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精装『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换思想的过程中吸取了不止一个教训”,从格拉斯顿传统出发的自由党人已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到:“自由贸易虽然为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并没有使大厦落成。”1936年约翰?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凯恩斯理论。该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英国从斯密就开始的自由主义理论传统,提出利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即通过刺激消费达到充分就业,从而消除贫困。国家的作用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自由放任时代在英国的彻底结束。
  第二,无形帝国向有形帝国转变。政治家思想的转变很好地迎合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突出体现在帝国问题上。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商品越来越多地挤进国际市场;而且,德国和法国甚至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都在拼命争夺或者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贸易和开放英帝国的市场是否更有利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英国要不要与其他国家争夺更多的殖民地,即使承受负担也在所不惜?这一问题在19世纪最后30年中一直是议会两大政党最大分歧所在。自由党政府所坚持的传统“自由帝国政策”越来越受到质疑,保守党的有形帝国政策似乎更受青睐。但不管是哪一种帝国,英国人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要用战争和生命来换取。而正是战争使英国从帝国的地位上滑落下来,一战加速了英国从无形帝国向有形帝国的转变。在战争中,英国被迫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转而实行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保证国家按照战争需要来组织生产。因为战争,金本位被中止,平衡财政被破坏,自由贸易政策被更改,而这三者正是战前维持无形帝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岛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它的立国之本,帝国则是维系贸易顺利进行的保证。当英国强大之时,无论是无形帝国还是有形帝国政策都可以保证其在全世界的贸易优势地位,但如果国力下降到与其他国家差不多时,无形帝国论的基础就失去了,即使有悖于自由放任的思想,英国最终选择有形帝国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第三,自由贸易政策被终止。关税是自由贸易的核心问题,即使一战使英国在经济上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风光无限,但它仍在力图坚持自由贸易的政策,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进口商品免税。不过在30年代大萧条的打击下,英国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虚设,自由贸易政策实在是难以为继了,英国被迫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1932年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英国实行几个世纪的自由贸易原则被放弃了。内维尔?张伯伦私下说:只有《进口关税法》这样的政策才能够救帝国。甚至连保守党领袖斯坦利?鲍德温都说,自由放任已经走到尽头,就如同奴隶贸易一样。自由贸易是英国经济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的经济哲学。自由贸易政策的终止,标志着英国衰落了,属于不列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七、总在弱势一方的砝码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英国经验主义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前进。经验主义、务实精神,在长期历史中形成为英国的思想文化,甚至引导着英国国民性的形成和发展。英国人讲求的是实际利益和实际效果,而不是某一条可以普遍适用的理论原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实用主义”。按照英国史学家法兰克尔的解释,实用主义如果运用得准确可以帮助政策的制定者保持最大可能性的灵活性,避免由于意识形态的承诺而超过限度,把外交努力集中在特定利益上,接受铁打的事实。英国在欧洲立国最早、国力最强,它的活动天地在历史上最为宽阔,经验也最丰富。研究英国实用主义的经验,对于我们理解其独树一帜的崛起会有所帮助。
  英国实用主义思想有三点相互关联的、在历史中形成的基本点,即:力量均势、自由贸易和超然的地理优势。英国倚靠这三个基本点,得以在19世纪的世界政治舞台上取得其他欧洲国家所没有的主动权。但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英国在世界外交中的活动天地,不仅不能与19世纪相比,就是比起两次世界战争之间来,也大为缩小了。不过即使如此,英国外交仍有其特色。英国外交的总势均是在被动中争取尽可能的主动,从不放弃表现主动性的任何机会。这种主动性,温斯顿?丘吉尔喻之为,英国这匹马的行动使人感到,即使让它纵辔而行,它也不会顺着某个方向狂奔而去。对于英国实用主义的经验,我们通过“这匹马”的一些行动就可见一斑:
  “孤立”的传统与传统的“孤立”
  英国被认为是一个长期奉行力量均势政策的国家,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在和平时期设法使自己避免卷入任何正式固定的结盟关系,以便在两个相互抗衡的国家集团之间保持最大限度的行动自由,从而使其能够执掌欧洲均势的牛耳,扮演一个“均势维持者”的角色。英国的这种政策是建立在它自己力量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即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广大的殖民地、无须固定的盟友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战略目标。因此被称为“孤立”政策。把索尔兹伯里时期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他在第三届(1887年~1892年)和第四届(1895年~1900年)外交大臣任期内的外交政策,称为“光辉孤立”政策。索尔兹伯里政策的要点就是试图使英国成为欧洲大陆均势的最重要制衡因素,在德、法、俄等大国中寻求精巧的平衡。他声称:“英国的政策是从容地顺流漂去,偶尔伸出船篙,以免触礁。”这几乎是对“光辉孤立”政策精髓的最贴切比喻。丘吉尔评价道:“从来没有一位外交大臣像他那样敏捷地使用外交船篙。”当然英国从来也没有强大到无需任何盟友就可以自行其是的程度,英国政府也从未有意地拒绝过同外界发生任何关系。所谓“孤立”的关键是不订立约束自己未来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能为此承担军事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应解释为一种“有限责任”的政策,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这才是所谓“光辉孤立”的本意和实质所在。正如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在1896年宣称的,“我们的孤立不是软弱的孤立或给自己带来蔑视的孤立。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是在任何情况下可以按自己意志采取行动的自由。”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讲,英国具有“孤立”的传统。早在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这位国王曾让人给他画了一张肖像:他右手提着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天平的一边装着法国,另一边是奥地利;左手拿着一块砝码,随时准备添加在天平的某一边。亨利八世的国务大臣红衣主教沃尔西,此人具有折冲樽俎的外交才能,在对外活动中常常出其不意地变换结盟关系,为英国对欧外交奉行的力量均势原则奠定了基础。亨利八世曾联合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逼迫在百年战争中获胜的法国后退,阻止它向意大利和周边地区扩张,后来他又反过来同法国和土耳其结盟,竭力阻止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试图建立一个支配整个欧洲大陆的哈布斯堡大帝国的图谋。伊丽莎白一世的英国则试图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保持均势。英国不仅从海上对菲利浦二世的西班牙帝国进行骚扰,而且还派兵到法国和荷兰援助那些同西班牙作战的部队。英国这样做并非出于热爱荷兰的起义者或法国的新教徒,而是正如伊丽莎白一世自己所解释的:“法国末日到来之时,亦正是英国行将灭亡之日”,因而保持均势至关重要。17世纪50年代英国在克伦威尔统治下重振海军和陆军,选择时机加入法、西之间的冲突,使天平向不利于西班牙的一边倾斜,迫使西班牙在1659年结束了同法国的战争,这对改变欧洲的均势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班牙的相对衰落,法国势力迅速上升,英国、荷兰同德意志国家一起组成了对法作战的“大同盟”;并通过战争彻底遏制了路易十四的扩张野心,从而恢复和确保了欧洲大陆的总体均势。此后又经过奥地利王位战争、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终于把法国从欧洲霸主的地位上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