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斷者……。 何故爾?佛一期化物,明於頓漸,頓教雖說,漸教
未彰,故不明四意也。 所以不明者,彼經明小隔於大(案:此為
「明大隔於小」之铡缑@如啞。 覆於此權,未顯其實……,
故言無權實也。 言無本跡者,彼經未發王宮生身之跡,寂滅道場
法身之跡,未彈指謦欬發久遠所得生法之本,故言無本跡。 言無
緣了智斷者, 不明小乘根性及有心之者本自有常住之因,當剋智
斷菩提之果,故言無也。( 裕А13)
由此中我們可得為何華嚴教只具前六義,其原因在於華嚴是屬頓教,於
有關漸教之內容則闕如,故不具權實、本跡、緣了、智斷等四義,可說
此四義皆因於漸教而說,華嚴未彰漸教義,故不明四義。至於何以不具
有此四義之詳細理由,文中舉例作了詳細之說明,如言華嚴只談大乘法
,而不談小乘法,即「明大隔於小」,所以不備權義;因覆於權,所以
也就無有於權中顯實,故不備實。合而言之,不具「權實」義。其它如
「本跡」、「緣了」、「智斷」何以華嚴教不具備,此可參引文部份,
不詳述之。倒是值得一提的,是華嚴教何以不具有「緣了」義,此在於
華嚴教並不闡述小乘根性及凡夫等人本自有常住之因。由此也可以看出
因涅槃教廣談眾生皆有佛性,本自有常住之因,因而五時教中唯涅槃教
具有緣了義(此部份於下列論述浬槃教時再細說)。
接著論述方等教及般若教何以只具六義,如《觀音玄義》云:
若約方等教, 對小明大,得有中道大乘,人法至冥顯兩益等六意
。然猶帶方便,眨毂娚什坏谜f權實等四意。(裕А14)
又云:
若明般若教, 雖未會小乘之人,已會小法皆是摩訶衍,但明人法
等六意,亦帶方便,未明權實等也。(裕А15)
上述兩段引文,第一段引文是就方等教而言,第二段引文是就般若教而
言。方等教雖
───────────────
(裕А13) 同上。
(裕А14) 大正34?878中。
(裕А15) 大正34?878中。
對小乘說明大乘法,然仍猶帶方便來眨毂娚圆痪哂惺x之後四
義。般若教雖已開會小乘法皆是大乘法,然亦帶有方便(即未明小乘人
乃大乘人),所以不具四義。此也可以看出方等、般若不具十義之後四
義與華嚴教情形是不同的,華嚴教在於未明小乘法,而方等教、般若教
雖已涉及了小乘法,然卻仍猶帶方便,未進一步開權顯實。
至於法華教之情形如何?如《觀音玄義》云:
法華教則會小乘之人, 汝實我子,我實汝父,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開權顯實,發本顯跡。了義決定,不相疑難。 故知法華得明中
道人法至本跡八意,前諸教所不明,法華方說。( 裕А16)
此說明了法華教之特色,在於「權實」、「本述」二義,於前四教所未
明的,將之開顯出來,即開權顯實,如《法華經》〈信解品〉等所說,
會小乘之人,汝實我子,我實汝父,及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將小乘法
一一開顯為一佛乘。所以是了義決定,不相疑難。此為法華教之特色,
具十義之前八義。
而涅槃教的情形又是如何?《觀音玄義》云:
若約涅槃,即有二種,所謂利、鈍。 (利根者)如身子(案:指
舍利佛)之流,皆於法華悟入,八義具足,不待涅槃。 若鈍根弟
子於法華未悟者,更為此人卻討源由,廣說緣了明三佛性。 ( 裕
17)
此段中,首先說明眾生有兩種根性──利根與鈍根。利根者於法華時教
開權顯實發本顯跡,就能悟入諸法實相。縱使鈍根者,聽聞了法華教義
,也能成為醍糊味,如《觀音玄義》云:「若法華八意,於鈍人成醍糊
」(裕А18)。然而,卻有一類的眾生未能於法華教 「開權顯實」「發本
顯跡」的教義中悟入實相。因此,佛於涅槃時,憐憫此類眾生,特為其
卻討源由,廣明三因佛性之道理,令眾生了知本自有之的性德種子──
了因種子、緣因種子,由之起修行,證得非緣非了的正因佛性──實相
之道理。故《觀音玄義》接著說:
───────────────
(裕А16) 同上。
(裕А17) 同上。
(裕А18) 大正34?878下。
182 頁
若論性德了因種子,修德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 性德緣
因種種子,修德成解脫,(究竟即成)斷德涅槃。 若性德非緣非
了即是正因,若修德成就,則是不縱不橫三點法身。 故知涅槃所
明,卻說八法(指八義)之始,終成智斷。( 裕А19)
此明顯地指出涅槃教之特色,在於說明八義(指人法至本跡等八義)之
始──「緣了」二因,以及八義之終──「智斷」二德。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涅槃教提出三因佛性,以作為修德之依據,
如下表:
(性德) ─→ (修德)
即
了因佛性 般若──智德菩提
緣因佛性 解脫──斷德涅槃
正因佛性 法身
而以此性德(因)修德(果)之因果關係,來引領眾生修行,亦即以「
緣了」之因性及「智斷」之果德,明修行之始(原因)終(結果),以
便鈍根秉此而行,而悟入非緣非了之正因佛性,以及非智非斷之法身德
。
第三節 《觀音玄義》性惡之涵義
第一項 「緣了」所扮演角色之確定
從前節的論述中,得知對「觀世音」「普門」之「人法」,乃至「
本跡」等八義作根源性的追溯,為「緣了」所要扮演之角色,亦是涅槃
時教所要宣說的教理,且為涅槃教之特色(其它五時教中皆不明此)。
而為什麼要從事於作根源性的論述?無非應吣愁惐娚ぉもg根眾生而
說的法,此一類眾生歷經了前五時(華嚴至法華時)仍無法悟入實相。
因此,佛陀為未能悟入的眾生於臨入滅的涅槃時,宣說本自常性,佛性
之道理,如《觀音玄義》云:
若鈍根弟子於法華未悟者, 更為此人卻討源由,廣說緣了,明三
佛性。 (裕А20)
所謂「三佛性」,即是三因佛性,是指緣因佛性、了因佛性、正因佛性
,此是藉由緣了因之探索,以凸顯非緣非了的正因佛性。此可看出緣了
所扮演之角色。
───────────────
(裕А19) 大正34?878中。
(裕А20) 大正34?878中。
183 頁
若我們歸迹队^音玄義》「釋名」之「通釋」部份所論及的「緣了
」內容,加以前後文之對照,將有助於吾人對「緣了」之理解。茲摘於
下:
一、列名:1。人法、2。慈悲、……9。緣了、10。智斷。
┌ 觀──卻討根本
│
二、次第:緣了┼
│
└ 教──卻討源由
三、解釋:「了」是顯發,「緣」是資助,資助於「了」,顯發法性(
即正因佛性)。
四、料簡:有關料簡緣了部份,抄錄於本節第二項中。
從上述四項中之列名十義部份,可看出「緣了」是置於第九義。而從十
義之次第中,不管是就「觀」或「教」來看,「緣了」本身所扮演之角
色,在於探討「人法」至「本跡」等八義之根本源由,亦可說在探討「
觀世音」「普門」自行化他之根本源由。藉由對「觀世音」「普門」作
根源性之探索,為「緣了」所要處理的問睿4思袋c出了「緣了」所扮
演之角色──探索根本源由。就第三解釋部份而言,則是進一步闡述「
緣」與「了」彼此之間的關係。首先是以「顯發」解釋「了」,以「資
助」解釋「緣」,此二者的關係──是以「緣」資助於「了」,以便「
了」來顯發法身。從這一層的關係中,可以看出「法身」(正因佛性)
須經由「了因」般若之觀照,才能顯發出來,然而若洠в小妇壱颉篂橘Y
助,「了因」則無用武之地,亦即必須有「緣因」為資助,「了因」才
能產生作用。而此目的在於顯發法身,顯發正因佛性,顯發實相。
(裕А21)且因諸法本寂滅,言辭相亦寂滅不可以言宣,則須假藉「緣」
「了」為方便,以此方便顯發法身,如《觀音玄義》云:
以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