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0摄论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詮旨分別者。於中有二。一就三行明詮旨。二通就諸法明詮旨。三行者有二說不同。一依小乘毘婆沙。修多羅藏詮定。毘尼藏詮戒。阿毘達摩詮慧。問曰。若依三學次第先戒次定後慧。今三藏以何義故初定中戒後慧。解云。若通論受戒明義。先戒次定後慧。今約定共道共解義。是故先定次戒後慧。亦可三藏中修多羅者從詮作名。餘二就所詮得名。但詮義在初。是故先舉。非謂行時先定次戒後慧。二依攝論。修多羅藏總集三學能詮。毘尼藏中通明戒定。阿毘達摩藏單明其慧。故論云。復次為說三種修學故立修多羅藏。為依戒依心學故別立毘那耶。為成依慧學故別立阿毘曇。二通就諸法明詮旨。於中有三。一就修多羅。二就毘尼。三就阿毘曇辨差別。修多羅所詮差別者。或說四種九種二十九種。四種者有兩番四種。一依相續解脫經。何等為四事。一謂聞事。二歸事。三戒事。四菩薩事。深密解脫經有四。初二同前。三名學事。四名菩提事。二依攝論。修多羅有四義。一依二相三法四義。依者是處是人是用。依此三佛說修多羅真俗二諦差別名相。如彼廣說。九事二十九事如相續解脫經廣說。毘尼所詮差別。或說四或說六或說七。四者如攝論說。六者如大集經說。七者如相續解脫經說。摩德勒伽藏所詮有十一種相。宣通分別廣說顯示是名摩德勒伽藏。此如深密解脫經中廣說。
    第六明對治障者。分別有三。一明三藏教緣生解對治障別。二明所詮三行對治法。三明戒對定慧辨同異。第一者修多羅藏生解除疑惑。毘那耶生解除二邊情執。阿毘曇生解除見取偏執煩惱。此義如前三藏因緣引攝論為證中已說。第二所詮三行對治法者。於中有二。一明三行別治。二明於慧別治中有二。一對煩惱業苦。慧由理成解觀除迷義對煩惱。身口淨業能除不善業為所治。定為樂行是苦對治。二對粗細與性。戒防粗業。定遣細亂。慧心行空則能除性。此兩對遮永通論。故論云。何處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何處救度者。謂煩惱業苦。以何救度者。授三學攝取故。云何救度成者。謂二種涅槃界。二但明慧斷就永處為語者。慧斷煩惱。煩惱是業因。因盡故業不起。無業故報不生煩惱業盡體大涅槃。第三明戒對定慧辨同異者。戒有二種。一別解脫。二定道二共。別解脫戒者。正對治破戒惡身口七業道兼期業心。若菩薩戒兼遮意地正業心。若論護根戒正對治意。治起戒破惡。以用念慧為體故。第二定道二共者。先成立同。次約三種律儀辨同異。第一者定共與定同對治意地煩惱。以同一果故。是以雜心云。共念處斷煩惱。以攝受具及略緣境界故。道共亦然。第二次約三種律儀辨同異者。若論斷律儀對治欲界九品破戒煩惱。禪律儀有治不治。根本禪律儀不斷煩惱。是以雜心云。根本淨初禪是亦同一俊荒軘酂⿶馈6U三禪四禪邊定律儀皆能斷除下地煩惱。然非起破戒惡。故十地云。雖生色無色界暫離犯戒。不免戒行相摺o漏律儀通在六地。未來中間根本四禪。此六地未來禪者斷律儀所攝。餘者道律儀所攝。然未來禪地無漏戒與道同一功用。能斷欲界起破戒惡。亦能斷上二界一切煩惱。自餘地者論其力用能斷三界。但下地已離無可對治正取功用唯斷自地及上地。問。無色何故不立律儀。答。依成實立定律儀。依雜心所明對治破戒非分故。又律儀是色。無色無色故。問。禪律儀隨地四大造。彼地無大。可無定律儀。無漏律儀隨身四大造。身在下二界。依下三無色發無漏。何意同聚無無漏戒。答。以心不依色轉破裂色相。
    第七次第分別者。分別有四種。一詮旨廣略明次第。二攝益次第。三起說次第。四結集次第。詮旨廣略明次第者。如攝大乘論說。復次為說二種修學故立修多羅。為依戒依心學故別立毘那耶。為成依慧學故立阿毘曇。攝益次第者。如前差別中說。起說次第者。依普曜經。佛初在波羅奈說轉法輪經。從此已後始說修多羅。若依大乘。第二七日說修多羅法華經。三七日後說修多羅大集經。七七日後說修多羅。此諸說前後事在見聞不可會。其所以次因迦蘭陀子制非梵行戒。初說毘尼藏。後於毘舍離彌猴陀側並集在講堂。佛見拔耆因緣本末。為諸比丘說五怖畏。謂殺生乃至飲酒。初說阿毘曇結集次第者。大智論云。如來滅後七日留住後方入棺槨。諸離車等闍毘如來竟。八國王分舍利為供養。故迦葉語阿難言。諸白衣等以報佛恩。我等今者亦應報恩。集千羅漢在王舍城結集法藏。先命阿難誦修多羅。次請優婆黎誦毘尼藏。諸阿羅漢復令阿難誦阿毘曇藏。普曜經中亦如是說。依阿育王傳。先令阿難頌修多羅。迦葉自頌阿毘曇。後優婆離頌出毘尼。若依五分律云。先優婆離頌毘尼藏。次令阿難頌修多羅。後令阿難頌阿毘曇藏。
    第八廣略分別者。或說一。三藏之教對外論四種通名內論。或說二。如攝大乘論說。此三由上下乘差別故成二種。謂聲聞藏菩薩藏。此一對大小別二。或說三種。約三行取能詮即是三藏。或說四種。大乘小乘各有詮旨。或說六種。大小各三。或說八種。大小各加以雜藏。雜藏者。分別功德經云。所謂雜藏者。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說。宿命緣三阿僧祇菩薩生說者非一。法亦如是故名雜藏。問。三藏外立雜藏。十二部外何意不立雜部。答。三藏之教對所詮三行。行居義不依餘。能詮之教攝法不盡。餘未說者欲盡攝故。十二部經詮旨寬通說無有遺。故不立雜部。
    第九大小有無者。何者為無。三藏之教居在小乘不在大中。無乘名摩訶衍藏。復不說三故一乘。經云。不得親近三藏學者。又大智論云。迦葉阿難王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在於鐵圍山集訶摩衍為菩薩藏。問。三藏所詮乃是三行。何故小乘有大乘無。答。三行是自利中作。小乘之人意存自善行不兼物。故就自行一邊。以行別教說自行者名為小乘。菩薩大士自度度他。以行別教具辨二行名摩訶衍為菩薩藏。何者為有。大有自利。小中無他利。以有自利故亦有大乘三藏。故深密解脫經云。如來有三語。謂說修多羅毘尼摩德勒伽。相續解脫及普曜經亦說大乘三藏。故攝大乘論云。此菩薩藏凡有幾種。亦有三種。謂修多羅阿毘曇毘那耶。此三由上下乘差別故成二種。謂聲聞藏菩薩藏。
    第十相攝分別者。分別有三。一三藏對十二部經辨攝。二三藏相望辨攝。三大小相對辨攝。第一三藏對十二部經辨攝者有二。一義分詮旨相攝。未必盡於道理。二就通道理辨相攝。第一分詮旨相攝者。三藏能詮教攝得十二部能詮四部。謂修多羅祇夜伽陀優陀那。所詮相攝者。除本生未曾有餘六部中。戒攝戒。定攝定。慧攝慧。二就通道理相攝者。若對雜藏約三行分三藏者。除修多羅本生本事未曾有。以修多羅長行宣說四諦道理。本生論過去所受身。本事論過去諸佛所說法。謂二諦道理。未曾有明動地諸天神量等。非適明三行故不相攝。亦可但除本生本事未曾有長行說三行者即是修多羅部。若然對於餘部詮三行者三藏攝。不詮三行者不攝。即以十二攝三藏可知。唯如攝論所明。修多羅藏不唯明定。若爾修多羅藏通攝十二。毘尼藏攝十二內詮戒定者。阿毘曇藏攝十二內詮慧者。故攝論云。謂說三種修學故別立修多羅。為成依或依心學故別立毘那耶。為成依慧學故別立阿毘達摩。即以十二攝三藏可知。問。三藏中修多羅藏與十二部中修多羅部有何差別。答。修多羅有三種。一三藏中修多羅。二十二部中別名修多羅。三十二部中總修多羅。若依毘婆沙。三藏中修多羅但攝十二部中總別詮定義。不攝餘二藏及十二部中總別詮戒慧者并雜藏。十二部中總修多羅通攝於三藏及雜藏。亦攝十二部通詮三學義。十二部中別部修多羅者攝三藏及雜。不攝二種偈經。餘者盡攝。何以故。以長行宣說為別部故。若依攝大乘論。修多羅藏通攝餘二藏。不攝雜藏。若望十二部但攝詮三行邊。餘非者不攝。又准攝論。修多羅藏為除他疑惑及詮無礙境界。若爾義攝不居相攝可知。第二三藏相望辨攝者有三種。一多分攝。二各異攝。三相從攝。多分攝者。毘婆沙云。修多羅中亦分別戒亦分別慧。毘尼中亦分別心亦分別慧。阿毘曇中亦分別心亦分別戒。如是三藏有何差別。答曰。從多分故。修多羅中多說心法。毘尼中多說戒法。阿毘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