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次醇魏问讼笏茄芄话颜嬲氖颂旄澈椭钗凰郎偷睦硐胫饕迩阆蛉诔梢惶濉蛘吣芏缘贝⒐难е兄艘磺阆蚴┮匀绱司薮蟮某寤鳌!�

  1923年,由于叶芝的声誉在瑞典文学院越来越高,诺贝尔委员会的会长霍尔斯陶穆主动为他提名,叶芝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自然十拿九稳。人们称他是幸运的中彩者。

  叶芝于1865年6月13日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画家的家庭,自幼接受文艺方面的熏陶,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承袭了十九世纪后期唯美主义的风格。1891年,叶芝和诗友们建立了“诗人俱乐部”、“爱尔兰文学会”。1894年他的著名诗剧《心愿之乡》在伦敦上演、使叶芝一举成名。叶芝后期的诗歌愈来愈趋向于成熟。诗中融贯着象征意义、哲理性、现实主义三种因素,诗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代表作有《钟》、《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等。1923年,叶芝终于以他的诗歌博得欧洲各国广泛的读者,瑞典文学院以“由于他那种永远充满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的评语,授予他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叶芝1924年写过一篇叫做《瑞典的厚礼》的文章。刊登在《伦敦信使报》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从贵国国王手中接受贵国学院赐予我们这份殊荣时,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年轻人的幽魂站在我的一边,另一边则应该站着一个活生生的、精力旺盛的老妇人。”叶芝的这一意念、充满了抽象的象征主义遗风。叶芝1939年1月28日死于心脏病,遗体安葬在法国的罗盖勃罗纳的坟场。1948年,依叶芝生前的遗愿,他的灵柩迁回故乡。幕碑上镌刻着他生前写就的壮丽诗句:“冷眼看待生与死。”

  不幸者的大幸

  ——1924年获奖者: 〔波兰〕拉迪斯拉斯·S·莱蒙特(Ladislas Stanislas Reymont)

  1924年,瑞典文学院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以压倒多数的赞成票通过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小说家拉迪斯拉斯·S·雷蒙特。这对全身瘫痪、刚走过生命的第五十六个年头,将要奄奄一息的不幸者——莱蒙特来说,确实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大幸。

  有人说,莱蒙特的获奖与1920年挪威作家汉姆生获奖有点近似:均以一部作品叫响夺魁,这一点只要看瑞典学院所发布的赞词便可明了。根据学院的赞词、莱蒙特之所以获奖乃是“由于他那部伟大的民族史诗——《农民》。”

  参加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角逐的共有八十六位著名作家,其中包括莱蒙特的同胞——泽龙斯基。泽龙斯基的成就与竞选的条件虽不见得比莱蒙特优越,也并不比莱蒙特逊色。而泽龙斯基是在波兰舆论界的倾力支持下出马竞选的,莱蒙特的声势不及泽龙斯基浩大。就纯粹艺术以及文学价值的观点来说,瑞典文学院的抉择可以说是相当公正的。莱蒙特的农村四部曲纵使称不上是一部“民族的史诗”,也是一部傲世之作,泽龙斯基的作品虽然充满了高贵的爱国情操,却不能与雷蒙特的作品相提并论,几乎所有的斯拉夫文学专家都同意这一点。但也有人提议将这一届的奖金仿效1917年的做法,在两位波兰作家之间平分,诺贝尔委员会没有采纳这一意见。参加这次大赛竞选的还有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萧伯纳、黛莱达、托玛斯·曼等。

  莱蒙特于1868年5月6日出生在波兰中部罗兹省罗兹城效区的大科别拉村,父亲是一位贫穷的乡村教堂的风琴师。由于家境清贫,少年时代便外出流浪,学过裁缝,当过肩挑小贩、铁路职员,长期的流浪生活,使他对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波兰资本主义有着广泛的了解,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他早期的短篇小说《母狗》、《正义》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获奖作品《农民》由《秋》、《冬》、《春》、《夏》四部组成。小说通过对富农波利那一家在错综复杂的农村斗争中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 1905年革命前后在沙俄占领者统治下的波兰农村的社会状况,雷莱特以细致的笔触,刻画出沙皇占领者的凶狂狡诈和地主村长勾结外敌,压迫贫苦农民,出卖民族利益的丑恶面目。歌颂了波兰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反抗沙俄侵略的英勇斗争。《农民》的发表,使莱蒙特享有世界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荣称。

  莱蒙特晚年还写了《在普鲁士的学校里》(1909)、《幻想家》(1909)、《吸血鬼》(1911)和长篇小说《一七九四年》三部曲 (1914—1920),由于他晚期思想趋向保守,这些作品的价值无法与《农民》相比拟。莱蒙特1952年12月5日在华沙病逝,终年五十七岁。“勇敢的战士”

  ——1925年获奖者: 〔英国〕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在1925年颁发的,它被延了一年,于1926年和该年的奖金同时颁发。当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到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萧 (伯纳)身上时,他非常幽默地说:“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当时有一家新闻社报道了萧 (伯纳)对于记者的谈话。肃说:“这件事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没写半个字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从这位大师的幽默感中,可以窥见萧(伯纳)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据说,他不仅对诺贝尔文学奖是这样,对其他荣誉和头衔也是这样。他认为,人活着不应该追求虚荣和名誉。

  在诺贝尔文学奖角逐场上,萧 (伯纳)是一群“老兵”当中的一个,他的名字一再被提出,他的作品也曾被考虑,被扬弃,然后再度被考虑。十四年前,也即是在1911年,萧(伯纳)已在世界文坛上赫赫有名,首次被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诗人墨累伊所推荐,成为1911年度的候选人。当时诺贝然的常任秘书威尔生对萧伯纳没有好感,便以所谓的“太会诡辩、无情、不文雅”为理由而未被竞选上。1921年,他又被一批瑞典学者提名,被列入竞争侯选人之一,不过,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将他列在名单的第三位,结果又一次落选。1923年,萧(伯纳)以他的唯一著名的大型悲剧《圣女贞德》轰动整个欧洲文坛。并且 《圣女贞德》在英、法、德、瑞典等国一再被搬上戏剧舞台,造就了一批戏剧女明星,萧 (伯纳)的名声也随之大震。这一年,他再度被提名。瑞典文学院院士霍尔斯陶穆的支持态度较之1921年更加积极,三年前的“慢三步”一跃而变成为“上头牌”。在授奖大会上,霍尔斯陶穆对萧(伯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萧(伯纳)接到瑞典学院以“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励性的讽刺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的评语而获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通知时,他表示出一种冷漠的态度。在朋友的再三劝导下,他才领了那张奖状,并把它挂在别墅墙上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他将所得的六千五百英镑的奖金用来建立了一个英瑞文化基金会,以褒奖和扶持后起的作家们。他的这一措举得到了文坛有识之士的齐声喝采。革命导师恩格斯曾以“萧作为文学家,他是很有才气和敏锐的,但作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却微不足道,尽管他很正直,也不追逐名利”的评价,高度概括了他对待荣誉金钱的态度。

  萧(伯纳)于1857年7月26日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父亲是个小公务员,母亲是个有才能的音乐家。萧 (伯纳)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父亲经商失败不能养家,他因经济困难无法上大学,十五岁就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当缮写员,后为出纳。1879年,他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未成熟》,但遭到出版商的拒绝,未能出版。1884年,他参加了英国改良主义的“费边社”,并成为该社的领导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萧 (伯纳)当上了伦敦市参议员。萧 (伯纳)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又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几乎活了整整一个世纪,创作活动达七十一年之久,共写了五十一个剧本,五部小说和几百篇论文。《华伦夫人的职业》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剧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体面”生活,都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和肮脏的交易上的本质问题。1926年,他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