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坛上最有影响力、最有说服力的大奖。一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就意味着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肯定,而且获奖者都能给他的民族和国家带来光荣和骄傲。本书分上、下两册,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届获奖者的生平和文学实绩,帮助读者了解诺贝尔文学奖九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前言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 京

  前   言

  诺贝尔文学奖是带有世界性声誉而规模宏大、奖金丰厚的诺贝尔奖的一种。如果把获奖者比做嵌耀在天际一颗耀眼的星星的话,那么,本书描绘的是活跃在二十世纪近百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坛上的发人深思的群星组成的灿烂蓝图。

  诺贝尔文奖共分物理、化学、医学 (包括生理学)、文学、和平五种,从1969年起又增设了经济学奖。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在意大利圣雷莫逝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其中有硝化甘油、雷管、固体炸药等,共获得八十五项发明的专利权。从年轻时候起,他对和平事业非常关心,希望用自己的发明消灭战争,造福人类。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三千一百二十二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

  把利息作为奖金,来奖励世界上在科学、文学和和平事业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诺贝尔奖金的由来。

  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瑞典文学院还特地从它的院士中组织了一个诺贝尔委员会,专门负责评比竞选事宜。每年12月10日于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发奖仪式。获奖者被授一份获奖证书、一枚带有诺贝尔头像和铭文的金质奖章和一定数量的奖金。奖金数目取决于当年利息收入,每年数字不等。从1901年起,几乎每年颁发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其间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停颁了七年,这七年是1914年、1918年、 1935年 1940—1943年。

  按照诺贝尔先生的遗嘱,文学奖的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瑞典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获奖者不受国籍的的限制。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它受到评比标准和地理位置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所谓“最佳作品”,当然是以他们的政治、艺术标准为前提;同时,在二十世纪初,象瑞典这样的国度,它不可能广泛地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因此,也不可能做出完全合理的评选。它从开始就在欧洲几个国家内实行一年一度的“配给制”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它还涉及到推荐书、初审报告的强弱,以至于瑞典文学院的个人交往等诸因素。象中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竟没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象托尔斯泰这样的世界文坛巨匠竟被拒之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门槛”之外,显然有它的不合理性。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实践证明:尽管确实有世界性影响的伟大作家获奖,但统观全貌,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不伟大。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和强烈的竞争,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学活动中的权威性也不应忽视。获奖的作家、作品,在世界和本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促进世界文学繁荣发生了一定的作用。

  为加强对诺贝尔文学奖全面情况的了解,拓宽人们视野,提高其文学艺术的素养和鉴赏力,我们特意编写了《文坛群星》一书,介绍历届文学奖的评比背景,人物简历,重要作品,甚至内部争斗等。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从作家们经历不同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中,也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诸如,作家的成功之道是什么?独创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世界观怎样指导着作家的创作等。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书籍,特此鸣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不周之处,谨请识家、读者批评指正。

  诱人的“桂冠”之首

  ——1901年获奖者: 〔法国〕阿尔芒·苏利-普吕多姆(Rene Sully—Prudhomme)

  当影响深远、规模宏大、奖金丰厚而被视为整个世界最重要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开场锣鼓敲响的时候,多少文豪墨客,学者骚人纷纷登场,竞赛一开始就呈现出激烈角逐的局面,面对使获奖者“一夜成名”魔力的第一顶诺贝文学奖“桂冠”,他们无不发出渴求而羡慕的惊叹:多么诱人的“桂冠”之首。

  在首次诺贝尔文学奖庞大的角逐阵营中,波兰推出了著名作家显克维支;德国则推出了三位作家——一位诗人,一位文史家、一位歌谣作家,而法国的一名著名科学家伯希洛以他的院士身份保荐左拉参加竞选……陆续寄到瑞典皇家学院的那些建议书及推荐函,为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文坛勾勒了一个壮阔的轮廓。

  颇有意思的是,在这场诱人的“桂冠”之首的争夺中,还发生了一件“拉关系”的插曲。一位名叫瓦耶西·哈多特的作家(他曾为岳父写过一本传记—— 《巴斯特传》),在法国文艺界交游甚广,他利用这种关系,促使一名作家、院士把他推荐给瑞典文学院。但后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