想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