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精装『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依靠穷兵黩武和一小撮法国卖国贼的合作所维持对法国的征服注定不能持久。在英王亨利六世兼任法国国王的第7年;奇迹发生了。一个17岁的法国农家少女贞德(Joan de Are)自称受上帝指引解救法国,查理王子相信了贞德的宣言,派她前去解救奥尔良之围。贞德单身骑一匹白马闯过英军防线进入奥尔良城,法国军民士气大振,迫使英军撤除了对奥尔良的围困。在随后的一年间(1429年5月~1430年5月),贞德率军收复无数英军驻守的城堡,1429年7月14日,贞德的军队进入兰斯,两日后查理七世加冕,从而使《特鲁瓦和约》失去意义。1435年勃艮第公爵彻底与法王结盟,1436年法军将英国人逐出巴黎;1450年,英国人又被赶出了诺曼底;1453年,英军撤离加斯科尼。至此,除了加莱以外,英王在法兰西已无立足之地,百年战争以英军撤离大陆而宣告结束。
  长期的战争哺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自此任何使两国联合共拥一王或在他国版图上占有领地的企图都注定要失败。从这个角度上说,英格兰在百年战争结束后“退出了欧洲”,法兰西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战争的最后阶段使英王失去了在大陆的领地,英国人和法国人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二、强国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在百年战争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在欧洲国际舞台上无所作为,几乎被他国所忽略。但英国与欧洲大陆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却从未中断,反而日益加强。与此同时,英国开始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形态转变的缓慢进程,其社会、经济和政治机制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经历了艰难的内部调整和更新。正是在这样一种外交沉寂的时期,英国积聚着再度在欧洲崛起的力量。
  面向海洋:英格兰岛国民族性格的确立
  1558年是英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先是加莱港的丧失,接着是玛丽女王的去世,随后她同父异母的妹妹即位为伊丽莎白一世。这一连串事件,标志着从中世纪英国到近代英国转型的完成。新时代英国最突出的特性是其岛国地位的确立及以此角色在欧洲和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英国人警惕地注视欧洲的局势并力图充当欧洲力量均衡的制衡者;另一方面,英国人的目光则超越了欧洲大陆,逐渐将扩张的重点放到了海洋和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上。
  从根本上说,地理位置使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多少具备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某种独特性,也影响了群岛上居民的思维意识。18世纪初英国著名政治家亨利?博林布鲁克(Henry Bolingbroke)的一段话反映了英国人的传统心理:“我们的民族住在一个岛屿上……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是它的邻居。”然而,英国人作为一个岛国民族的固有特性在很长时期被各种因素所掩盖住了。在百年战争结束之前,英国人怀着强烈的“大陆情结”。只是在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人才被迫放弃了对大陆的激情,但仍未能彻底离别大陆,在此后的105年里他们依然不惜耗费巨资固守在大陆的最后一小块领土加莱港,守备加莱的费用几乎占英国国会每年拨给王室。玛丽女王的轻率使英国人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桥头堡,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告别大陆。加莱的失去不仅使英国在地理上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岛国,还加深了英国人对大陆政治的厌恶感,菲利浦二世对英国的赤裸裸背叛,促使英国人在此后努力保持与大陆的距离,时刻警惕不让大陆列强侵犯英国的利益。这样英国人在心理上也不断朝岛国民族的方向发展。这种“岛国心理”,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强国萌芽:伊丽莎白一世与“英格兰主义”
  与玛丽女王不同,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博琳(Anne Boleyn)是个地道的英国女子,因此伊丽莎白一世的血管里流着纯正的英格兰人的血液,也许正因如此,伊丽莎白视英格兰为她的一切,她比其他任何统治者都更好地代表了英格兰;同莎士比亚一样,伊丽莎白女王逐渐成为这个英格兰民族自我意识觉醒时代的等同物。伊丽莎白对自己婚姻的处理是她“英格兰主义”的最好体现。在她即位后,包括她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以及瑞典国王、奥地利大公、法国国王、萨伏依公爵、安茹公爵等王公贵戚纷纷向她求婚。但她明白,与任何这些外国求婚者的结合都可能使英国卷入欧洲大陆无穷无尽的矛盾纠葛,从而危及英国的利益。因此她便用各种滑稽可笑的借口和搪塞拖延的手段来冷却众多外国求婚者的热情,结果她终身未嫁。但伊丽莎白女王并不感到遗憾,她或许很满足做英国人民“公共情人”的状况,就像温斯顿?丘吉尔所说,“她和臣民的关系是长期调情的关系。”与其说是女王有多少英明的政策,还不如说是她对待英国臣民的这种脉脉温情的姿态,使女王赢得几乎全体英国人投桃报李般的爱戴。这种爱戴之情四百多年后在戴安娜王妃身上又得到了再现,特别是当她与查尔斯王子感情破裂之时。自然,女王的独身,也被英国人看做是英国摆脱任何外来干涉或控制的一种特立独行。

  如同女王的婚姻一样,英国的宗教事务也与其岛国民族特性的显现联系在一起。伊丽莎白即位时的英国远非平静的国度,天主教与新教之间以及教派内部的争斗十分激烈。英国宗教事态的处理意味着英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卷入一场遍及整个欧洲的意识形态冲突。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大臣们明智地选择了走中间道路,回复到介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英国国教体系。女王的做法可以说大获成功,这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更是如此,同时期的德国宗教战争中,大约1/4的人丧生。到伊丽莎白统治后期,新一代成长起来的英国人已习惯于英国国教制度,英国国教信仰成为英国人区别于欧洲其他任何国家人民的特有标志。
  保持自己的个性且相对独立于大陆是岛国民族的一大特性,其另一个特性则是面向海洋发展。虽然在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不断增长,但其在海外拓展势力的事业总不顺利,原因在于两个领先的海上强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占据了势力范围。英国可以对1494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西葡两国瓜分世界的通谕不加理睬,却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来挑战强大的西班牙舰队,特别是在1571年勒班陀战役中西班牙舰队摧毁盛极一时的土耳其舰队后,西班牙海军的庞大实力令任何欧洲国家都望而生畏。但英国海上力量并不是体现在其海军的规模上,而是体现在它所拥有的海上斗士的数量和素质上。居住在岛国的英格兰民族应该具有某种当“海盗”的天分。英吉利海峡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也为英格兰人做海盗这种有前途的职业提供了天时地利。在英格兰西南沿海和爱尔兰诸海港一带,干着这类杀人越货营生的不但有亡命天涯的船员水手,一些拥有庄园地产的乡绅和有头有脸的商人也时时参与到海上的劫掠活动中来。对于这些亦商亦盗的海上斗士,伊丽莎白女王及其政府从未作过认真的禁止,相反还时时予以鼓励,如1573年8月德雷克船长将辛辛苦苦从西班牙人手中抢来的财宝大部敬献给伊丽莎白女王,而女王也居然像一个贪财的小家妇人那样欣然接受,1580年还授予德雷克爵士封号。而这些类同匪徒的英国冒险家们对网开一面的女王也心存感恩,在与外国商船尤其是西班牙金银运输船队不断的对抗中,海盗们的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对伊丽莎白女王的忠诚感持续增强,直至愿为女王陛下英勇献身。正是这段长期的海上劫掠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日后英国皇家海军的精英。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确立岛国民族特性的时期,也是英国走向辉煌、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的时期,崛起的关键是英国对西班牙的战争。步入16世纪80年代之后,欧洲的均势格局逐渐向西班牙倾斜。1580年菲利浦二世吞并了葡萄牙,将葡萄牙本土及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据为己有,西班牙帝国的力量大增。解决英格兰问题也摆上了菲利浦国王的日程,在其他手段用尽后,只剩下战争一条路了。1588年春,由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指挥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启航,杀向英格兰。就军事力量对比而言,形势明显有利于西班牙。在英国一方,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女王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