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的敌视态度集中反映在柏克的言论之中。如柏克认为法国国民会议既不自由又不体面地上演了一出深思熟虑的滑稽剧。他们表演得就像是市场上一群骚乱的观众面前的喜剧演员;他们在一群不顾羞耻的穷凶极恶的男女的混乱喊叫声中进行表演……这个推翻了国王和王国的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这简直是口诛笔伐了。法国革命采用的极端措施也使英国普通大众逐渐疏远法国革命。大多数英国人并不希望像雅各宾派恐怖统治这样破坏社会秩序和私有财产的运动扩展到英国,因此,他们对法国革命的态度便由同情转向憎恶,对英国本国政治也由支持改革转向拥护现行制度,保守主义和保王主义的情绪在越来越多人中获得市场。
随着保守主义思潮在英国的蔓延,革命的法国与保守的英国之间越来越格格不入,但是,仅仅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并不足以使英国放弃对欧洲大陆多年奉行的均势原则和中立政策。实际上,英国对法国革命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法国革命的极端措施固然使得保守的英国极度反感;但这场革命同样也造成了法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这对英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法国是欧洲大陆均势体系中的重要砝码,直接干涉法国可能会打破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因此,在法国革命的开始阶段,英国对法国革命是抱着观望态度的。只有当法国革命不断深入,法军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胜利,越过莱茵河控制奥属尼德兰地区,使英国在低地国家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时,英国才感觉到不能再对欧陆局势等闲视之。然而,即使在这时,英国仍不愿与法国直接冲突,英国最初的想法是利用对法国革命极度仇视的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欧陆国家来阻挠法国革命向外蔓延。由于俄国此时正在全力瓜分波兰,不愿涉足法国革命的泥潭,英国只好求助于奥地利和普鲁士,1790年7月,英国、荷兰、奥地利、普鲁士在西里西亚签署《莱亨巴赫协定》,规定英国、荷兰、普鲁士有义务来帮助奥地利恢复对尼德兰的统治;而奥地利则停止正同土耳其进行的战争,与普鲁士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法国。1792年4月,法国与普奥间正式爆发了战争,欧洲国家持续22年之久的拿破仑战争(又称法国革命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
但普奥两国在对法战争中却屡遭败绩,听凭法国势力迅速向欧洲广大地区特别是低地国家扩散,英国政府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前台。当1792年11月法军占领安特卫普后,12月英国向法国发出正式照会,声称:英国绝不会同意法国擅自以假借的天赋权利为借口,把自己当成是唯一的裁判官去判决由神圣条约建立起来的、并由所有大国一致加以保证的欧洲政治体系。英国坚持它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遵循的准则,对法国直接或间接地使自己成为低地国家的主人,或成为欧洲的普遍权利和自由的主宰者的行为,绝不会置之不理。这份照会预示了英国将直接参加欧陆国家反对法国的军事行动。促使英国直接参战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法国革命不断呈现出对外输出的势头,法国国民大会公开宣称,法国将援助世界上所有民族推翻统治者和压迫者的斗争;其次,法国在这个阶段的对外战争中兼并了大量领土,严重地危害到欧洲大陆的政治结构,特别令英国不能容忍的就是法国对低地国家的占领。英国一直将这一地区视为自己的门户,任何大国占领它都被视为威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英法间长达百年的争霸拼斗,英国在这场斗争中已初具优势,它不希望革命的法国扭转这种局面。事实上,随着拿破仑战争的进展,英法争霸的实质越来越清楚,就法国方面来说,拿破仑政变后战争的正义性已经不存在了,双方的争夺就是在争夺欧洲,争夺世界海洋的控制权。
1793年1月,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推上断头台后,英国与法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英国决心正式参战。随后,英国纠集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联盟,从这时起,英国便开始成为历次反法联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中,联盟军队最初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在雅各宾派专政以后,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充分调动,法国很快转败为胜,1793年法军收复土伦,1794年法军又战胜了英荷联军,将战争推进到尼德兰境内;在北方战场上,法军也先后战胜了普军和奥军,1795年普鲁士、西班牙先后退出战争;1797年奥地利也在战败后退出反法联盟。第一次反法联盟宣告瓦解。此时英国的处境十分艰难,法国兼并了荷兰和西班牙的舰队,1797年法军入侵英国本土似乎已迫在眉睫。不过两场海战拯救了英国的命运,也拯救了英国的海上优势:一场发生在圣文森特角,英军打败了西班牙舰队,霍雷肖?纳尔逊在海战中发挥了杰出作用;另一场海战发生在英吉利海峡,英军打败了荷兰舰队。此时拿破仑在法军中已声名显赫,英国的海上强权使他认识到无法直接进攻英国,于是转而去切断英国与印度的通道,企图摧毁英帝国的基础。因此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先后攻占了亚历山大和开罗,引起了欧洲的巨大震荡。法国在地中海方向的扩张直接危害到俄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的利益,沙皇保罗一世一改此前对法国革命的消极态度,决意要对法国开战。法国吞并爱奥尼亚群岛和对埃及的入侵破坏了法国与土耳其之间的良好关系。1798年土耳其对法宣战,次年,又分别与俄国、英国结盟。普奥两国此时也开始与英国商谈结盟事宜,第二次反法同盟逐渐形成,这是由几个双边同盟组成的松散联盟,因此很难经受反法战争的长期考验。1800年俄国与奥地利闹翻后愤而退出,第二次反法同盟便名存实亡了。1800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随后法军在马伦哥战役中打垮了奥军并重新夺回意大利北部,奥地利也被迫退出战争。第二次反法同盟土崩瓦解,这一失败使小皮特政府被迫下台,阿丁顿开始出任英国首相,并迫于内政外交的巨大压力,同意与法国议和。1801年英法签订《亚眠条约》,反法战争告一段落。
和平仅维持了一年多。由于《亚眠条约》使英国退出了大陆,法国可以顺利地在意大利和德意志等地进行领土扩张,并对英国的商品进行封锁,此时工业革命已在英国兴起,限制英国的贸易,无疑是扼住了英国的咽喉。因此,1803年春英国主动宣战,1805年10月特拉法加海战爆发,这是英国舰队与法西联合舰队在西班牙南部沿海的特拉法加的一次总较量。这场战役直接决定着英吉利民族和英帝国的命运,正如英军统帅霍雷肖?纳尔逊所言:“情况很明朗,只有打败拿破仑,英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须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主人。”两军交战之前,纳尔逊在旗舰“胜利号”上向舰队发出信号:“英国要求人人尽职。”战况十分惨烈,“舷炮的咆哮、桅杆折断的响声和步枪近距离射击的怪叫在空中搅成一片。”纳尔逊忠实履行了自己下达的指令。在“胜利号”的航海日志中有这样一段话:“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四点半钟,胜利的消息报告给总司令纳尔逊子爵之后,他由于伤势过重而去世了。”丘吉尔如此评论:“这次胜利是彻底的胜利。”自此英国取得了拿破仑战争最后十年中的制海权,即使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也无法击败英国。为使欧洲的封锁不留漏洞,拿破仑于1808年进攻西班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强烈反抗,这成为拿破仑失败的第一根绞索。1812年俄法矛盾因大陆封锁等问题而激化,促使拿破仑发动侵俄战争,而这又是拿破仑垮台的直接导火索。对法兰西帝国的最后一击仍来自英国,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之役,威灵顿公爵击败了拿破仑皇帝,“这一仗结束了整个战役”。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反法战争的结束。通过战争,英国的宿敌法国被彻底击败了,在建立全球性殖民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再也没有任何对手了。也正因为英国在反法战争中的胜利以及战后对战败法国的宽容,才使得未来的“日不落帝国”能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而不需要再以战争为基础。
第二帝国:霸权地位上的英国
1783年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宣告了第一帝国的终结。此后,英国人面对的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