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事业,而由一家特许机构统管其事。对身体不健康,禁止在台居住或身份不明者不许渡台。
    特许经营大陆劳工输入业务的企业,最初为南美移民大陆殖民会社兼营,继而由新设之台华殖民合资会社专营,该公司后改称南国公司。南国公司总部设于台北,厦门、福州设立专门店,基隆、淡水、台南、汕头、东京(越南北部)设出张所,同时在各地雇用买办与申请者接洽,并办理相关手续。
    南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到1940年面临了困境,“七七事变”后,台湾人作为汉民族,他们在战争中究竟站在哪一边,已引起日本人的关注,而在台工作的大陆劳工是交战国公民,他们的动向则更使日本殖民者感到担忧。出于所谓“维持治安”、“防范间谍”的考虑,总督府强化了对大陆劳工赴台的控制。战时在台大陆劳工许多都依照国民政府的指令撤离,输台劳工业务几近停顿。这就使得以此为主业的南国公司陷入经营窘境。于是,由一家具备官方背景的“国策会社”来接手此事便成为总督府的优先选择。1940年6月,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正式承办大陆劳工赴台事宜。从此,大陆劳工输台事务纳入殖民当局的直接监督之下。
    这一时期输台劳工限制条件逐渐强化,每年大陆劳工赴台限1万人,当局在认为必要时可予增减,拓殖会社须交纳1万元保证金,并且必须执行当局的相关命令。赴台劳工须按指定日期、指定船只在指定之地点登陆,台湾拓殖会社人员上船验证劳工渡航证明书。然后接受官方调查,换发上陆许可书,劳工在台期间应随身携带。返回大陆时,向由台拓人员审查其滞台期间有无违法情形,交付归返证明书方可成行。
    尽管当时属战争时期,台湾企业对大陆劳工的需求依然存在,如金瓜石矿山在1940年5月曾申请招入1000名大陆劳工。此外,日本ァルミ会社、台湾电力会社、台湾工业协会等都提出类似请求。但根据统计,自台湾拓殖会社接办之后,直至1943年中,“没有一名劳工从对岸中国渡台”涩谷长纪、松尾宏:《台湾的华侨》,《台湾经济年报》昭和18,第418页。。究其原因,大致在于大陆沿海居民本身饱受战乱侵扰,无意外出务工,加上国民政府严厉封锁措施并限制民众与敌方来往,劳工亦无法外出。故日人称,只要这种“异常状况继续存在,大陆劳工便无望渡台”。涩谷长纪、松尾宏:《台湾的华侨》,《台湾经济年报》昭和18,第418页。
    日据时期的赴台劳工,除了在申请渡台、办理相关手续、在台滞留等等各方面都受到严格审查和限制之外,其在台务工期间的待遇也是很低的。在身份上,他们被视为外侨中的“华侨”,却无法享有其他国家侨民所拥有的权益。外侨不必纳入保甲体系,大陆劳工却必须受其约束。在刑罚上也受到不人道的笞刑待遇,而其他外侨则免受。经济待遇上,其工资比之日本人低自不必说,较之台湾本岛人亦低20%多,并且不得在台拥有土地所有权,不得设立单独的株式会社,等等许雪姬:《台湾中华会馆成立前的“台湾华侨”(1895~1927)》,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所以台湾学者称:“台湾总督府如此不友善的待遇,使华侨在台成为三等国民。”许雪姬:《台湾中华会馆成立前的“台湾华侨”(1895~1927)》,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

7大陆赴台劳工结构分析

    台湾作为一个主要由移民开发建设起来的地区,其社会人口构成中,祖籍福建、广东者占绝大多数。据1926年的统计,全台汉人中祖籍福建者占83l%,祖籍广东者占156%,其他省籍仅占13%,它基本上反映了日据前台湾移民历史的发展状况。
    日据时期大陆赴台劳工籍贯与此前相比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历史上的移民行为在台湾处于殖民地社会下的一种特殊的延续。
    显然,来自福建的劳工占了绝对的优势,一般在总数的90%以上。紧随其后的是广东、浙江。但是,1929年后,浙江劳工异军突起,超过广东而占据次席,江西劳工数亦急剧增加,这是台湾移民史上从未有过的事。不过,仔细分析后发现其原因是当时基隆煤矿、金瓜石金矿大量招收矿工所致,应属偶发现象。在赴台大陆劳工中福建省内以闽侯、惠安为主,其次为长乐、安溪、晋江、仙游、莆田等;广东省内以潮阳为主,其次为饶平、大埔、梅蕉岭、澄海等;浙江省则以瑞安、平阳为主,其次为永嘉、玉环等。从职业分布情况看,制茶工几乎全部是泉州人,人力车夫原为漳州、泉州人,后兴化人(莆田、仙游)占六成以上,鞋匠以漳泉人居多,而福州人占据了大部分厨师、理发及制贩豆腐的职位,此外,来自福州地区的木材工人也不少,但后来又让位于浙江温州人,裁缝工多为福建人、杂役夫为福州、温州、江西人,渔夫为汕头、泉州人,而编织工则是这些劳工家属充任。
    以往大陆移民赴台主要港口为厦门、蚶江、汕头、闽江口,其中厦门为最主要口岸,登陆口岸除安平、鹿港、淡水外,沿岸还有许多大小港    湾可供私渡登岸。日据时期两岸往来航路趋于集中化,出发港有厦门、福州、汕头,到达港有淡水、基隆、台南、高雄,值得注意的是,从福州出发的劳工在1930年代中期超过了厦门,相对应的自基隆登岸者占了80%左右,而从台南上岸者几乎没有,这跟清代及其以前的情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仅以1935年为例,以出港地分,厦门5681人,占38%;福州7762人,占52%;汕头1156人,占8%。以登陆地分,淡水904人,占6%;基隆12233人,占81%;高雄1897人,占17%,台南为零。涩谷长纪、松尾宏:《台湾的华侨》,《台湾经济年报》昭和18,第426页。从大陆劳工在台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在台北州,其次为台南、高雄。1940年大陆劳工在台北州占5216%,台南州占1551%,高雄州占1401%,台中州占823%,花莲厅占435%,新竹州占394%,台东厅占155%,澎湖厅占015%。涩谷长纪、松尾宏:《台湾的华侨》,《台湾经济年报》昭和18,第422~423页。这种分布状况与台湾近代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是相一致的,毕竟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就业机会较多。
    从表中资料结合松尾弘等提供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大陆劳工赴台有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21年,第二次是1930年,第三次是1935年;而明显的渡台低潮有两次,一为1932年,一为1938年后基本上停止。离台返乡也有两次显著的变动期,分别是1931年和1937年。至于影响大陆劳工赴台人数起伏的因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日本殖民当局政策。前面我们曾经谈到,台湾总督府针对大陆劳工赴台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总的精神是严格审查赴台人员,限制赴台人数。因此,大陆劳工赴台一直只能以低水平的程度缓慢增长。显然,台湾的殖民地地位,使得数百年来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正常发展被打断,此后台湾汉族人口的增长中,外来人口影响力便大为减弱。
    其二,两岸关系。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两岸关系不能不受到中日关系大环境的制约,大陆劳工赴台同样如此。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两国成为交战国,在台湾的大陆劳工该年离台返乡数创下了日据时期最高记录,达2万余人,而渡台劳工数则在第二年降为零。
    其三,台湾经济景气状况。相关研究表明,1912~1940年间台湾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达6%左右何保山:《台湾的经济发展变化(1860~197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81页。,工厂职工数从28548人增至78571人(1937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统计处主编《台湾省五十一年来统计提要》,第770页。,台湾本地中小企业也获得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经济景气上升时期越是显得急迫,而大陆劳工在一定程度上正可补其不足,但在景气回落时,则对大陆劳工又产生一种“挤出”效应。比如在日据初期百业待兴,劳工赴台自受其制约;其余如战后衰退期,日本关东大地震余波殃及台湾等等,都使大陆劳工进出台湾人数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四,劳工原乡社会经济状况。经典移民理论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