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 (第一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诗的韵部和前代大不相同。不仅和上古的韵部大不相同,和魏晋的韵部也不相同。宋代以后,凡做诗的,都依照唐人的韵部,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唐代的诗韵。
  隋陆法言著《切韵》,盛行於世。这部书一共分为206韵。206韵分得太细,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不便於押韵,所以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代,平水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106韵被称为平水韵(注:此用旧说。钱大昕以平水韵属之平水王文郁,见《十驾齐养新录》卷五。),一般就叫作〃诗韵〃。唐代诗人虽然不是依照平水韵用韵的,但是他们既然依照〃同用〃〃独用〃的规则,那么平水韵正可以用来说明唐人的用韵。现在列举106韵的韵目如下: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一东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冬 二肿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讲 三绛 三觉
  四支 四纸 四置
  五微 五尾 五未
  六鱼 六语 六御
  七虞 七麌 七遇
  八齐 八荠 八霁
    九泰
  九佳 九蟹 十卦
  十灰 十贿 十一队
  十一真 十一轸 十二震 四质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问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愿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删 十五潸 十六谏 八黠
  (以上上平声(注: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多,分为两卷;上平声等於平声上卷,下平声等於平声下卷。))
  一先 十六铣 十七霰 九屑
  二萧 十七篠 十八啸
  三肴 十八巧 十九效
  四豪 十九皓 二十号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个
  六麻 二十一马 二十二禡
  七阳 二十二养 二十三漾 十药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 二十四迥 二十五径 十二锡
  十蒸   十三职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二侵 二十六寝 二十七沁 十四缉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盐 二十八琰 二十九艳 十六叶
  十五咸 二十九豏 三十陷 十七洽
  (以上下平声)每一韵有哪些常用字,可查阅本书附录《诗韵常用字表》。
  下面谈谈近体诗和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本单元文选中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是押仄声韵的。两首诗都是绝句。现在再举杜甫的《丁香》为例: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齐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这是一首五律,押的是去声艳韵。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注:早期近体诗格律未严,有的作家偶尔也用邻韵通押,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韵脚是〃湲,蝉,烟,前〃,就是元先通押,〃湲〃属元韵,〃蝉〃〃烟〃〃前〃属先韵。)字数多的宽韵,如东韵、支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固然不能与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如微韵、文韵、删韵、蒸韵、侵韵等,也不能与邻韵通押。试举本单元文选中的作品为例。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别房太尉墓》是押文韵,杜甫的《登楼》、《春望》是押侵韵,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一)、陆游的《观长安城图》是押删韵,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押蒸韵,都没有〃出韵〃的情况。不过如果首句入韵时,诗人却往往借用邻韵字来作为首句的韵脚;这种做法中晚唐渐多,到了宋代,甚至成为风气。苏轼《题西林壁》首句末字借冬韵的〃峰〃字,和东韵的〃同〃〃中〃二字为韵,就是一个例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近体诗押韵也很宽,也有合韵的情况,因为这只限於第一句,而第一句实际上可以说是多余的韵脚,入韵与否是自由的。
  (3)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白居易的《长恨歌》除〃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上去相押外,其他则是平上去入分别相押(注:本书文选中苏轼的《荔枝叹》:〃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子〃、〃痏〃是纸韵,〃瑞〃是置韵,也是上去相押。)。
  (4)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例如李白的《侠客行》是庚青二韵通押(注:《侠客行》是偶句押韵,全诗十三个韵字,除〃星〃〃经〃是青韵字外,其他都是庚韵字。),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质物月曷黠屑六韵通押(注:这六个入声韵的收音都是…t。)。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语韵和麌韵通押。〃女〃是语韵,〃土〃和〃户〃是麌韵。此外还有送宋通押、陌锡通押、御遇通押等例子。
古汉语通论(三十)
  诗律(下)
  上节通论我们讨论了诗体,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和句式,汉魏六朝诗和唐诗的用韵。本节通论继续讨论唐诗的平仄、对仗、句式和语法特点。 (六)唐诗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文心雕龙·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注:范文澜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的注中说:〃(曹)子建集中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又说:〃《世说新语·排调》篇载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二语,以为美谈,今观二语无奇意,盖徒以声律相尚也。〃范文澜的话是对的。他所引的语句都是合於后代律诗的平仄的。),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困难的。
  下面分别叙述五律、七律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这四类句型可以归成两大类:(1)A和a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仄仄,是仄起句;分别在於A收平声,a收仄声。(2)B和b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平平,是平起句;分别在於B收平声,b收仄声(注:A与a,B与b,第三字的平仄也相反。)。
  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春望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王维:终南山
  附图: 这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